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喊話 過度監管是區塊鏈不可承受之重?


美國前總統喊話 過度監管是區塊鏈不可承受之重?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美國當地時間本週一(2018年10月1日)上午參加了瑞波(Ripple)公司在舊金山舉行的的Swell會議,並登臺進行了演說。演說內容中,克林頓明確警告了目前美國立法當局,他指出:對新技術監管過度嚴苛會阻礙該技術的發展進程。克林頓口中的“新技術”就是指目前處於“風口浪尖”的區塊鏈(blockchain)以及加密貨幣(crypto currency),並把相關部門過度監管的行為比作是“殺雞取卵”。

美國前總統喊話 過度監管是區塊鏈不可承受之重?


從目前美聯儲對待加密貨幣的態度來分析,克林頓這番比喻並不無道理。總體來看,美聯儲十分關注以比特幣等為典型代表的數字貨幣對銀行業務、經濟活動和金融穩定的影響。然而,美聯儲內部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模式仍有不同聲音。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認為,數字貨幣很可能被現有的金融機構甚至監管機構所採用;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也指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可能擁有較好的發展前途。然而,聖路易斯聯儲卻認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只是一個內在價值為零且沒有法律支持的虛擬貨幣;美聯儲主席耶倫也曾指出,美聯儲根本沒有權力監督或以任何方式調控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可見,在美國,尚未形成對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貨幣的態度“共識”。

美國如此,那縱觀全球,世界各國目前究竟如何看待加密貨幣、區塊鏈等“新技術”?Linda姐整理了相關材料,梳理和分析了各地區央行目前對此的態度以及政策。“監管”並不意味著“阻礙”,從長遠來看,必要的沉澱也是迎接區塊鏈全面合規化發展大浪潮的必要準備;而從各國的監管態度也能品味出該國對於“新技術”的擁抱程度。

看各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

1、歐元區

以德國為代表的歐元區國家對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態度並不積極。他們認為,通過中央銀行來壟斷數字貨幣的發行,一定程度能保證貨幣安全,但極有可能阻礙數字貨幣發展。德國強調,央行的任何行為都需要基於法律授權,央行首要的目標是保持價格穩定,央行發行貨幣的法律效力中並不包括髮行數字貨幣產品。德國央行主張讓市場主體(如用戶和商戶)來決定哪一種支付方式更便捷,讓競爭機制發揮作用,並不直接干預市場,也不對某一種支付方式做推廣和支持。這也是德國央行運營和管理的一貫方式和思維。

2、英國

英格蘭銀行主管貨幣政策的副行長布羅德本特表示,數字貨幣的主要創新之處在於分佈式賬本技術。央行有可能利用這一技術,讓更多主體參與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操作,不僅允許商業銀行在央行存款,也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每個市場參與者(包括企業和個人)直接在央行存款。目前,英格蘭銀行已經開始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數字貨幣技術,並開始討論由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3、南美洲

目前,墨西哥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國內只有一家,區塊鏈組織、產業園、研究機構、專利、典型企業、比特幣支付都幾乎是空白的。但墨西哥的區塊鏈監管政策出臺得較多,僅在2018年9月份,便出臺了兩項政策,監管對象都是與加密貨幣交易所相關的內容,且要求非常嚴格。就總體情況而言,墨西哥在區塊鏈發展上屬於比較被動的,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缺乏積極性。

根據巴西當地媒體Portal do Bitcoin的最新報道,目前巴西當地銀行認為加密貨幣交易並不屬於明確的國家經濟活動分類(CNAE)中的任何一種,因此當地政府選擇了關閉加密貨幣交易所賬戶。可以說巴西當局目前對待加密貨幣的監管較為嚴苛。

4、亞洲

韓國金融監管局(FSS)行長近日表示:必須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監管體系,通過制定全球性規則來監控數字貨幣交易風險,並引用數字貨幣的無邊界虛擬交易。韓國的目標是促進數字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但將努力遏制數字貨幣投機交易。除此之外,據韓聯社消息,韓國政府在近期的內閣會議上,決議明確了“區塊鏈技術行業”具體的10個業務部門細分及其標準。

眾所周知,日本一直以來對於區塊鏈的態度是較為“開放”的,日本也逐步推進艾西歐向合規化方向發展。據9月26日的日經新聞報道,日本金融廳(FSA)公佈了2018工作年度(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的財務管理政策,政策中涉及到對於虛擬貨幣業務將進行嚴格的註冊審查和監控。

Linda姐認為,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須辯證地加以分析。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不斷出臺區塊鏈相關政策其實是將區塊鏈產業向著合規化方向來進行引導。因此,監管趨嚴並不意味著區塊鏈要涼涼,反而這暫時的沉澱是準備迎接全面合規化發展的大浪潮。不論各國央行、金融機構對於數字貨幣的態度如何,不可否認數字貨幣技術在未來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系副司長張正鑫也曾表示:“無論從貨幣發行還是金融機構的角度考慮,如果運用得當,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可能成為未來貨幣發行、支付模式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