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德國企業家爲什麼「不焦慮」?

許小年:德國企業家為什麼“不焦慮”?

許小年 | 中國企業傢俱樂部顧問

作 者:許小年

來 源:中國企業傢俱樂部

“我們有時候會想這樣的問題,拼命幹,幹到一定程度,最後不知道給誰幹。”在中國綠公司聯盟圓桌會第19站的活動上,一位企業家向來給大家上“開篇課”的許小年教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也正是這個問題,激發了許教授說出了下面這段話,我們摘錄如下。

許小年:德國企業家為什麼“不焦慮”?

現在很多企業家都面臨一個問題:“我的原始積累已經完成了,已經是功成名就,吃喝不愁了,我再繼續經營企業到底是為啥?”大家普遍覺得很迷茫,很焦慮。

但你去看看德國的企業家,在這些問題上,他們從來就沒迷茫過,不管企業有多大,大到營業額幾百億歐元的博世,小到只有50幾個人的工廠作坊,經營者都會勁頭十足地跟你談,企業的未來怎麼去發展。

而且不僅是企業家,即使只是在生產線上掄一把木榔頭的工人,也會敲的聚精會神,一點兒都不迷茫。

去德國,一定要去了解一下,德國的百年老店為什麼這麼多,德國為什麼有工匠精神,中國為什麼稀缺?

追來追去,是可以找到宗教的源頭,當然宗教不是唯一的原因,但宗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德國人的這種敬業精神是不分級別的,而且也不分大小,老闆也罷,總經理也罷,工人也罷,各層的人都是兢兢業業地在做自己的事情。

我到寶馬去,寶馬七系的方向盤是定製的,皮革外套是手工縫的。我看到,一個手工縫紉師傅就坐在那兒,一個方向盤、一個方向盤地縫。

我問:

你在這兒幹了多少年了?

他說:

在這兒幹了三十多年了。

我問:

三十多年你就幹這一件事兒啊?

他說:

是的。

他就縫方向盤的皮外套縫了三十多年,中國人能想象嗎?

德國人的這種情懷從哪裡來的?和宗教有非常大的關係。

在16世紀的時候,歐洲爆發了一場影響人類現代化社會進程的宗教改革,這個宗教改革是馬丁·路德掀起來的,席捲歐洲。

宗教改革改變了過去羅馬天主教的教義,產生了一套新的對基督教的詮釋和一種新的在基督教指導下的生活方式,人們稱之為新教,從16世紀初到今天已經五百年了。

基督教的終極關懷是人能不能獲救,獲救要承蒙上帝的恩典,來世可以進入天國。

根據新教的教義,一個人生下來時上帝已經決定了他是否獲救,上帝的這個決定是不可更改的。這使新教徒心裡感到冰冷甚至絕望,如果生下來我的命運已經被上帝決定了,而且不可更改,此生的意義何在?

路德之後有一個宗教領袖叫加爾文,他說,此生不是沒有意義,此生的意義重大。

儘管是否獲救,你無力改變上帝的旨意,但是你可以通過在這個世界中的所作所為感受到你是否獲救。上帝的決定你不可能更改,但是你能感受到,上帝做了什麼決定,上帝決定救贖你,還是已經放棄了你。

你怎麼樣感受得到呢?通過你自己的職業。加爾文把每一個人手中的職業叫做”天職“,天指定的職業,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在德國企業家的眼裡,經營企業是上帝指派給他的任務,要盡心盡力地把企業做好,企業越是成功,越是榮耀上帝,越是增強了個人獲救的感覺。

對工人也是一樣,既然做了這份工,就要把這份工做好,做到盡善盡美,得到老闆的認可、同行的認可,得到客戶的認可。不管做什麼,你的職業都是上帝指定的一份事業,都是為了榮耀上帝,而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德國的工匠精神可以在宗教找到源頭。

許小年:德國企業家為什麼“不焦慮”?

這是人的精神上非常微妙的部分,而正是這個微妙的部分塑造了德國的民族精神。

瑞士也是新教國家,在新教地區你都會發現,企業家非常敬業,他們並不把企業作為賺錢謀生的手段,而是在做事過程中榮耀上帝,獲得救贖的感覺,得到上帝恩典和垂青的感覺,用宗教的情懷來經營企業。

企業賺錢多少隻是一個副產品,企業能否成功,獲得社會的承認是最重要的。

中國的企業家可能難以理解,難道做企業不是為了賺錢嗎?德國人的生活是相對簡樸的,賺錢的目的不是享受生活,錢是一個符號,一把標尺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教情懷逐漸淡薄,但傳統仍在繼續。先前做企業是要對上帝負責,現在客戶就是上帝,賺多少錢不重要,要為客戶創造價值。

做企業賺錢最終是為了滿足人的內在精神需求,而不只是滿足物質慾望,內在的精神需求更為重要。

中國企業家要真心地把客戶當成上帝,假冒偽劣的事情不能做了,坑害客戶的事情不能再做了。如果企業家心裡缺少敬畏,缺少精神追求,就難有好產品。

過去賺錢容易,現在難了,想賺錢就要像德國企業家那樣,專注地把一件事做好,向社會提供優良的產品,奉顧客為上帝才能賺到錢,而且在事業成功後不會感到迷茫。經營企業沒有止境,侍奉上帝是一輩子的事情。(來源:中國企業傢俱樂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