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幾乎都廝混於名利場,千方百計,千言萬語。

《論語》讓我們發現了孔子,這個留著長髯的慈祥老者,總是穿著整齊乾淨的儒服,梳著莊嚴肅穆的髮髻,語氣祥和地說著那些禮儀教義。

《孟子》讓我們看到了孟子。一個永遠激情飛揚,慷慨激昂的雄辯者,駕著馬車穿梭在各個諸侯的府邸之中,用他尖利鋒銳的言辭在戰國塵土飛揚的畫卷中劃下屬於自己的痕跡。

《道德經》讓我們看到了老子。一個隱沒在紅塵之間,但卻無法真正逃脫,反而時刻臆想著治國安民的民主鬥士。

……

然而那個時代,卻隱藏著一位真正的絕世“奇人”,他就是莊子。

他筆下的《莊子》,讓人無論讀多少遍,也始終無法真正瞭解它。正如他的人一樣,那亂世濃霧中一個隱約的身影,看得見,卻抓不住。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文字版的《南方公園》

要古典君說,《莊子》其實就是文字版《南方公園》,因為莊子的筆下將大量的道理寫成了充滿內涵的寓言。用今天的話說,《莊子》就是一本“內涵段子書”。

比如有一天,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

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

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

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裡;殘廢之人,徵兵不會徵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無用之用才是大用,搞笑之餘是多麼深刻的領悟啊。回想我們現代人一直過度追求有用之用,結果換來的卻只是身心疲憊。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莊子》記載,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鼻子尖上沾了一點白泥巴,這層白泥巴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一樣。請一個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

工匠石揮動斧子,只聽見一陣風響,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乾乾淨淨,鼻子卻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那個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點兒也不感到害怕。

宋元君聽說這件事後,就把工匠石叫了來,說:“你再削一次讓我看看吧!”

工匠石說:“我的確是會削的,但是,那個敢讓我削的人已經死去很久了。”

莊子用淺顯而滑稽的方式,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好的搭檔。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搭檔,要把本領發揮出來便很難。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書本上的“動物世界”

相對於孔子、孟子整日研究帝王之術和社會法則,莊子的一生幾乎都把時間拿來研究動物。

不知道怎麼地,莊子見識的人越多,就越喜歡飛禽走獸,這樣的“怪癖”也最終讓他把《莊子》寫成了書本上的“動物世界”。

在《莊子》裡,他總是用動物來隱喻人的境界,比如用鯤、鵬、蝸牛之類的,他要講的不是世界,而是視角,是一種境界。

比如莊子曾用蝸牛的故事成功化解了齊魏兩國的爭端。

《莊子》中記載,從前有一隻蝸牛,只有芝麻那麼點大,觸覺上卻別有乾坤。左角上有個國家,叫觸氏,右角上有個國家,叫蠻氏,這兩個國家都想霸佔對方的領土,發生了大規模火拼,差點動用核武器!結果伏屍百萬,戰勝方追逐失敗方,花了整整半個月才回國!

還有比這更諷刺的嗎?你們國家之間打打殺殺,視人命如草芥,以為自己幹著統一天下的雄偉霸業,其實爭的那點地盤,在莊子看來,不過像黏糊糊的蝸牛角而已。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以趣味超越功利

莊子最厲害的一點就是,他把無聊這件事變得很有料,以趣味超越功利,用逍遙免去俗事。

他的一生很窮,總捱餓,可他還是依舊樂呵呵的玩著他的泥巴。他的窮不是一種無奈,而是一種選擇。如果他願意,隨便做個官,也能混箇中產。但他偏不,為什麼要為了區區一點生活費屈從於體制?

他的錢雖然很少,但他的才卻接近於無窮。沒辦法,只好寫下來。他寫《莊子》,不是為了成名,本質上只是想揮霍才華而已,就跟現在的土豪燒錢是一個道理。

所以,《莊子》這本書也就順理成章的被他寫成了“奇書”,書中充滿“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不過沒有眼淚,走的是神經病路線,東一句、西一句地亂來,讓你完全猜不出接下來要講什麼。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比如《逍遙遊》就是一個驚悚故事,說有條大魚,叫做鯤,大到不知道有幾千裡,它想去南極度假,從海里飛上天,變成了大鳥,叫做鵬。

大鵬奮力一飛,兩隻翅膀張開,把天空都遮住了,大家都沒法曬衣服了,海水都被振到三千里高空去了——這明明是海嘯呀,而鵬才不管這麼多,到九萬里高空玩去了。

對此,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蜩”就是蟬,也叫知了。“學鳩”就是“斑鳩”,一種普通的小鳥。一隻小蟲和一隻小鳥,沒有看到過大鵬鳥,因為大鵬鳥一飛起來,它們看都看不見,只不過聽人家說有這麼一件事,聽了就笑:那個大鵬鳥多事,何必飛那麼遠?像我呀,“決起而飛”,“嘣”一下跳過去了,這形容飛出去不遠嘛;大鵬鳥是“怒而飛”,飛得很遠,這之間何止天壤之別。

小鳥小蟲自已卻很得意,從這棵小樹飛到那叢草上,很遠嘛,也很痛快。萬一飛不到掉下來,也不過掉在地上,不會跌死。它們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啊。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所以它們笑大鵬鳥:這個老兄真是多餘,飛到南極去幹什麼呀?

莊子則說,“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蟬和小斑鳩這兩隻小蟲、小鳥又知道什麼呢。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還有著名的“莊周夢蝶”,說莊子做了個夢,夢見變成一隻蝴蝶,飛呀飛呀,十分真開心。等到醒來,發現自己又變回了人類。

於是他很困惑啊,我到底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了呢,還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了呢?誰是現實,誰是虛擬,沒人知道。

而莊子的深刻,恰恰就深藏在這些看似沒頭腦和異想天開的故事裡。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大境界下的大智慧

當莊子的妻子死後,莊子卻擊缶而歌,旁人問他:”為何不悲傷?“

他卻說:“她(妻子)初死之時,我也曾傷感難耐,可轉念一想,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也不曾死亡。人死只是歸於大道。從道來講,無生亦無死。我又為何要悲傷?”

道,那莊子的道究竟是在哪裡?於是東郭子出場了,他跑去問莊子,道在哪?為何我看不見?

莊子說,道無所不在。

東郭子接著問,到底在哪裡?莊子改口說,在螻蟻。

東郭子開始變得不滿起來,憤憤的說到:“道怎麼可能這麼卑賤,居然要寄生在小蟲子身上?”

莊子又說,道在野草。東郭子更加不滿:這不是更沒檔次了?

莊子繼續說:在瓦甓。東郭子很痛苦:“難道就沒有一個高尚的地方嗎?”

莊子接著說到:“在屎溺!”東郭子終於閉嘴,不再問下去了。

《莊子》:一個“奇人”筆下的人間百態

當“奇人”莊子快要死的時候,他的學生們開始商量,決定老師死了一定要厚葬。

莊子聽了後,他說:對的,一定要厚葬!我要以天地為棺材,日月星辰為陪葬珠寶,天下萬物都是送我離開的禮物。就這樣吧……

這是什麼境界,在他的心中,整個天地才是他的主場!

同學們聽了不同意了,按莊子說的那不就是隨便把屍體扔到野外嗎?那樣被飛禽猛獸吃了您的屍體怎麼辦?

莊子說,把我放曠野裡,烏鴉老鷹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螞蟻也要吃我。你們怎麼搶了猛獸的大餐,專門送給地下的螞蟻吃,太偏心了呀!

這就是莊子筆下的大境界和大智慧!

超越時空的永恆經典

《莊子》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價值取向以及文化精神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以其“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獨特表現形式成為永恆的經典。

但莊子的學說或許在誕生之期就註定無法發揚光大,那種專注於個人、專注於自然的思想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溶於這個世界。或許因為它太美麗了,它太純潔了,它太顛覆了,以致於讓人無法承受。

也許自古陽春白雪就少人和,莊子的學說並沒有太多人來傳承。我們在現世所看到的道家,只是對莊子、老子的侮辱和扭曲。那些煙霧繚繞的神龕上供奉的、五顏六色的神像,在我眼中看來都是一種悲哀。

道家只是兩個絕世天才的絕世思想,普通人只能遠遠地觀賞,無法到達他們的思想境界,無法想象他們的想象。莊子在千年之前是絕世“奇人”,千年之後仍然孑然一身。

當你親手捧讀《莊子》時,才會真切感受到自己穿越於時空隧道,抵臨兩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與身著右衽窄袖衣袍的智慧老者促膝長談,體味宇宙玄理、感悟生活機趣、親近自然,無為而不為的玄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