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 全球股災 過度“金融化”之殤?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之際,金融海嘯又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而來。這個春天,全球“寒風”凜冽:一方面,多國陷入疫情失控恐慌;另一方面,歐美股市全面崩盤。

3月12日,由於標準普爾500指數跌幅達到7.02%,觸發市場熔斷停盤15分鐘,這是美股歷史上的第三次熔斷。上一次熔斷,還要追溯到2020年3月9日,對於那天的記憶,人們心有餘悸,因為就在“昨天”……

美股崩盤,旋即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全球相繼有十多個國家爆發股市熔斷,歐美多國股指暴跌,紛紛拐入熊市。疊加疫情影響,以及沙特與俄羅斯在原油產量上的分歧等諸多“黑天鵝”事件,年初預期的世界經濟“V”型反轉無望,逐漸滑向衰退深淵的邊緣。

美股史上長牛或將終結

美股“崩盤”的論調並不新鮮。去年年初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唱空”美股的言論中,一邊搞貿易戰,一邊運用推特“救市”把美股拉回到歷史高點,直叫人瞠目。這一次,特朗普的一頓“騷”操作還能奏效嗎?這次美股跌進技術性熊市,是否意味著美股史上長牛終結?

回顧歷史,經歷經濟危機,挺過“9·11”,美股一路波瀾壯闊走來,可以說並未發生過真正不可逆的崩盤。真正影響比較大的“崩盤”是經濟大蕭條(1929年)、珍珠港事件(1937年)、石油危機(1973年)、互聯網泡沫(2000年)以及次貸金融危機(2008年),美股平均跌幅在50%左右。讓人記憶猶新的是2000年和2008年這兩次。2000年,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並在當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直衝5048.62的最高點時到達頂峰。這一時期股價飆升和買家炒作的結合,以及風險投資的廣泛利用,創造了一個溫床,使得這些企業摒棄了標準的商業模式,突破傳統模式底線,轉而關注如何增加市場份額,最終導致股市泡沫破裂,使得一群大部分最終投資失敗的“.COM”互聯網公司關門大吉;2008年那波危機的標誌性事件是雷曼兄弟倒閉,接連幾家大型投資銀行投機失敗,華爾街一時暗淡無光。

斷言美股徹底崩盤為時過早。時下,為緩解股災壓力,全球多國救市,美聯儲緊急宣佈兩天之內釋放1萬億美元的流動性:12日增加投放5000億美元的3月期回購;13日繼續投放5000億美元的1月期和3月期回購。力挽狂瀾的救市效果明顯,歐美股指、期貨全線反彈。截至北京時間3月13日18時,標普500指數期貨漲108.5點(+4.35%)、納指期貨漲341.37點(+4.65%)、道指30期貨漲911.5點(+4.31%);蘋果漲4.1%、微軟漲3.55%、特斯拉漲4.54%。此外,直接誘發金融危機的標誌性事件還未顯現,比如並沒有大的金融企業倒閉。這意味著相關方面的承受韌性依然存在,救市的政策行動相應還有迴旋空間。

美股史上長牛是否真的走向終結,應該還取決於接下來三方面的持續性走勢。

一是全球疫情蔓延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投資者恐慌情緒是否得到有效緩解;

二是美國國債、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能否進入理性區間,市場流動性緊張能否得到改善;

三是救市策略能否持續有效,股價能否有效止跌回升。

如果這些方面在短期內無法有明顯的改善性好轉,經濟運行繼續停轉,股市連續大趨勢跌兩週,美股長牛市即宣告終結。

“救命”和“救市”之間

美股保持非理性高位多年,縱使“崩盤”論時有發生,美國依然扛過來了,為何偏偏在今年走到拐點?因為,今時已非同往日。以前遇到危機,可以通過“拆東牆補西牆”的形式過冬。比如石油價格問題,往年雖然能源行業會受損,但其他諸如汽車、航空、化工等行業會因為成本降低而實現利潤。所以,能源價格的波動,可以在正常的市場機制中得到消化。此消彼長,全球經濟基本上處在動態平衡之中。

不幸的是,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今年開局不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消費預期急轉直下,波及供需兩端,全球產業鏈陷入割裂境地,經濟金融血脈嚴重堵塞……油價暴跌,成為引爆危機的導火索。由於全球經濟乏善可陳,能源行業的損失並不能靠其他行業獲利得到有效彌補,最終只能給慘淡的經濟雪上加霜。一些傳統產油國,比如北非、中東地區還遭遇了嚴重的蝗災,原本可以靠賣出石油對沖糧食危機,但油“賤”如水苦不堪言。

在“救命”和“救市”的選擇題之間,當前最明智的選項還是前者。這也是中國在成功防控新冠疫情實踐中貢獻給世界的寶貴經驗,即不惜一切代價(尤其是經濟代價)築起生命的安全牆。短期來看,經濟停擺,生產生活大受影響;但從長期看,小不忍則亂大謀。套用中國一句諺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保護好了生產要素,疫情控制後即可迅速復工復產,經濟活力可以在短暫停止一兩個月後重新恢復到正常水平,而且在疫情應對中還可以倒逼新舊動能轉化,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

全球股市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各國能否“救市”成功使經濟企穩回升,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再取決於經濟手段本身。所以,多國熔斷、各種流動性投入,都不是治本之策。當務之急,就是要在疫情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之前,堅決控制好疫情蔓延。鑑於疫情已成全球流行病,因此,全球聯合共防共治疫情當成為全球治理的第一大議題。

警防過度“金融化”

全球股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盪,彷彿又一個2008年的金融寒冬逼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作為一個歷史節點,激發了人們對於美國金融霸權地位的批判性反思。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讓人們清醒意識到:金融對於現代生活滲透之全面、深刻,意味著所謂的“金融化”現象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討論中金融對於經濟增長的作用。

“金融化”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一般指經濟體系中利潤的創造主要通過金融渠道而不是貿易或者產品生產渠道實現。從抽象層面看,金融化的核心就是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不再遵循馬克思筆下“資本-商品-資本”的增值過程,而是直接完成“資本-資本”的增值過程。

“金融化”越多越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過度“金融化”帶來金融高槓杆,將導致金融嚴重脫離實體經濟在金融體系“空轉”,進而形成高風險。

20世紀80年代,美國企業經歷大規模兼併、拆分重組,大量資本從衰落中的製造業退出,轉向能獲取更高利潤的產業,主要是由金融、保險、房地產構成的所謂“火燒經濟”(FIRE:Finance,Insurance,Real estate)。隨著企業估值與華爾街的分析聯繫日益緊密,金融思維也更全面深刻地滲透到全社會。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轉向資本市場尋求財務安全和投資機會,不少中產階層開始將住房視為資產,將養老金作為投資工具。可悲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不少中產階級的房產和股市投資都化了泡影。

經濟危機是過度“金融化”趨勢的嚴重表徵,值得引起警醒。進入新世紀之後,全球發達經濟體普遍出現一種現象:勞動收入在總收入中萎縮,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力量對比在迅速向後者傾斜。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最為典型,這些國際金融越來越發達,金融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一方面助推了經濟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經濟脫“實”向“虛”,埋下經濟危機的隱患。

這次股災的直接誘因是石油價格暴跌,究其根本,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恐怕還是在於:美股本身的價格實在太高,嚴重偏離實體經濟本身價值,價格泡沫的破裂存在必然性。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說過,“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經濟危機來襲之時,每個經濟體都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但事實上,大家對危機的產生都負有或多或少的責任。

作者:劉功潤 (作者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研究員、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