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與「天人、宇宙」學說

道家思想與“天人、宇宙”學說

中國文化思想,對於宇宙的定義是漢代道家《淮南子》中提出的:“上下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宇是代表空間,宙代表時間。

人類對於宇宙世界與人生的來源,無論古今中外,都具有好奇、懷疑,要想尋求答案的要求,於是世界人類的文化,便有宗教、哲學的建立,對於這些疑案,各自構成一套理論的體系。在大體上,不外有神造論,自然說,物理自然論等幾個原則。再由這幾個大原則,產生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有神論、有因無因、唯心唯物等等許多支離差別的理論。

這些屬於後世所謂宗教,或哲學的學說,現在正在自然科學的祭壇上鬥法,欲知後事如何,且聽將來分解。我們的立場,只是說明道家原始的宇宙世間的觀念和理論的基礎而已。

道家對於原始宇宙世界的學術思想,也便是原來中國自己的文化思想。在周、秦以前,不用宇宙的名稱,只有天地的觀念,便足以代表後來宇宙的含義,道家的思想,認為天地未開以前,只是一 種混沌的狀態,既不管有主宰無主宰的事,也不問是前因或為後果。這個混沌,既不能叫它為物,也不能叫它為精神,正如老子所說:“無狀之狀,無名之名。”在《易經》學系,原始理論科學的陰陽家們,認為這個混沌,便是陰陽未分,混合狀態的現象,後來根據八卦的法則,叫他為一畫未生以前,六鑿(六爻)未動之初。在儒、道未分家的理念上,叫它為天地未判之先,在老子,便叫它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所謂的混成,並不是純粹的物理作用,只是說物的作用,正在孕育含混在其當中,經過相當時期,這個混沌便分開陰陽,就有天地的開始了。所以我們過去五六十年前,在舊式文學中,有少年必讀的一本書《幼學瓊林》,劈頭一句,便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等到混沌初開,形成乾坤的天地以後,這個地與天的情形,便如雞蛋一樣而存在, 地球像雞蛋的蛋黃,地球的大氣層與太虛,像雞蛋的蛋清,天在這個地球的雞蛋外殼以外。

早在三千年以前,道家思想就認為地球和天體一樣,都是生命的有機體,認為人身便是一個小宇宙。有了天地的開闢,人與萬物,就自然產生了。可是我們首先要介紹道家與道教對於天地生成以後的思想理論,再來繼續說明其他種種。道家與道教對於人類來源,與萬物生成的觀念。屬於道家思想的,便是天地開闢以後,最初的人種,是由天神下降而開始的。既不屬於另一力量所創造,也不是生物的進化而來,至於天神又從何來?他是到此止步,再也不加追究。後來神人之間的變化,是因天上下降的天神,忘記了來源,貪戀世間的快樂,愈來與天的距離愈遠,便形成人間世的現狀了。當開天闢地之初,原始的人類,是與天神之間,隨時互通往來,地與天,也是隨時接近在一起的, 從此時代愈降,人類愈加墮落,因為人類的墮落,地與天也相隔愈遠了。

道家思想與“天人、宇宙”學說

道家思想,對於開闢以後的天地,屬於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理論的原理,即是上古與三代文化思想的淵源,那就是《易經》學系的陰陽,八卦學術,與《書經》洪範五行思想的集合,上接黃帝傳統的天文(天干,地支)等學術。可惜我們後來,有些不明白這些原始理論科學的價值,便用一句“迷信”的口號,來為自己遮羞,並且作為扼殺傳統文化的擋箭牌,實在過於輕率。

道家思想與“天人、宇宙”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