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趙匡胤統一南中國後,若是不死,契丹早跪了

自從宋軍大舉入侵後,江南國的敗報如雪片般飛入澄心堂。陳喬、張洎愁眉苦臉,不知所措。眼瞅著宋軍就要破城而入了,這仗還怎麼打!最後,樞機重臣決定,將敗報暫時壓下,將守衛金陵的希望,全部寄託在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勳身上。

皇甫繼勳是皇甫暉的兒子,年紀不大,卻被委任掌兵。當時江南宿將皆死,國人將對皇甫暉的敬仰之情轉移到皇甫繼勳身上。但皇甫繼勳從小嬌貴,不會打仗,甚至連死戰的意圖都沒有,整日想著怎麼向大宋投誠。聽說江南兵敗,他不愁反喜;其子巡檢使皇甫紹傑則受乃父之命去勸說李煜投降,然而李煜就是不肯。

更糟糕的是,有裨將招募死士去偷襲宋營,皇甫繼勳知道後居然用鞭子把這些裨將亂抽一頓,然後關押起來,搞得眾情憤怒。

大概害怕李煜問起軍中的情況,皇甫繼勳索性以軍務繁忙為由,幾乎從不入朝;即便李煜召見,他也推脫不去。就是這樣,李煜對他的心思居然絲毫沒有察覺,仍然將金陵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交給了他。

李煜以為,有陳喬、張洎和皇甫繼勳,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於是,關注軍務沒幾天,李煜又撒手不管了。他的注意力,仍在文化教育方面。開寶八年(975年)二月,宋軍包圍下的金陵城仍然開科取士,錄取進士三十八人。

《續資治通鑑長編》的作者李燾在自注中這樣嘲笑李煜:“王師已至城下,而貢舉猶不廢,李煜誠不知務者,故特書之。”

作為一國之君的李煜,縱然多有“不知務”之舉,但就堅持貢舉這件事來說,恰恰反映出李煜對人才的重視。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江南是在中原之外,唯一常年堅持貢舉考試的國家。雖然李煜與其父李景一樣,有用人不明的問題,但他主觀上還是重視人才的。舉行貢舉就是選拔人才,李煜還是希望通過貢舉制度,為江南選拔出一批稱職的官員來。

文史宴:趙匡胤統一南中國後,若是不死,契丹早跪了

南唐的蓋世文華

問題在於,李煜視為人才的,多是文學之士。

就在李煜開科取士的同時,趙匡胤也點了新科狀元。

同樣是在這年二月,大宋的貢舉考試也剛剛結束。趙匡胤御講武殿,親自對合格的舉人進行復試。兩年前,由於負責主持考試的李昉徇私舞弊,數名考生集體敲登聞鼓申冤。從那時起,趙匡胤在貢舉後都會親自複試合格考生,親自在講武殿批閱考卷,欽點進士。這就是後世所稱的“殿試”。

殿試雖始創於武則天,但其後沒有形成制度。趙匡胤重建殿試,並使之固定下來,成為貢舉考試最後一道程序;皇帝本人,則成為維護貢舉公平的最後一道關卡。

開寶八年這次殿試,趙匡胤依照傳統,仍以詩賦為考題,最後親自錄取了三十名進士,其他科目錄取三十四人。進士科的狀元名叫王嗣宗,文章深得天子器重。但僅擅詩詞歌賦的文學之士,是難以被趙匡胤認可的。

據說王嗣宗曾與趙昌言在殿前爭狀元,趙匡胤的解決辦法是:讓倆人打架,誰打贏了誰當狀元。結果王嗣宗一拳打掉了趙昌言的幞頭,憑武力拿到了文人看來尊貴無比的狀元稱號,趙昌言則只好屈居榜眼。

在看似無厘頭的背後,趙匡胤有自己的邏輯。他需要文治,但需要的不是文弱書生;他需要制武,但需要的不是廢止武功。看看江南李氏三代的一邊倒政策,導致文治畸重而武功畸輕,結果連文治也難以搞好,最後只好國將不國。

趙匡胤曾讓時任宰相的趙普推薦“儒臣有武幹者”,正在西蜀平定叛黨、做善後重建工作的右補闕、權知彭州辛仲甫受到推薦後,立刻得到重用。

文武雙全,這才是趙匡胤心目中的人才。

後來王嗣宗官拜御史中丞、樞密副使,辛仲甫更成為參知政事,他們都沒有辜負趙匡胤的一片苦心。

以文武雙全戰揚文廢武,大宋平定江南指日可待。

金陵,曹彬兵臨城下,六軍不發。小長老蠱惑李煜修建的寺廟,今日全部成為宋軍的遮風避雨之所。曹彬深刻領悟了趙匡胤的精神,為使戰爭造成的傷亡和破壞降至最低,他對金陵圍而不攻。

而江南其他地區,江南軍隊的敗報仍然持續不斷。這年五月,李煜突然親自巡城,一見之下,旌旗蔽野,終於知道自己危在旦夕。驚懼的李煜立刻殺掉了皇甫繼勳父子,江南軍士搶著分割其肉,瞬間就把兩具屍體切成了骨架。

李煜被迫打起精神,再度親自指揮防守。他一面急召屯駐湖口的神衛軍都虞候朱令贇率十餘萬大軍入援,一面繼續拒絕趙匡胤的招降,一面又派人去找趙匡胤評理。

這是李煜的天真處,也是李煜的可愛處。但李煜也並非孤家寡人,江南敗兵連連,卻始終保持抵抗勢頭;朱令贇的生力軍也嚴重分散了宋軍的攻勢;更重要的是,趙匡胤要打一場少死人的戰爭,不肯再像攻打太原一樣不顧死活地打金陵。

於是,趙匡胤被倔強的李煜搞煩了,恰值八月暑熱,南方潮溼,軍中開始流行疫病,他甚至一度做出撤軍的決策。天子眼前的第一紅人盧多遜磨破嘴皮子,也沒有讓趙匡胤回心轉意。

恰巧,左司員外郎、權知揚州侯陟因為出了經濟問題,被徵召回京。侯陟跟盧多遜關係不錯,派人哀求盧多遜救命。鬼機靈的盧多遜再度展現了無人能及的急智,他抓住時機,讓侯陟極言金陵危在旦夕,不可倉促撤兵,並做出“臣若誤陛下,請夷三族”的保證。

趙匡胤得知前線情況,又來了精神,遂停止撤軍之議。侯陟不但沒有因受賄罪被懲罰,反而被戳升為判吏部流內銓。

趙匡胤的刀槍劍戟略有小怯,李煜趁機發出了針尖麥芒。十月初一,江南修文館學士承旨徐鉉與給事中、道士周惟簡北上中原,欲憑三寸不爛之舌攔住趙匡胤的寶劍。

徐鉉已經破釜沉舟。在徐鉉入朝前,李煜本來打算讓朱令贇停止入援,以防止趙匡胤因此事難為徐鉉。然而徐鉉卻極力反對,他對李煜說:“臣此行,未必能排難解紛,金陵所能依靠的只有朱令贇的援兵,怎麼能阻止他入援!要以社稷為計,置臣度外耳!”

李煜聽了徐鉉之言,淚如泉湧。

徐鉉是江南名流,聽說他來了,大宋的文臣們你一言我一語,都勸趙匡胤要有所準備。趙匡胤卻笑道:“都下去吧,如何對付徐鉉,可不是你們能想出來的。”

不幾日,徐鉉到了東京,直入大殿。那一副大義凜然,根本不像是乞求議和,倒像是來興師問罪。

“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徐鉉單刀直入,舌鋒直逼高高在上的趙匡胤。

趙匡胤並不著急,這種氣勢,他早在馮延魯那裡見識過了。何況給李煜強加一個“倔不入朝”的罪名,確實難以服人。他讓徐鉉上殿,具體講講道理;同時,尋找機會,把討伐李煜的合理性坐實。

徐鉉繼續義正詞嚴地說:“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沒有過失,為什麼要遭到討伐!”隨後,徐鉉逐條逐項論證李煜無罪,你大宋發兵無理。

趙匡胤耐著性子聽徐鉉講道理,不禁暗笑:徐鉉,你從一開始立論就錯了。於是回應道:“你說說看,父子有能分為兩家的嗎?”

徐鉉被噎得不說話了,確實,真要是分家了,那還是一家嗎?天下本就該是一家,李煜的請求,遭到無情拒絕。

但對於李煜,這還不是最壞的消息。更壞的消息是,在趙匡胤的親自授計下,朱令贇入援金陵的大軍全軍覆沒。金陵徹底成為一座孤城。

文史宴:趙匡胤統一南中國後,若是不死,契丹早跪了

宋滅南唐之戰示意圖

十一月,徐鉉與周惟簡再度來到開封。見到趙匡胤,徐鉉仍是老生常談,說李煜事大之禮甚恭,只是因病不能入朝,並非是抗旨不遵,求大宋留江南一條活路。言辭悽切,幾乎就是在跪地乞求,趙匡胤死活不同意緩兵。徐鉉惱羞成怒,豁出一條老命,朝著趙匡胤大吼大叫。

如果是在一個月前,背靠著十餘萬援軍,徐鉉尚勉強有資格與趙匡胤據理力爭;如今李煜手裡沒兵了,徐鉉拿什麼來談條件?弱國無外交啊!

徐鉉忘了,趙匡胤是軍人出身。趙匡胤火冒三丈,一手按住寶劍,怒氣衝衝厲聲喝道:“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徐鉉被寶劍嚇住,他已經知道,自己與江南君臣無可挽回地要做宋臣了。這是天下大勢,他以螳臂如何當車?至於那個周惟簡,嚇得連句正經話都沒說,直接乞求趙匡胤饒過自己,然後跑到終南山繼續隱居去了。

折戟沉沙,李煜再無更多的武器。

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破,陳喬殉國,張洎、徐鉉等隨李煜降。大宋再得十九州、三軍、一百十一縣,六十五萬五千○六十五戶。

江南,平。

重歸一統,北望幽燕

3

曹彬、潘美曾因久圍金陵無功,動過殺念,向趙匡胤奏道:“兵久無功,不殺,無以立威!”

趙匡胤的批覆是:“朕寧不得江南,不可輒殺人也!”更特別囑咐,“城陷之日,慎無殺戮。設若困鬥,則李煜一門,不可加害。”

曹彬也在下達總攻令前發誓:“破城日,不妄殺一人!”金陵城民躲過一場浩劫。

當平定江南的捷報傳入宋廷時,百官彈冠相慶,紛紛上表祝賀。江南滅亡,統一南方的軍事戰略就基本完成了。

文史宴:趙匡胤統一南中國後,若是不死,契丹早跪了

曹彬平江南

成了後世的佳話

如今南方所餘,不過江浙的吳越、閩南的平海、雲貴的大理、交趾的靜海。大理、靜海地處邊陲,屬於不發達地區,暫時不在統一目標之內;吳越、平海則早就稱臣納貢,實則已在大宋掌握之中。李煜降服,秦淮之南無大戰矣。

在一片道賀聲中,趙匡胤臉上竟無喜色,他反而滿面悽色。

百官們一時慌了,天下即將一統,趙官家這是怎麼了?難道是過於激動嗎?

趙匡胤確實激動,自建隆四年發兵荊湖,至今已有十一二年,平定天下的夙願,終於就要實現,他怎能不激動?可是,在他的臉上,寫著的分明不是勝利者的喜悅,反而是無限的惆悵與戚容。

趙匡胤用手擦了擦眼淚,顫動著嘴唇,沉聲說道:“寰宇之內,州縣分割,民眾因此而受禍,他們日夜盼望著得到朝廷的聲威教化,盼望能夠得到朝廷的撫養。可是朝廷用兵攻城之際,肯定有許多人死於屠刀之下,這真是可哀啊……”

趙匡胤哽咽了。他想起北伐太原時誇下海口“誓不殺一人”,結果屍骨如山。這次他終於直面現實,想盡各種辦法把殺戮減至最低;可想到還是有不少人死於非命,心中不免難過。好在,天下就快統一了,戰爭就要結束了。

殺人的五代漸行漸遠,不殺人的宋朝方興未艾。

受困金陵的饑民得到了朝廷發放的十萬石大米,他們與江南其他地區的民眾一起,開始享受一至兩年的免租補償,以及廢除苛捐雜稅後的實惠。

李煜則帶著江南百官平安入朝。鑑於此前李煜對宋朝一直恭恭敬敬,趙匡胤特意免去極具屈辱性的獻俘之禮。李煜賜官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因其文采飛揚被趙匡胤稱為“翰林學士”。其子弟、宗屬,及江南重臣湯悅、徐遊、徐鉉、張洎皆成為大宋官員。

操著不同口音、有著不同文化的文臣武將匯聚一堂,南北一家人,終於團聚。

曹彬以功進位樞密使,潘美出任宣徽北院使,二人皆兼領節度使以示尊貴,這是從來沒有的慣例。自後周王樸起,這是第一次以統兵的武人執掌樞密院。只是這位武人已經不是昔日的赳赳武夫,他心中有仁,心中有民,與那些知州、知縣的文官沒什麼兩樣。

這是趙匡胤給天下武人的榜樣:只要你們有一顆愛民之心,照樣可以出任文人擔任的高官。

不過,趙匡胤對曹彬也有所保留。出征前,他曾許諾,若凱旋,當以使相為賞。可是當曹彬還朝後,趙匡胤卻說:“如今寰宇之內還有據土割據的勢力,你要是當了使相,尊貴至極,還能再奮力率兵征戰嗎?再等等吧,等為我取了太原,朕一定為你加官使相。”

曹彬心裡委屈。這皇上重信義、講承諾是出了名的,怎麼到我這裡就出爾反爾了?曹彬正一肚子氣無處發洩,可到家一看,滿屋子的賞錢。原來趙匡胤怕曹彬難過,又秘密賜給他五十萬錢。

曹彬做人向來低調,平定江南如此大功,他還朝時卻自稱“奉敕差往江南勾當公事回”,說自己不過是奉了皇帝旨意去江南辦公事了。因此,見趙匡胤也並未虧待自己,曹彬嘆道:“再大的官也不過多得些錢罷了,又何必做使相?”

其實若真封給曹彬使相,曹彬恐怕會愧不敢當。因為他並沒有徹底完成趙匡胤的命令——他也有濫殺的案子。

在吳越的東路軍攻克潤州後,曾將數千江南的降兵送往金陵城下的宋軍大營。這些俘虜有好多在路上逃跑,只因曹彬發佈檄文招誘,又想到曹彬一向口碑不錯,才又重新回到宋營。

然而,這時的曹彬與當年的王全斌一樣,面對這麼多降卒,生怕他們兵變造反,於是,他選擇了與王全斌同樣的辦法——殺降!事後,他謊稱擊敗潤州潰卒數千人,斬首七百級。

曹彬自己尚且如此,他所節制和不歸他節制的部隊,就更不可能避免濫殺。曹彬帳下的曹翰在攻克江州後殘忍屠城,滿載金帛而歸;東路的吳越軍更是在金陵攻克後殺人放火,有許多躲避兵亂的老百姓竟被活活燒死。

然而趙匡胤對此置若罔聞,不聞不問,與他的眼淚形成鮮明對比。也許,北方開戰在即,在用人之際,他與當年的郭威一樣,在軍民之間選擇了前者。

就在趙匡胤用兵江南之時,垂死掙扎的北漢沒有放過最後的希望,屢次興兵南下,次次大敗而歸。北漢皇帝劉繼元甚至收到乾爹耶律賢的警告:“強弱勢異,無妄侵伐!”劉繼元聞命,大哭。

遼國不再與大宋作對,北漢被徹底拋棄了。自從宋遼兩國議和建交,雙方的外交活動便接連不斷,互相慶賀新年佳節,祝福彼此皇帝生日。趙匡胤甚至帶遼國使臣檢閱大宋部隊,組織遼國衛士與大宋將士比試騎射。一次,趙匡胤帶著大遼使者到郊外打獵,他親射走獸,箭無虛發,弓弦響處,一箭致命。向來崇尚武功的遼使不由得歎服,高呼萬歲!他們私下裡還對宋朝的翻譯說:“皇帝神武無敵,射必命中,我們從沒見過這樣的神射手!”

自五代以來,契丹強凌中原,是因為中原分崩離析,衰落不堪。如今天下大勢,盡在大宋,遼人無能為矣!

文史宴:趙匡胤統一南中國後,若是不死,契丹早跪了

趙匡胤不死,燕雲或可復

開寶九年(976年)二月初二,趙匡胤拒絕了群臣為他所擬的尊號“應天廣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皇帝以決絕的口氣告誡天下臣民:“幽燕未定,何謂一統!”

天下這盤大棋,就要收官了。

只是,趙匡胤在外如日中天,對內卻越來越力不從心。因為趙普走後,大宋已經無人能阻止晉王的崛起。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