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参谋对话营候鼓:如何研究苏德战争史——要注意的四个阶段

快半夜时,营候鼓在群里说:这两天在看二战全史,发现德国投降时还有四百万军队。

日本投降时也有三百五十万军队。各种资源不足,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德国打到莫斯科外围,遇到一百五十年不遇的寒冬,零下三十多度。各种武器失灵,坦克用火烤才能发动。编者说,上帝拯救了这座城市。

奇怪的是,德军穿的还是夏装。竟然没有配冬衣,后勤太失败了。

还有一事比较遗憾,罗斯福死后十几天,希特勒就自杀了。当时的战况,德国还没有山穷水尽,和崇祯皇帝不愿离京到南方去一样,希特勒也拒绝离开柏林去南方继续指挥作战。

私下想,希特勒要是坚持几年,看看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硬捍北约十几国军队,应该对解放军比较佩服吧。

希特勒坚持几年,哪里会有抗美援朝战争呢?也许吧。

我主要考虑的是,东方西方都出战争天才,有失败,有成功,历史是同步发展的。

还有一点,着实担心了一下。美国偷袭山本五十六的战机时,罗斯福犹豫了一下。因为西方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暗杀对方国王或统帅。幸亏,当时汇报的人说,山本在战区,与一名小兵无疑,罗斯福才点了头。

老参谋对话营候鼓:如何研究苏德战争史——要注意的四个阶段

我本来在写东西,看了他的发言后,忍不住也发言了。

我说,希特勒已经山穷水尽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德国倾尽欧洲的资源,主要打东线,柏林失陷,意味着苏军马上可以长驱直入的态势。

西线,盟军就是装装样子,为的是让德国与苏联死拼。

只有阿登战役后,西线盟军才真心实意地进攻了。

举例说明,东线投入7成力量,西线仅仅是3成。

更加主要的是,苏军已经非常强大了。能够不顾伤亡地组织方面军群级战役。

老吴说:关键是人力资源上,从战争开始,(侵略苏联),德国人就害怕了,苏联有这么多的人…

我说:而盟军一直没有像样组织过如此规模的战役。因为阿登之后,几乎是追击战。

营候鼓说:希特勒扬言,三个月拿下莫斯科,实际上,四个月打到莫斯科外围十几公里,望远镜看到克里姆林宫顶。

台风战役的问题是,希特勒的战略眼力见还是太差。

正在猛攻莫斯科方向,结果发现基辅方向有可能合围,就把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团军调了过去。结果削弱了波克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击力。

老参谋对话营候鼓:如何研究苏德战争史——要注意的四个阶段

营候鼓说:日本偷袭珍珠港,希特勒吓坏了,他怕美国参战,期待的是,日本从东面夹击苏联。

我说:这样,战斗才持续到冬季。并非是德军非要穿着夏装在冬天打仗。

按理,攻克莫斯科应当在十月结束的。

基辅战役苏军损失70万人。德国号称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但实际上,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苏军累计损失280万人。

如果第2坦克集团军不乱调动,早就攻克莫斯科了。

莫斯科会战时,斯大林内心实际上已经认输了。多次问朱可夫:我们能守住吗?

而希特勒同样犯了严重的战略失误——不听一线指挥官的请求,非得圣诞节前要到红场阅兵。

实际上,德军当时守住阵线,不定谁赢谁负呢?关键是希特勒刚愎自用,不听劝。

莫斯科会战后,苏军趁势反击。结果在哈尔科夫地区被曼施坦因重创。

自此,斯大林全面启用青年指挥官。像布琼尼这些,全部撤换。

老参谋对话营候鼓:如何研究苏德战争史——要注意的四个阶段

并且,全面启用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理论”。如此,才有了后边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

实际上,你看东线战史,就按四点来看。一是德军全线进攻,苏军全线防御,结束的标志点就是莫斯科会战。二是苏德双方拉锯战,你来我往,结束的标志点就是斯大林格勒会战。三是苏军选择方向反攻,德军节节防御,标志就是库尔斯克会战。四是从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开始,苏军全面进攻,德军全面防守,结束的标志点就是攻克柏林。

我这都是二十几年前的记忆了。(老参谋、营候鼓等:2018年10月4日子夜于军事家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