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斗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最近劇荒,無聊時看《雍正王朝》,經典就是經典,人物值得推敲,情節曲折,步步推進,有理有據,值得信服。盡興之餘,難免會和近期大熱的《延禧攻略》、《如懿傳》做小小的對比,雖然在我心中後者和前者是沒有可比性的。細細一看,如今所謂的宮鬥劇,無疑是後宮幾個女人之間的遊戲,誰是莊家、誰是散戶,誰暫時得利,誰處於低谷,幾經反覆,高低起伏,往往最開始得意者下場落魄,最開始失利者,後來居上,成為最後的贏家。

循當代觀眾的喜好,宮鬥劇中的最大贏家之所以能走向人生的巔峰,其一、受恩於皇上,與之有著真真切切的愛情,隨時被袒護、保護(上面有人)。其二、該女子知書達理、通曉人情世故,懂得絕地反擊,自我保護的同時更能步步為營(自我修煉)。其三、該女子最主要的品質便是善良,在水深火熱的後宮,人人相互算計,善良就像冰窖裡的一團火焰,不僅能籠絡人心,更能突出重圍、化險為夷(天性使然,此女獨特)。

女主正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每每絕處逢生,否極泰來,最後站在權力的最高處,俯視為了爭奪恩寵,欲將自己置於死地的對手們。而自己從未想過參與到這場紛爭中來,最後卻得到了一切。所謂,不爭,則視為爭。不得不說,除了藐視,還有感激,沒有他們也沒有女主的今天。

現當代的宮鬥劇大多是編劇站在此時此時,基於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構思(幻想)出來的,不過是供大家茶餘飯後的消遣,看看那群女人,為了能和一個男上睡上一次,爭得頭破血流;看看那個男人,能和三千佳麗同床共枕,簡直就是男人們的終極夢想。

不說參照歷史,以史為鑑,就單單和從前的宮鬥劇做做對比,何為差距一眼便知。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為了壓制勢力龐大的鰲拜,用盡辦法。四位輔政大臣各有心思,索尼老奸巨猾,明哲保身,毫無責任感;鰲拜專權奪權,遏必隆與蘇克薩哈不起作用。他們從輔政伊始就開始展開鬥爭。(當然,歷史上,四位輔政大臣經歷了同舟共濟,同床異夢和同歸於盡三個階段,並非電視劇中所展現的)

鰲拜專權後,索尼形勢而迫,稱病不起。孝莊太后親臨索尼府邸,一眼相中索尼的孫女赫舍裡,當即給予皇后的頭銜。索尼開心之餘身體立馬好轉,朝廷上力薦年幼的康熙提前親政,給予莫大的支持。

“他就算不為你,也得為自己的孫女吧!”康熙著急,孝莊安慰道。幾句話,道出宮斗的本質,真正的宮鬥是男人之間的鬥爭,是無尚權力的角逐。所謂王的女人,必須對王權進行捍衛或者加固,有利者方是絕佳的選擇。就像康熙,他喜歡的並非赫舍裡,而是蘇麻喇姑,赫舍裡成為皇后後,被冷待,被擱置一旁,在懷孕後難產之際,逼迫康熙將胤礽立為太子,方才斷氣。

一切的出發點皆為權力。像現如今宮鬥劇中,皇上一不小心睡了某個丫鬟,便馬上給予才人等封賞,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懷上龍種,母憑子貴。之後,想要與貴妃、皇后等爭寵更是無稽之談(其家庭背景雄厚,皆與某位大權在握的大臣有著血緣關係),古代階級等級森嚴,能不能見上一面都是問題。這也就間接揭露了《甄嬛傳》中娘娘給皇帝帶綠帽子的荒唐設定。

而在《延禧攻略》、《如懿傳》甚至多個熱播宮鬥劇中,皇帝選嬪妃,先是見人,再賜予信物的設定同樣荒唐。要知道,在古代,皇上是不可能事先見到被選者的真面目的,一切都是靠畫師的繪畫,所以就有了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據說王昭君正是得罪了畫師,畫師才在她的畫像上添了一顆痣,最終落選。而當皇上見到王昭君本人時,被其絕美的容貌所動,後悔莫及。

除了很多與史不符之處,真正的宮斗極其血腥,手起刀落,刀光劍影,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

張鳴\文


宮鬥戲流行,在我們這個崇尚陰謀的國度,倒也不奇怪。但是,把宮鬥寫成女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其實是現代人的想象。古代真正的宮鬥,除了個別狀況,多數都是男人之間的事兒。

西漢王朝,到了漢武帝之後,已經進入衰敗期。在漢昭帝時代,當家人不是皇帝,而是輔政大臣霍光。霍光在剪除了政敵之後,實際上當著尚為黃口孺子的漢昭帝劉弗陵的家。劉弗陵倒是挺乖,一切都聽霍光的,可惜壽命不長,二十出頭就命喪黃泉,沒留下子嗣。這種時候,對當家的權臣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新皇帝選得不好,自己的政治生命,連帶肉體生命很可能就完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霍光的選擇,是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讓劉賀承襲漢昭帝劉弗陵,作為劉弗陵之子繼承皇位。所以,劉賀被招進宮,先做了劉弗陵的皇太子,然後繼承大統,只是還沒走完程序,尚未昭告祖廟。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劉賀就被廢了,繼位僅僅27天。

被廢的原由,正史上講是淫亂。說他還在守喪期間,違制奏樂,私自吃肉喝酒,還不廢男女之事,竟然跟漢昭帝的宮女淫亂。當然,劉賀的罪名,都是霍光定的,一面之詞而已。就算屬實,在西漢王朝,也沒什麼大不了。儒家的規矩,尚未成為統治規則,此前,就算是親兒子,繼位之後,又有幾個能真的按儒家的規矩,認認真真為老子守三年之喪的?至少,這樣的一個“昏君”(後來被封為海昏侯),在為政上,並沒有絲毫的劣跡。如果有的話,當時霍光他們肯定會給羅列出來。

劉賀被廢,顯然是一場宮鬥。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做天子的,也忒性急了些。在一個毫無根基的朝廷,面對一個權傾天下的權臣,想要立馬扳倒人家,開始一個自己的時代,那有這麼容易!繼位僅僅20多天,還沒走完程序,連帶原來自己的人,劉賀就招了200多個近臣,形成了一個自己的班底。這架勢,實在是連傻子都看明白了,霍光焉能不緊張?

霍光能夠先下手為強,關鍵是年輕的皇太后在關鍵時刻選擇站在了強者一邊,積極配合,把劉賀給廢了。在舉行儀式的時候,霍光先把劉賀那200多近臣統統拿下。在朝廷的禁軍都在他掌握之中的情況下,做到這點,並不難。廢到臨頭,劉賀還做了最後的掙扎,在公佈罪狀之後,他選擇認賬,說:聽說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這是個巧妙的策略,先恭維霍光們是諍臣,然後說他作為天子,能有這樣的諍臣,就算不合格,還是可以坐下去的。但是,霍光怎麼可能給他留餘地,馬上喝到:你已經被皇太后廢了,哪裡還算天子!於是,這個27天的皇帝,就回家吃老米去了,後來他被降封為海昏侯,但墓葬發掘表明,這個廢皇帝,陪葬之豐厚,絕非一個侯爺的水準,後來的皇帝,對他多少還是有點不好意思的。

劉賀回家了,劉賀的二百多近臣,除了極個別的,都被殺掉了。行刑之時,他們大叫,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意思是非常後悔,沒有早點動手,把霍光他們幹掉。宮鬥就是這樣,不是你幹掉我,就是我幹掉你,你死我活,沒有妥協的空間。劉賀不死(實際上也被終身囚禁,抑鬱以終),他們的班底,就都得死。儘管,他們的罪名,僅僅是沒有輔佐劉賀走正道而已。

此前,霍光幹掉政敵,也是滿朝抄斬,宮鬥,就是這麼血腥,嬪妃間的爭風吃醋,算不上宮鬥,只是宮裡的一點閒極無聊的餘興節目。

延伸閱讀

學點中國歷史吧,你將再也無法直視這些宮鬥劇


張向榮\文


不知不覺,熒屏上的「宮廷戲」已經換了一番模樣。早幾年,宮廷劇是歷史劇的一種,哪怕是改編自小說,情節演繹與角色設置也頗具「以史為鑑」的格局,例如《武則天》、《唐明皇》、《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等。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雍正王朝》

而今宮廷戲卻往往指宮鬥劇,宮鬥劇雖然有歷史背景做架子,也會採擷一些史料,但性質已不屬於歷史劇了。

宮鬥劇聚焦的是後宮的后妃,演繹的卻是當代女性小到宿舍、大到職場的人際關係和心理模式,所以本質上是一種當代類型劇。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宮鬥呢?當然有;古代的宮鬥也像宮鬥劇裡描述的那樣嗎?這就需要細細來評說一番了。

一、談談「宮」

宮斗的歷史很悠久。周幽王寵愛褒姒,據說還搞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好戲。1996年的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中,就有對此的展現。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東周列國·春秋篇》

後來,周幽王廢了王后申後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但申後的父親申侯聯合犬戎出兵報復,滅亡了西周。申後與褒姒之間的鬥爭可能是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宮鬥之一,但事實上西周的滅亡有複雜的政治、經濟和地理原因,究竟這兩個女人之間有多少「鬥」,對西周的滅亡有多大影響,已經難以說清了。

先秦時期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後宮。後宮作為一種制度,是中國建立中央集權,且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主要意識形態後才形成的。

所以真正的宮鬥在西漢及以後才會發生。而宮鬥並不僅僅是女性之間的鬥爭,還與一個朝代的宮廷制度有著密切關係。

大家比較熟悉的,傅藝偉版本的《封神榜》中關於妲己的描寫,蔣勤勤版本的《西施》中的這些女性,無不都是與皇權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傅藝偉在《封神榜》中飾演妲己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蔣勤勤版本的《西施》

再舉個例子,在西漢的後宮,前朝與後宮的治理模式就像是陰陽兩面。皇后母儀天下,手下有男男女女各類宮官,如大長秋、長信少府等。

皇后統治下的妃嬪與皇帝統治下的朝官,形成了相應的對照關係。

《母儀天下》中,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后王政君,從入宮到死亡歷經了七位皇帝,可謂是見證了西漢走向滅亡的第一人,也印證了這種前朝和後宮的關係。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母儀天下》

到了唐代,後宮制度更加完備。《唐六典》裡記載,皇后之下的嬪妃都有「行政級別」,如「三妃」是正一品,「六儀」是正二品,「美人」是正三品,「才人」是正四品。

而服務這些后妃的女官,如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就像外朝的六部尚書,還轄有二十四司。

總的來說,後宮並不是一群女子帶著丫鬟在那裡天天見面、遊玩、爭寵、呼朋引伴,間或通過太監和太醫與外界發生聯繫。而是猶如外朝的官僚群體,等級嚴密,各司其職。

宮鬥,就是在這樣一種後宮制度所構建的權力場域中發生的。

二、說說「鬥」

世人都說中國人好鬥,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無論是虛構的宮鬥戲碼還是歷史上的宮廷鬥爭,都是以「鬥」為特徵的。在戲裡面,「鬥」多數是文鬥,表現為戲中角色情感的波折、人情的冷暖、面子的有無、寵愛的多少、才藝的比拼。

歷史上,後宮中的文斗的確不少,奇技淫巧、蔚為大觀。比如著名的漢宮飛燕據說將「息肌丸」放在肚臍裡,能保持容貌不衰;李後主的宮女秋水,以鮮花插頭,故意惹的蜜蜂蝴蝶繞頭而飛,成功引起了李後主的青睞;至於元順帝的程妃吹笛、朱棣的朝鮮裔權妃吹洞簫,以及傳言那拉氏唱江南小曲的本領,已經算不上什麼秘籍了。

這些逸聞,多多少少也在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當中被重寫、挪用,以展現宮鬥在不動聲色間的風雲變幻。像是在《甄嬛傳》中,就有安嬪為了跳冰上舞「冰嬉」,而服食息肌丸的設定,也就是從趙飛燕這裡借鑑而來的。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甄嬛傳》

不過歷史上,宮廷鬥爭絕大多數是政治鬥爭,是以皇權或王權為核心,包含了後宮、內廷、外朝乃至地方諸多政治勢力的一種博弈。遠不是後宮裡幾個后妃之間的勾心鬥角所能囊括。

在真正的宮廷鬥爭中,個體的情緒、情感、好惡都被權力的目標所壓倒,那些被民間津津樂道的後宮裡的愛恨情仇,其背後的邏輯都是權力。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巫蠱了。如果評選歷史上重複次數最多的宮鬥戲,那一定非巫蠱莫屬。

所謂巫蠱,又叫厭勝、魘勝,是一種詛咒。其形式有很多種,常見的就是把木頭或紙做成人形,上面刻著或寫著被詛咒人的信息,再將小人放置在特定的地方等等。

這是一種古代的迷信,並沒有實際用處。但在古代很多人深信不疑,這就使宮闈中的巫蠱案几乎都留下了殘酷後果。在《延禧攻略》裡,也就出現過魏瓔珞被人陷害給高貴妃下巫蠱的情節。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在現實中,僅僅漢武帝一朝就有兩次巫蠱大案。第一次,曾被「金屋藏嬌」的陳阿嬌因為失寵,找了一個女巫行巫蠱之術,詛咒衛子夫,導致自己被廢,幾百人被殺;若干年後,有個小人江充汙衊漢武帝太子行巫蠱,太子劉據被迫造反被殺,衛子夫自殺,巫蠱大獄持續數年,牽連上萬人。是歷史上掛了名的大案。

電視劇《衛子夫》中,也借鑑了有關巫蠱、衛子夫自殺等歷史原型。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但細細分析,陳阿嬌雖然因巫蠱被廢,但原因主要不是她年老色衰和爭寵,而是她沒有子嗣;同理,衛子夫的自殺,原因主要也不是年老色衰,據歷史學家考證,是因為劉據為人厚道,漢武帝擔心劉據登基後會更改他的國策,於是起了廢立之心。

巫蠱既然這麼好使,後來就常常被後宮活學活用了。最典型的是武則天,當年,武則天舉證王皇后行巫蠱,王皇后被廢;後來,武則天自己被太監告發行巫蠱,唐高宗打算以巫蠱為藉口廢掉武則天,但沒成功;再後來,武則天為了打擊唐睿宗,誣陷睿宗的皇后、皇妃對自己行巫蠱,將其二人殺死。

《武媚娘傳奇》裡,便有對她中巫蠱的展示,只是因為強調戲劇性,和歷史的真相還是有很大差距。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武媚娘傳奇》

武則天的事蹟是宮鬥劇的標杆,讀者觀眾都知道這幾次巫蠱案背後的權力邏輯,這裡就不必贅言。倒是不妨回顧一下最近的一次巫蠱大案,大清康熙時期,皇太子胤礽首次被廢,皇三子胤祉告發皇長子胤褆對胤礽行巫蠱之術。

康熙對歷史上的巫蠱之事非常熟悉,於是極為震怒,將胤褆永遠圈禁。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帝王心理:巫蠱,僅僅是宮鬥嗎?甚至僅僅是權力鬥爭嗎?不,巫蠱意味著統治集團的最核心出現了內鬥,而且是親人之間你死我活的內鬥,這對以孝治天下的歷代帝王來說,不啻於政治衰敗的徵兆。

這就不得不提到《紅樓夢》了,在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姊弟逢五鬼 紅樓夢通靈遇雙真》裡描寫了一個低配版的宮鬥,馬道婆「掏出十個紙鉸的青面白髮的鬼來,並兩個紙人,遞與趙姨娘,又悄悄的教他道:把他兩個的年庚八字寫在這兩個紙人身上,一併五個鬼都掖在他們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裡作法,自有效驗.千萬小心,不要害怕」,弄得賈寶玉和王熙鳳發了瘋。

八七版的《紅樓夢》裡,寶玉被下蠱以後躺在床上毫無知覺,賈母和整個大觀園都哭得直不起腰;王熙鳳在第三十六集去世,也是因為被趙姨娘下蠱之後身體不好,加上流產才病故的。

這個情節就是照著歷史上的巫蠱案來編的,也就難怪有些「索隱派」會聯想到康熙,從而將《紅樓夢》附會到清代宮鬥上。這當然是缺乏根據的。

但是,《紅樓夢》的這個情節可以視為賈府敗亡的徵兆,倒是十分有根據的事情。

三、「宮鬥」進化小史

《紅樓夢》裡賈璉曾說過四個字:髒唐臭漢。這幾乎可以看作歷代宮斗的寫照,也能概括當下熱播的各類宮鬥劇。審醜畢竟不等於審美,審閱歷史也不同於看電視。作為皇權的延伸,不同朝代的宮鬥因皇權的特點相應呈現出不同的特質。

在兩漢,宮鬥尤其體現在皇后的廢立上。

前面提到的漢武帝兩次廢后,都不是因為後宮爭寵,而是皇帝基於政治原因而做的安排。到了漢昭帝、漢宣帝時期,就有了著名的上官太后、許平君、霍成君三位女性的故事,乍看,這是典型的宮鬥場景:上官氏成為漢昭帝皇后時還不到十歲。

《烏龍闖情關》中,也就對上官太后、許平君、霍成君和漢宣帝的關係,做了戲說式的表現,當年在電視臺還播得挺火的。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烏龍闖情關》

漢昭帝死後,上官氏成了太后。霍光迎立的昌邑王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以上官太后的名義廢掉。登上帝位的是漢宣帝。

漢宣帝與妻子許平君非常恩愛,立許平君為皇后。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入宮後,霍氏家族竟安排女醫毒死許平君,立霍成君為皇后。等到霍光去世,霍家被誅,霍成君也被廢后。

一場宮鬥下來,打入冷宮的廢后霍成君、久居長樂宮的太后上官氏,無辜冤死的許平君,這三個女人誰是勝利者呢?

浪漫一點的回答,會說沒有勝利者,女人們都失敗了。但坦率的說,勝利者當然是許平君。因為她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漢元帝。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烏龍闖情關》

綜合漢代的各類宮鬥我們會發現,漢代特別重視皇后,立誰為後?是否廢后?是漢代後宮乃至漢代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

這是因為,自西漢中期開始儒家思想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而儒家推崇「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換言之,在漢代,只要當了皇后,就意味著兒子將成為儲君;只要當了天子,一定會尊崇母族舅氏。

儲君、外戚,都是皇權的延伸,也意味著巨大的期權。這就是漢代宮鬥總是圍繞著爭奪皇后之位展開的原因。

當這種情況累積數代皇帝,宮鬥就會被積壓成嚴重的問題。例如,漢元帝、漢成帝死後,漢哀帝、漢平帝先後即位,後宮裡就累積了許多外戚,包括:漢元帝王皇后,也就是著名的王政君,王莽的姑媽;漢哀帝的母族丁氏、妻族傅氏;漢平帝的母族衛氏。

經過幾番血腥的爭鬥,最後還是王政君在王莽的支持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與漢代不同,唐朝的宮鬥則與立儲結合的更緊密。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這也成了不少影視作品中的重點情節,林俊賢版本的《唐太宗李世民》還算拍得相對正一些的,到了《大唐雙龍傳》這些電視劇中,基本就成為了奇幻+武俠的陪襯劇情了。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林俊賢版本的《唐太宗李世民》

大概也是因為「玄武門之變」太容易成為歷史上的參照,有唐一代,太子奪權屢見不鮮。有的是大臣逼迫皇帝退位,如張柬之逼迫武則天,中宗即位;有的是借平叛掌握大權,如唐肅宗北上靈武,玄宗退位;有的是宦官與皇子合謀,如宦官支持太子,逼順宗退位;有的則是在皇帝彌留或剛死之際,皇子奪權,如肅宗在病榻上眼看著皇后被李輔國拖走殺掉,代宗即位,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唐代的宮鬥就不限於皇帝的後宮,還包括東宮及太子妃、太子妃的母家等勢力。

像是《大明宮詞》中,就描寫過太子妃韋氏參與權勢爭奪的部分。《宮心計2》中,也以李隆基斬殺已經成了皇后的韋氏作為開篇。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大明宮詞》太平公主與韋氏

到了唐代中後期,為了避免太子與母后奪權,很少有後妃活著被封為皇后,多數是死後被追封為皇后。再加上太子廢立是常事,因此很多后妃把精力都用在爭寵和扶植兒子身上,皇后的位置就不重要了。

這一時期,宮斗的特點就是皇儲的爭奪。

例如唐憲宗的后妃郭氏,身為郭子儀的孫女,權傾朝野,生前是皇太后、太皇太后,卻直到死後才追為皇后。她的四個子孫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先後當了皇帝,但皇位最終落到她嫉恨的侍女的兒子唐宣宗手裡。

《宮心計》中,謝雪心飾演的這位懿安皇后郭氏,相信也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郭氏的經歷與後來法國瓦洛瓦王朝末代皇太后凱瑟琳倒有幾番相似,凱瑟琳有三個兒子,先後當了法國國王,但又接連死去,王位最終由她嫉恨的新教徒亨利波旁獲得,後者開創了波旁王朝。

美劇《風中的女王》,雖然是講在歷史上被處死的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故事,卻也把凱瑟琳作為了一條暗線,來鋪設宮廷中的暗潮湧動。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風中的女王》

宋代的宮鬥則是圍繞著太后或是太皇太后展開。僅僅在北宋,就接連出現了四次垂簾聽政,分別是宋真宗皇后劉氏、宋仁宗皇后曹氏、宋英宗皇后高氏、宋神宗皇后向氏。

特別是向太后,因為她當年曾和宋神宗的妃子朱氏爭寵,朱氏的兒子也就是宋哲宗死後,為了不讓宋哲宗的同母弟弟即位,向太后立了趙佶為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這不能不說她對北宋的滅亡負有一定的責任。

宋真宗皇后劉氏也是一個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她取人子為己子,在死後宋仁宗的身世引起非議,之後被後世迅速藝術化為「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各種《包青天》的電視劇裡,我們都能看到這樁奇案。

但最典型的是橫跨南北宋的孟太后,她在宮鬥中幾番起伏、笑傲江湖。孟氏是宋哲宗皇后,被宋哲宗廢掉攆出去當了道士。沒想到宋徽宗即位後北宋滅亡,皇室成員大都被金人掠到北方。

唯獨孟氏作為廢后成了漏網之魚,被偽楚政權尊為皇太后。孟氏乾脆利用皇太后的身份,下詔令趙構即位,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

說起來,她的這道詔令對延續南北宋的皇室和統治權再重要不過了。歷經宮廷患難,她最終成了宋高宗最尊崇的皇太后。

在《江山美人》中,這個厲害角色是劉曉慶飾演的,可以說本人和角色,很是相符了。

宮鬥其實是男人之間的事兒丨郊外·雜談


可以說,漢唐宋三代的宮鬥,都是由當時的政治形勢所決定。到明清兩代,不斷吸取前朝教訓,後宮制度臻於精熟,宮鬥與外朝權力的關係被束縛得更加嚴格。

像漢代那種動輒大殺外戚,或是唐朝動輒大殺皇子,或是宋朝動輒垂簾聽政,在明清並不多見。

一朝有一朝之政治,決定了一朝有一朝之宮鬥。如今電視上明清的宮鬥多,主要是因為明清距離今天時間較近,資料更豐富,顯得戲份十足。

至於有些宮鬥劇的編劇作者,更是沒有或僅有較少職場經驗和生活經驗,他們筆下的宮鬥劇充滿著對權力的天真想象而非深刻反思,更不必說歷史邏輯了。

不過,這倒是反映了當代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社會認知和心路歷程,也是一種有趣的時代景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