《西遊記》中石猴的由來——宋代的民間藝術,中國古人的嚮往

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中,孫悟空這一造型應該在幾乎所有讀者、觀眾心目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東勝神洲花果山,山中仙石孕一猴",這個"天生石猴"揭開了《西遊記》的序幕。那麼,"石猴"的形象從何而來呢?

《西遊記》中石猴的由來——宋代的民間藝術,中國古人的嚮往

或許,還要從《西遊記》這種文學的源頭說起!明清時期的小說源於宋代的俗文學。在宋代,由於經濟的繁榮,雅俗共賞的文學以及娛樂休閒方式開始湧現,比如專門的說書人。這一職業是將原本民間的傳奇故事變成話本,然後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獲得人們的打賞。宋代開封城的茶館、勾欄中幾乎都是這些人表演的場所,而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均是在一些民間話本的基礎上編著而成的。

《西遊記》中為何有石猴呢?這可能跟宋代興起的一種民間藝術有關,那就是石猴雕塑。如今,在河南南陽方城一帶還保留著這門藝術。它是採用當地出產的一種花石,經過選材、制胚、打磨、雕刻、蒸煮、上色、晾曬、塗桐油等十多道工序後,形成一尊只有幾釐米高的石猴雕塑。而這種石猴興起的年代,也是說書人費盡心思尋求靈感的時代,雙方的交融使石猴有可能成為某一話本中某一人物形象。

《西遊記》中石猴的由來——宋代的民間藝術,中國古人的嚮往

不僅如此,石猴從一種民間藝術走向虛幻的人物形象還源於中國人對於猴子的認同感。儘管古人不見得知曉"人和猿猴是近親"這一事實,但是從"猴精"等描繪中都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猴子聰明的認同。而在南陽本地,"石猴"還與"時候"諧音,有著"好時候"的寓意,因而在春節和三月三等節日時被當成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另一方面,"猴"同"侯",是中國古人最嚮往的榮譽功勳之一。"萬里覓封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語句,都表明了古人將"封侯"當做人生的終極目標。秦漢時期,關於"侯"的等級劃分有著明顯的區別,甚至樓船將軍楊僕為了當一回"關內侯",還上書漢武帝,硬生生將函谷關向東移到了河南新安縣。

《西遊記》中石猴的由來——宋代的民間藝術,中國古人的嚮往

對於一個大臣而言,"出將入相"是位極人臣的最高理想;但死後百年,能夠傳之子孫的只能是一個爵位,而"侯"作為中國爵位中國的金字塔尖,自然成為許多臣子們追求的目標。(中國古代史前期,沒有"公爵","三公"也是朝廷中的重要職位,通常為司馬、司徒、司空;至於後來的郡王、秦王,要麼是皇室子弟,要麼是死後追封,爵位無法傳之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