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病养生话足浴

祛病养生话足浴

作为足疗诸法中的足浴,通过水的温热、机械、化学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熏洗的治疗作用,能够达到疏通腠理、散风除湿、理气和血、祛病养生的目的。具有简、便、验、廉特点,故而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祛病养生之道。

祖国医学认为:双脚是人体的健康之根,有6条经脉及众多穴位在此交错汇集。古人云:“人之足,犹如树之根,人老足先衰,树老根先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脏腑、器官、四肢、百骸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关联,人体某一个组织发生病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部位。脚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全身的疾病均可以影响到脚。同样,脚的病变也会影响到全身,并引发相应疾病。可见足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由于善待双足对人体健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足摩”“足浴”“足踏鹅卵石”等以足为中心的各种养生保健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作为足疗诸法中的足浴,通过水的温热、机械、化学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熏洗的治疗作用,能够达到疏通腠理、散风除湿、理气和血、祛病养生的目的。而且足浴无痛苦,无药物内服时的毒副作用,具有简、便、验、廉特点,故而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祛病养生之道。

足浴,就是用35℃〜50℃的热水或同温度的药物汤液浸浴双足,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刺激足部,促进血脉运行,调理脏腑,达到祛病健身、颐养天年的目的。常用的足浴疗法有:

热水足浴法。水具有很大的热比和热容量,热导力是空气的33倍,能够持续地对人体释放热量,故利用“温度”治病时,大多以水为媒介。不同的水温与双足接触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如水温在20℃〜25℃时,人体分泌激素的水平上升;水温在30℃〜35℃时,对身体的刺激和影响很小,糖尿病患者更适用与这个温度;水温在37℃左右时,可降低痛觉传导,提高造血和免疫功能;水温在39℃〜43℃时,对末梢神经有封闭作用,可减轻肌肉、关节疼痛。一般来说,泡脚的水温以40℃左右为宜。一年四季,每天坚持以热水浴足,能温脏腑、通经络,对健康大有裨益。

药物足浴法。水是良好的溶媒,可以溶解大部分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根据足底反射区关联着人体每一个神经、连通着五脏六腑的原理,将药物溶入水中(或中草药水煎液),通过水压和水温与足接触,经经络将药力送达脏腑器官而治病健身。药物足浴的应用广泛,适于内、儿、妇、骨伤科疾病及生活保健、运动健美等各个领域。内、儿科疾病做足浴,实际上就是“内病外治”,诚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如将蒲公英100克、生姜30克、苏叶20克共煎,取液以浴足,以防治感冒;将菊花、钩藤、决明子各20克共煎,取液以浴足,以减缓高血压眩晕;将白萝卜150克、全紫苏、鲜橘皮各100克共煎,取液浴足,以治疗老年肺炎;将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共煎,取汁以浴足,以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等等。其他如哮喘、失眠、糖尿病、胃肠病、更年期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腿脚麻木、静脉炎、脉管炎、坐骨神经痛、耳鸣、眼病等疾患,皆可取相应中药材煎液浴足。专家认为,足浴疗法对闭合性软组织伤(腰、背、颈肌肉及韧带劳损)及中老年人的动脉硬化、血脂增高、血管病变、末梢神经感觉迟钝、抵抗力下降等疾病辅助疗效尤佳。

明媚初夏,足浴也是好处颇多,有升阳固脱之效。晚7〜9点做一次足浴,能缓解日常的肾经气血衰弱,足底血管因温水的刺激而扩张,利于活血,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肝肾的目的。不过老年人循环功能本身较弱,尤其是足浴后易造成眩晕感,故老年人需要注意,足浴后要补充水分,并原地休息3〜5分钟,有利于血液回流心脏,预防低血压和眩晕的发生。

作者/徐美云

来源/青春与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