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德黑蘭:一場虎頭蛇尾的美國營救

文 | 潘前芝

作者潘前芝,蘇北人士,軍事歷史研究生,

主攻二戰史、近現代中國軍事史。

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編者按:雪花噪點帶不走老電影的流金歲月,笑顰風流鋪滿歷史的天空,重溫銀幕經典,發掘它們背後不為人知的往事。

國際關係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國無恆友亦無恆敵,只有利益永恆。這一點,在美國和伊朗身上特別明顯。曾經,美伊之間的甜蜜度堪比今天的美國和以色列、沙特。但1979年那場著名的人質危機之後,這樣的蜜月期宣告終結。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一、伊朗扣留美國人質

伊朗和美國關係密切是在巴列維時期。

巴列維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實施代號為“阿賈克斯”的隱蔽行動,推翻了伊朗著名民族主義者摩薩臺領導的伊朗左翼政府,國王巴列維走上權力前臺。

在美國幫助下,巴列維相繼建立憲兵部隊、國家警察和情報組織薩瓦克,並進行現代化改革運動。其中,有關剝奪了清真寺土地的改革,引起宗教領袖霍梅尼不滿。彼時巴列維風頭正勁,霍梅尼被迫流亡海外。

此後,伊朗利用石油的優勢,經濟得到較大發展。但出口石油所掙的美元約五分之一被巴列維用來向美國購買武器;同時,巴列維家族從中大發橫財,壟斷了從銀行、房地產到煉油廠等多個行業。對老百姓而言,在此期間反而因為農業生產連續下降,大量農民入城,造成了城市裡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伊朗民間的怨憤在慢慢積攢,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爆發。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到了70年代末,伊朗國內已零星爆發一些以學生為主力的反對國王的騷亂活動。巴列維的鎮壓,引起了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卡特的不滿。卡特在競選時,就高喊“人權”口號。當選後,以此為由,向伊朗施壓,要求其放寬政策。一向依賴美國的巴列維很聽話,就放鬆了對反對派的鎮壓,並開展以“人權”為主題的運動。此舉終於讓一直心懷不滿的伊朗人民的情緒找到了宣洩口。伊朗的形勢越發不可收拾。

隨著伊朗的騷亂不斷擴大,左右為難的巴列維決定前往美國,搞清楚華盛頓到底是什麼態度。卡特此刻似乎忘記了之前的話,歡迎酒會上稱讚伊朗由於國王的偉大領導,是“世界上一個多事地區中的一個穩定的小島”,並表示完全支持兩國發展了30多年的特殊關係,重申美國將繼續奉行在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方面與伊朗合作,滿足伊朗安全需要的政策。

得到美國支持的巴列維回國後對國內之前的騷亂採取血腥鎮壓。然而,此時伊朗國內的革命之火已經熊熊燃燒起來了。1979年2月,流亡海外的阿亞圖拉·霍梅尼回國,成功領導伊斯蘭革命,成立“伊斯蘭共和國”。巴列維出逃國外。此時的美國政府在對伊朗問題上形成兩派:一派是支持巴列維,控制伊朗國內的動亂;另一派認為要留有退路。卡特的意見居中,即作兩手準備。

但伊朗人可不這麼認為,他們不少人對於1953年的那場政變記憶猶新,所以對美國深懷戒心。當美國宣佈同意巴列維赴美治病時,這種戒心進一步加深。他們根本不認為巴列維有病,認為這不過是美國又要玩1953年的把戲。1979年11月1日,美國和伊朗應繳參加阿爾及利亞國慶慶典。會後,卡特政府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與伊朗總理巴扎爾乾等人私下裡進行接觸。當伊朗人看到電視畫面時,進一步坐實了美國要策劃新的政變的可能。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11月3日,霍梅尼接見激進學生代表時宣佈,為紀念1978年死於國王鎮壓的愛國學生,“學生們有義務擴大他們對美國和以色列的攻擊,美國必須遣返罪惡的國王巴列維。”次日上午,一大群伊朗人聚集在美國駐伊朗使館周圍,高呼反美口號。隨後數千名示威者衝入使館,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65名使館工作人員作為人質,要求把正在美國治病的巴列維引渡回國受審。人質危機正式爆發。

二、美國人想外交解決

危機發生後,白宮立即組織了一個伊朗工作小組,專門負責人質營救工作。不過亂作一團的美國人並沒想出什麼高明的主意,有的說按伊朗要求交出巴列維,有的說向德黑蘭扔顆原子彈。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這些扯淡的建議反映的是美國政府內心的茫然。中情局此前的報告說,沒有理由對伊朗的局勢表示嚴重關切,伊朗“不處在革命或於是要發生革命的狀態。”報告認為,那些反對力量,不管是暴力的還是非暴力的,他們的本領除了製造一些騷亂之外,在過渡到任何新政體的過程中,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包括卡特本人都沒認識事態的嚴重性,他低估了伊朗人的反美決心,樂觀地認為沒有理由為在伊朗的美國人的安全擔心。更要命的是,由於對伊朗社會深層次矛盾方面情報的缺失,特別是對宗教及其霍梅尼之於伊朗的影響缺乏瞭解,在危機發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人判斷不出伊朗權力中心在哪,也就是不知道誰在伊朗說了算。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一開始,美國人基本上是按套路出牌,首先祭出的手段是孤立和制裁,如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運送軍事裝備零件,凍結伊朗在美國包括銀行存款在內的所有官方財產,停止同伊朗的石油貿易,禁止華盛頓的伊朗學生舉行示威,對在美伊朗學生進行特別移民審查,凡不符合手續的疑慮驅逐出境。同時,還號召西方盟友對伊朗進行制裁。

霍梅尼當然有自己的打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後,伊朗社會政治其實並不穩定,一些不信奉伊斯蘭教的青年人、婦女和知識分子對霍梅尼的統治並不買賬。他認為,利用人質危機,以美伊國際危機掩蓋國內的危機,轉移人民視線,同時,利用民間仇美情緒,在隨後的立憲、總統和議會選舉中,可以削弱溫和派的力量。基於此,伊朗根本不懼美國的制裁,霍梅尼態度強硬的將卡特派過去的兩名特使拒之門外,對美國的一系列制裁也針鋒相對,決定停止向美國出口石油,禁止在伊朗境內放映美國影片,禁止美國飛機、船隻進入伊朗領空和領海。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期間,雙方關係一度緩和,霍梅尼下令釋放了被扣使館成員中的13名婦女和黑人。卡特立即表示對美國和伊朗之間存在的誤會感到遺憾,表達了希望同伊朗建立正常關係的願望。然而,事實證明,這僅僅是一種錯覺,美國顯然沒有認識到人質是霍梅尼手裡一張重要的牌,事實上,美國人對人質事件越關注,越是千方百計想要釋放人質,人質對於霍梅尼及伊斯蘭分子的價值就越大。

因此,在人質事件初期,美國政府處於被動應付境地。霍梅尼根據國內形勢,時而提出移交人質給新的權力機構伊朗革命委員會時,時而又宣佈暫不移交。幾番角逐,美國人逐漸失去了耐心。1980年4月7日,他們宣佈斷絕同伊朗的外交關係,要求伊朗關閉駐美大使館和領事館,所有伊朗外交人員和領事館人員必須在8日午夜之前離開美國,同時吊銷發給尚未去美的伊朗公民的全部簽證,並不再發給伊朗人新的簽證。

此舉表明,外交努力失敗。

三、軍事營救損兵折將

軍事幹涉計劃在人質危機發生不久之後就被提出,但當時美國主要致力於談判解決問題。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人質遲遲得不到釋放,卡特政府面臨的國內壓力越來越大,許多人批評他優柔寡斷,軟弱無力。恰好又正值總統中期選舉,民意測驗表明,選民對卡特的信任和支持正在迅速下降。這個結果對旨在謀求連任的卡特來說是個打擊。卡特決定放棄外交努力,採取軍事行動。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國務卿萬斯對此持反對意見。在萬斯看來,只要人質未受傷害,未處於刻不容緩的危機狀況,就不應採取任何形式的武力行動。萬斯認為,當霍梅尼認為一個伊斯蘭共和國的所有機構都已建立,換句話說,當霍梅尼認為他已經完全並且穩固掌握了伊朗政權之後,他就會釋放所有人質,美國當前要做的就是持續保持壓力即可。

萬斯基本切中霍梅尼的真實想法。但卡特顯然已經等不及了,4月24日,他乘萬斯週末去佛羅里達度假時,下令進行代號為“藍光”的營救行動。

根據計劃,首先,使用C130運輸機,將突擊隊員及所需燃料、通信設備、武器裝備從美國本土運到德黑蘭東南約180英里的一處沙漠鹽鹼地;同時從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茲”號航母上抽調8架直升機,趕往降落地。會合後,突擊隊員在一名秘密作戰專家率領下,潛入德黑蘭,襲擊美駐伊使館,搶出人質,再坐上飛機逃出伊朗。

行動前,美國政府先進行了情報準備,美國特工扮成商人或新聞記者進入德黑蘭,派人對人質被關押的地方,夜裡守衛的衛兵以及人質的每天的活動規律,看守衛兵的警惕程度等都瞭解清楚。通過衛星拍下的大使館及其周邊院子的照片,也讓美國對每天進出使館院子的小汽車和貨車數量了如指掌。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行動開始後,一切順利,突擊隊員順利抵達沙漠中的集合點。不料,由於之前對當地天氣缺乏瞭解,伊朗境內颳起沙塵暴,從“尼米茲”航母上起飛的直升機中途有兩架發生機械故障,只剩6架抵達目的地。由於降落地土質比較鬆軟,一架直升機在滿載突擊隊員準備起飛時發現已經深陷沙土,主螺旋槳負荷過重出現問題,無法繼續執行任務。這樣就只剩5架直升機,幾經考慮後,指揮官瓊斯認為現有裝備無法保證勝利完成任務,於是在請示卡特後宣佈任務取消。

意外在此刻發生,直升機起飛時,螺旋槳捲起一團團灰塵,能見度很差,一架正在起飛的直升機碰到了正在滑行的C130運輸機,剎那間發生爆炸,燃起大火。運輸機上的5名突擊隊員和直升機上的3名機組成員當場殞命,另有4人被嚴重燒傷。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最終,所有人乘坐剩下的運輸機撤出伊朗,將5架完好的直升機和兩架飛機的殘骸遺留在伊朗的沙漠中。消息傳出,美伊關係更加惡化,萬斯也因為不滿卡特沒有提前告知他軍事行動的事而辭職。內外交困的卡特不得不宣佈放棄軍事行動。

此次事件後,伊朗人把被俘的美國人分散到好幾個地點嚴加看守,並不斷地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以防美國人發現他們的所在地。

四、人質獲釋

軍事行動失敗後,卡特基本無計可施,每天度日如年,一邊是美國媒體依舊高度關注人質事件;另一邊,卡特能想的辦法都想了,作為總統,他還要考慮一大堆其他亂七八糟的事。鬱悶地他在一篇日記中寫道:“最近這幾天是我在白宮度過的最艱難的日子。”

1980年7月27日,巴列維在開羅病故。人質事件出現轉機。霍梅尼不用再擔心的美國支持國王搞政變,美國也不用再發愁到底要不要把國王交給伊朗政府。巴列維去世不久,美國新任國務卿艾德蒙·馬斯基就致電伊朗新總理穆罕默德·阿里·拉賈伊,要求早日釋放美國人質。伊朗不久作出回應,提出了四項條件:1.把已故國王財產歸還伊朗;2.取消美國對伊朗提出的所有財產要求;3.美國保證不從政治上或軍事上干涉伊朗內政;4.解凍在美國和美國以外的伊朗財產。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伊朗霍梅尼政權日子其實也不好過。由於美國製裁,伊朗經濟更加困難,進口貨物的價格比世界市場實際價格高近一半,花了不少冤枉錢。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打仗當然需要錢,釋放人質,換取被美國凍結的財產,成為伊朗的剛需。於是,伊朗主動發出信號,願意與美國談人質問題。卡特派出以副國務卿沃倫·克里斯托弗為首的談判小組,由阿爾及利亞政府做中間人,與伊朗代表展開談判。最終,雙方以霍梅尼之前提出的4點意見為基礎,達成一致。最終,在新一屆總統羅納德·里根上臺前,伊朗釋放了全部人質。

逃离德黑兰:一场虎头蛇尾的美国营救

本來,這些無緣無故被關押了一年多的美國人是可以向伊朗人提出索賠的。不過根據美國和伊朗當時達成的協議,這些人質不得向伊朗政府索賠。2015年底,在律師的幫助下,美國國會通過的最新年度預算案,決定向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的所有受害者進行經濟補償,每名人質每被扣押1天將獲賠1萬美元,被扣押時間最長者將得到超過440萬美元。此外,人質配偶和子女還將得到60萬美元的一次性賠償金。當然,伊朗政府不會為此埋單,這些賠償金來自於美國政府對一家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條款的法國巴黎銀行的罰金。

作者:過客歷史 來源:過客History聲明:紅德智庫網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及正確價值觀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同微信)18530014218,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