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之齐物论》2.14

<2.14>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长梧子说:“这番话连黄帝都会感到困惑,孔子又怎能明白呢!你也未免操之过急,才看到鸡蛋就想要有报晓的公鸡,才看到弹弓就想要有烤熟的鸟肉。现在我为你姑且说一说,你也姑且听一听,如何?圣人能够依傍日月,怀抱宇宙,与万物密切相合,排除是非纷乱,化解尊卑差异。众人劳劳碌碌,圣人昏昏沉沉,揉合古今无数变化而成为精纯的一体;万物皆是如此,都可以聚集在此。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迷惑呢?我怎么知道怕死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而不知返乡那样呢?丽姬是艾地边疆官的女儿,晋国刚迎娶她的时候,她哭得眼泪沾湿了衣襟;等她进了王宫,与晋王同睡在舒适的大床上,同吃着美味的大餐,这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自己当初努力求生呢?一个人,晚上梦见饮酒作乐,早上起来却悲伤哭泣;晚上梦见悲伤哭泣,早上起来却打猎作乐。人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梦中还要问梦的吉凶如何,醒来后才知道是在做梦。要有大清醒,然后才知道这是一场大梦。但是愚人自以为清醒,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整天君啊,臣啊,真是浅陋极了!孔子与你,都是在做梦;我说你在做梦,这也是在做梦。这些荒诞怪异的话,就称为‘吊诡’。如果在万世之后才遇到一位大圣人能明白这个道理,也就好像眼前立刻就会遇到一样啊!”

长梧子一开始回答的重点在于:学习要循序渐进,而一般人无法看到这么远,自然无法领悟道的精妙。圣人因为有整体观,所以可以化解差异。圣人的昏昏沉沉,是因为不在意区分,不去计较。“弱丧”是幼年离家的意思,道家对生死的看法是,人活着就像年轻时离家在外,因此死亡就是回家。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所以不必带有任何情绪,“视死如归”一语即出于此,但庄子原来的用意,并无在战场上不怕死的意思。所以当丽姬进了王宫后才后悔不该哭泣,人在世时竭力逃避死亡,死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愚昧。人生就如一场大梦,常在事后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旦暮遇之”的说法令人感动。庄子认为人不要执著于时间,只需把自己的领悟写下来,同时代的人不了解,如果万年之后遇见知音,也就好像是眼前立刻遇到一样。有人认为既然庄子如此潇洒,为何还需要写书呢?他就是等着千百年之后,有人可以了解他,这种心情像司马迁一样。然而《庄子》中仍有许多关键性的概念未被正确了解,如“未始有物”等等

庄子使用“吊诡”代表荒诞怪异的话,现在则用以表示“似是而非”的情况。

庄子《内篇之齐物论》2.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