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邵岩“射墨”看“江湖书法”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有文化修养和探索精神,更应有文化担当的责任。书法可以多元化,书法家身份也可以多元,但必须是核心价值观前提下的多元,否则就是另类,不是个性,而是花样搞怪。

从邵岩“射墨”看“江湖书法”

前不久,因为网上某直播平台的“射墨”视频,邵岩火了一把!何谓“射墨书法”?视频中,几位美女手举宣纸,邵岩手持几支灌满墨汁的注射器,边走边射出一条条墨迹,一旁有人不断喊着:“好!好!”据说这段拍摄于去年的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和文化界、书法界的一片怒骂!随后又有各种版本的帖子和标题文章出现,什么“创作者不次于王羲之”“读者笑我太疯癫,我笑大家看不懂”等等,邵岩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带有先锋性的东西,大家怎么骂,我都理解。他们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艺术是什么,而且一些书法家都不理解。但艺术家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视觉上的一种引领。”邵岩“狂妄自大”的辩解更是引炸了网友们的留言!

从邵岩“射墨”看“江湖书法”

我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知道邵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叱咤书坛,摘获过不少国家级的书法大奖,属于书坛风云人物;也知道邵岩其实也有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知道他在现代书法创作领域做出的努力,以及其探索精神都是广为书法爱好者所知……那个时候他就很“火”。近些年,相对书坛的热闹来说,邵岩“沉寂”了。直到看到这个视频,才知道他这些年专门来研究“射墨”了,而研究的成果六年前就在北京和上海展出过,只不过没有取得太大的轰动效应。像今天这样的“火”,实在也出乎邵岩本人的意料。

从邵岩“射墨”看“江湖书法”

从邵岩“射墨”视频,让人不由得想起曾翔“吼书”视频。似乎他们的行为,都可以归类到“江湖书法”,因为他们的“行为艺术”都符合“江湖书法”的一个典型特征:搞怪猎奇,追求眼球效应。比如那些“左右开弓”“双笔反写”“水上漂写”“蒙眼盲写”“鼻孔插笔”“脚趾夹写”“头发蘸墨”“舌书”“万米长卷写”“巨书”“华夏第一龙”等等,千奇百怪,不胜枚举。有的竟然还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说真的,这些年经常可以从各类媒体上看到江湖杂耍的新闻报道,而坚决抵制“江湖书法”的泛滥成灾已成为书法界有志之士的共识。

从邵岩“射墨”看“江湖书法”

“江湖书法”是书法边缘的一种形态,他们扛着“书法”的幌子招摇撞骗,装神弄鬼,搞怪猎奇,丑化国粹,给书法的弘扬与传承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对广大民众和青少年的书法普及教育带来非常恶劣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人们对书法艺术的错误审美认知和价值判断。

从邵岩“射墨”看“江湖书法”

“江湖书法”的泛滥究其原因,其一,当下对国学的倡导,书法变得越来越热门,但社会大众出现对书法理解的隔膜,不懂书法而附庸风雅,热爱书法却认识不到位。大众消费,会追求那些时尚的、消费性的、松弛神经的娱乐艺术。评判的标准也不是公认,而是自我认定,想怎样就怎样,社会的多元使审美的标准缺失,今年流行有首歌“我们不一样”,许多艺术家就要和别人玩得不一样。其二,一些社会媒体对与“江湖书法”有关的现象或人物不做分析和反思,趋之若鹜,顶礼膜拜,甚至将其捧为书法大师,营造轰动的新闻效应,对“江湖书法”的泛滥推波助澜。而这些从事“江湖书法”者,基本上对传统书法“零基础”,忽视临帖,肆意挥洒,毫无章法和美感可言,纯粹为迎合社会中的低级趣味,追求眼球经济,靠奇装异服的装扮、张牙舞爪的行为,忽悠蒙骗那些无知的消费群体。显而易见,这类所谓的“江湖书法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俗书”。

从邵岩“射墨”看“江湖书法”

可悲的是,“邵岩、曾翔们”的“走火入魔”就令人有点费解了。按理说,他们拥有与其他“江湖书法家”不一样的地位、名气和成就,也拥有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底,完全可以在书法上深耕下去,走得再扎实些。偏偏却要剑走偏锋,异想天开,拿起注射器来超越古人,这招儿确实灵——“古人”比不过他。但是,他所谓的“毛笔写狂草需要蘸墨而断气,注射器不断气之说”显然立不住脚,其创意与网友背起喷雾器、喷漆器、水枪来“射墨”相较,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而他积十几年时间“射墨”,其成果也不过如此,无非就是自娱自乐,一个人的游戏而已。几人能看懂?又有几人能感受到“射墨”的艺术美呢?再说,“射墨”无论是工具还是技术都容易克隆复制模仿,连三岁孩童都能喷出来,这真的叫“艺术”吗?就连当代“丑书”的代表人物沃兴华教授依然强调书法的本质属性,沃先生说:“我觉得书法创作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它最后还得守住两条底线:一是汉字,二是书写。”

“邵岩、曾翔们”在书法之路上真的遇到瓶颈了吗?需要向日本书法家手岛右卿、井上有一,以及波洛克的滴色艺术来学习吗?中国书法不够博大精深吗?我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优秀的经典法帖不值得研究学习继承发扬吗?抑或是,他们这些年身处“书法江湖”中,看透了“老干部体”把持的“书法江湖”中的种种猫腻,而厌倦了“书法江湖”?抑或是,面对当代“二王”如馆阁体式的流行媚俗思潮,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探索革新和反叛反抗之精神?如果是,那“邵岩、曾翔们”不惜背上“江湖书法”的恶俗之名,不惜躺着中枪牺牲自己的代价而企图唤起当代书法探索的觉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失败的英雄,是值得敬佩的。如果不是,那么他们的“射墨”“吼书”通过视频网络发布出来,显然是不妥的,毕竟他们是书法界的大咖,属于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言行具有强大的模仿力、号召力和导向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还要回归生活,因为,艺术经过提炼升华,还是要展现给万千大众,艺术虽然有超前性,然而总归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赏识,而不是像胡乱涂鸦,成为过眼云烟。

其实,这些“江湖书法”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但最终都不会成为书法史的主流。在书法道路上,凡是背离传统精华而盲目创新的人,凡是不想踏实临帖而投机取巧的人,凡是“没学会走就想奔跑”的人,都会落入不堪之流俗。书法史上从来没有靠花哨成功的大师。面对这样的流俗现象,提升自身鉴赏与辨识能力更为重要,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深入传统,多看、多读、多汲取传统书法营养,从传统书法里建立起具有正大气象的审美观才是最重要的!

但愿自媒体网络快餐时代,无论是邵岩“射墨”、曾翔“吼书”,还是各式各样的“江湖书法”只是一种闹剧,满足人们娱乐消费时代的一时之需,找点乐子,看看也就罢了。等再过几天,热度很快就会被另外一个“奇闻异事”而替代。真正搞书法做学问的人,保持一颗淡定的心,无需惊讶!(刊发于9月29日《美术报》)

阅读多艺点:

抵制江湖书法,还书法以浑然正气,需你我共同努力

如今的书坛,可谓乱象丛生。本来吃皇粮的正规军“书协”内就已经乱糟糟的不可收拾,不成想在民间也是乱的邪乎。何为书法乱象?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江湖书法”、“江湖派”。当然,是被本来就乱套的所谓正统书法所唾弃的。

从邵岩“射墨”看“江湖书法”

有人想必要问,书法为何和“江湖”扯上了关系?可别以为是褒义的。从抽象的角度来理解,江湖就是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多半指民间、退隐。江湖逐渐演变成较为负面或特定的用语,概括地说,以暴力冲突为常态的“森林法则”最为贴近。武侠小说所描述的刀光剑影的生活并非一种正常秩序。身在江湖,意味着远离了过去,但又走不到未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种活法。

“江湖书法”并非一个严密的概念,更不是一种正宗书法“流派”,只是一个模糊的统称。所呈现出的要素有:以大小官员的“新老干部体”和明星的“大侠游龙体”为主,混合一些打着“现代派”、“国际派”旗号的非书非画文字游戏,再结合民间杂耍,通常以巨大的毛笔和尺寸,惊人的宣纸为道具,书写特点有大、黑、油、摔、粗、绕、翻、抖等。虽然统称为“江湖书法”,但各有各的江湖,却共同具备一套行之有效,人人心知肚明却又无法公开宣示的“潜规则”。

“江湖书法”的出现说明书法偏离了高雅和专业的轨道。艺术水平低,未必就是江湖,很可能是刚刚起步,艺术水平低俗,才是“江湖”。书法对于古人,只有高与下的问题,对于今人,出现了是不是书法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底线”。“江湖书法”在底线之外,本身和书法毫无关系。目标不是书法,出于表演和利益的需要。 “江湖书法”与江湖近,与书法远。

那么,“江湖书法”为什么会存在呢?

一、民俗的泛化

人的内心深处具有信仰与敬畏的神性愿望。神性中不可避地包含神秘主义。古代道士擅长“鬼符箓”,将文字处理成具有法力的样式。民间的道教仪式中,“扶乩”浓缩了书写所有的神秘意义、道德因素乃至社会作用。在人的身体上直接书写文字,有时是医治疑难病症的仪式之一。商业社会的解构作用,使得神性变成了神秘性。利用书法所固有的神性,营造“神秘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扛着书法名义的“社会巫术”,为“江湖书法”的流行做了铺垫。

“书法家”这三个字,不仅代表了会写毛笔字,真正的称之为家的书法大师,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境界。而不是整天嚷嚷我是学某某的,怎么样,地道吧?

书法家往往对《心经》情有独钟。一看落款:沐手抄经... 佛在心里,不在手上。佛是心性,不是手上的细菌。看这样,就差做个桑拿、来个马杀鸡了。

二、世俗的名利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整个社会从政治环境迅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序列。热点就是财富。一切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江湖人士可以炒作成明星,一旦得逞,就能赚钱,所以很多人先变成江湖,再由江湖想变成明星。成为“明星”,自然有商业价值,商业社会中由此滋生出各类怪胎。

从书法创作队伍结构看,中青年书家从事行草创作的仍占居多数,行草书仿佛是一种青春艺术、阳光女孩,在一次次的大展中崭露头角,光彩照人。但是,从这繁荣的背后,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丝忧虑,难道说当代行草书创作已达到真正的艺术水准了么?算不算行草的国度?是不是行草的时代?行草书的追风和流行风气为什么比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过之而不及?

三、恶俗的伎俩

“江湖书法”多以无赖的手段取胜,披上民间卖艺杂耍的外衣,上演多管毛笔齐下,摆出各种奇特的姿势,铺开巨大的宣纸写,写几千米甚至上万米的长卷,申报吉尼斯纪录,显示非常人所能为,因而被视为“巨人”或“超人”。面对一知半解的大众,在个人自身各方面条件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出位和另类几乎是不二选择。有时在书法圈内实施,感觉地盘太小,必须深入到社会热点新闻现场,书法家无疑又是一顶极其华丽的帽子。

会写几个毛笔字,今儿找各大媒体做宣传,明儿东拼西凑出本书,还把欧阳老爷子和沈鹏老爷子拉上。事先您不跟两位老人家商量商量?喜欢书法无可厚非,但必须理智,自己掂量掂量一下自己的水平。老百姓不傻,您的钱都让那些黑心出版社赚了,您还惦记着明年带您出国的展览。这些钱省下来,给家里老婆孩子,父母置办点东西,自己买点文房用品多好。您非要“扶贫”,拦都拦不住。

四、书法正道难进,缺乏标准

专业化的社会,书法变成三百六十行之一,社会大众出现对书法理解的隔膜,不懂书法而附庸风雅,热爱书法却认识不到位,甚至一窍不通,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途径。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一种追求肤浅和庸俗的需要,以调剂世俗生活本来就紧张的状态。世人不再拒绝浑水式的大众快感,而是积极地去追求。于是,那些时尚的、消费性的、松弛神经的娱乐就成了主要的艺术消费品。评判的标准已不是公认,而是自我认定,想怎样就怎样,就要和别人不一样。

虽然统称为“江湖书法”,但各有各的江湖,却共同具备一套行之有效,人人心知肚明却又无法公开宣示的“潜规则”。站在书法水平角度而言,明星书法水平基本和江湖书法相当。

五、庸俗的看客,审美缺失

面对种种现象,旁观者的态度非常关键。对与“江湖书法”有关的现象或人物,不做分析和反思,趋之若鹜,大加膜拜,甚至被捧为书法大师,追求轰动的“新闻效应”。一些社会媒体却奉若神明,炒作起来乐此不疲,加封出各类“王”。凭借媒体的传播与放大,以为找到一条简便的成名捷径,各种下三滥的手段无所不用,致使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说穿了,“江湖书法”只是一种毫无门道的乱象。境由心生,见证了书家个人的内心境界。很显然,书法与人一样,都有两面性。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伟大和卑鄙、高雅和低俗常常集于一身。“江湖书法”是书法的另一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无任何实质关联。身处个“上无君子、下无底线”的时代,整个社会俯向低俗,文化敬畏丧失,内心极度膨胀,追腥逐臭,人性中最丑陋的部分被释放出来,所谓“心魔”,致使本性迷失、忘乎所以。

书法乱到这样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必须重归传统,坚持文化信仰,“江湖书法”自然遁于无形。抵制江湖书法,还书法以浑然正气,需你我共同努力。

现代人书法的乱象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又恨又气,虽然不想谈,但又不得不谈,因为书法是中国人文化内涵的体现,它要是出了乱子,我们的文化内涵不就有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