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士大夫精神,对比当下,令人痛

中国文化中有一抹特殊的色彩,一种特殊的精神,那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国历史上不乏各种有才的人,但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误国”、“秀才造反十年不乱”、“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言论,从古至今,不绝于耳。

笔者想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书生,还有一种精神叫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些人成功了,彪炳史册。绝大多数失败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很多时候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样光耀千秋。正是这种精神,弥补了书生的某些精神缺陷,人格短板,构筑了中华文化的脊梁和那种不死的士大夫精神,可歌可泣,可悲可叹,可圈可点,可敬可佩。

从诸葛亮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士大夫精神,对比当下,令人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典故出自《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白话文即为: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中国历史上不乏做出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事情的书生,颇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

三国中的蜀相诸葛孔明,一生六出岐山,寸功未建,最后病死五丈原,后人想起此事,感叹诸葛亮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不由得潸然泪下。

从诸葛亮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士大夫精神,对比当下,令人痛

诸葛亮何等人物,难道他看不清天下大势?难道他不知道顺势而为?难道他还想博取更大的历史名声?非也非也,这是一种情结,一种情怀,一种悲壮,一种情怀,一种忠义。他此生唯恐负了先帝刘备临终托付,明知后主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依然是不惜一切努力地维护、教育、培养、规劝。前后两次出师表,字字真情,字字泣血。我都能想象孔明先生写完后的仰天叹息,黯然神伤。

但是没办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的一生都被绑架在了刘姓汉室江山社稷上,一辈子殚精竭虑,出师表中写道:“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就是说怕自己误了先帝刘备的嘱托,日夜勤勉,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记载:诸葛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等蒋琬、费袆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时年五十四岁。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

从诸葛亮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士大夫精神,对比当下,令人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历史局限性,不是逞强斗狠,更不是愚昧蛮干,它是一种流淌在中国真正士大夫血管里的基因,这种基因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值得反思和批判的是,当下中国士大夫还有几人有这种崇高,有这种勇敢,有这种豪迈,有这种气质,有这种贞烈,有这种无私,有这种魄力,有这种不怕死的精神?

看看吧,郎咸平教授天天衣着光鲜在上公开课,甚至还客串了一把电影《西红柿首富》,捞钱的同时还过了把戏瘾。这里我无意贬低郎咸平教授,要列举还有很多,笔者不愿意多费笔墨,且让郎教授背一下锅吧,因为你确实也是鼎鼎大名的艺人知识份子。

如果,所有的知识份子都在精神上自我阉割,逐渐丧失真正的士大夫精神,那我们的中华民族的高贵基因将消耗怠尽,我们的精神家园,又该去哪里寻找?

从诸葛亮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士大夫精神,对比当下,令人痛

后记:

路过的看官,不管你是书生还是江湖客,是精英还是草根,请你关注我,我都愿意和你交心、喝酒,只要你有基本的原则和底线。

也请大家能捧个场,您的每一次点赞每一次分享每一次关注,星星点点,都将凝聚成我生命的亮光,前进的导航灯。请你们多多支持一下,我很渺小,但我在努力扛起身上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