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希望我的電影處在邊緣位置

张杨:希望我的电影处在边缘位置

张杨:希望我的电影处在边缘位置

張楊(左二)亮相上海電影節

张杨:希望我的电影处在边缘位置

昨日,入圍本屆上海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皮繩上的魂》在上海影城放映,導演張楊、影片投資人李力接受了媒體採訪。張楊對得獎這事顯得雲淡風輕:“看緣分唄,電影節的事情誰也說不準。”拍攝西藏題材的電影,張楊稱,他不願從獵奇的角度切入,“視覺感受更像是西部公路片”。

李力則表示,《皮繩上的魂》將和張楊另一部西藏題材的影片《岡仁波齊》採取同時放映的發行策略,以城市為單位逐個宣發,發行時間將長達半年,試圖創造藝術片發行新模式。

兩部電影一起拍攝

昨日出現在記者眼前的張楊戴著牛仔帽,留著大鬍子和長頭髮,和幾年前的他判若兩人。“在西藏拍攝的時候懶得剪頭髮、刮鬍子,我20多歲時也是長頭髮,現在又回去了。在西藏,人會很自然地有這樣的選擇,造型也奔當地人的方向去了”,張楊笑著說。

在西藏拍攝的過程不輕鬆,“每升高500米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我老頭疼,吃止痛片才能睡覺。很多地方沒有旅館,劇組就開著車,選地方扎帳篷,在帳篷裡吃喝拉撒睡。很多工作人員也是第一次有這樣的經歷,可能十天都不能洗一次澡,但出了帳篷看到藍天、雲朵、星星等平常見不著的景象,還是很愉悅的。”

同是西藏題材的影片,《皮繩上的魂》改編自扎西達娃的小說《系在皮繩釦上的魂》,《岡仁波齊》則講述藏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已賣出不少海外版權,尚未在國內上映。張楊介紹說,兩部片子形式不太一樣,《岡仁波齊》偏記錄,《皮繩上的魂》劇情性更強。“一年內同時拍兩部電影,拍《岡仁波齊》就像一次採風,七八個月生活在西藏鄉村裡,體驗藏族人的生活習慣、語言、服裝特點,拍攝《皮繩上的魂》也就有了比較深厚的基礎。”兩部片子都在探討真實和虛構的關係。張楊說:“《岡仁波齊》的形式像紀錄片,但其實不是,它由真實人物出演,但很多場景需要設計和捕捉,導演在拍攝中要考慮真實和虛構的關係。《皮繩上的魂》裡有一位作家,他也在思考真實和虛構的問題。”

兩部電影一起發行

張楊坦言,他前幾年還在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有些徘徊,如今明確了,“不考慮這事兒”。他說,以前會替投資方考慮,現在覺得根本用不著,把電影做好是第一位。“我的電影從來不跟潮流,不重複自己,也不模仿別人。我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大理,喜歡那種處在邊緣位置的感覺,現在我也希望我的電影處在邊緣位置。”張楊說。

作為電影投資人,和力辰光董事長李力怎麼看這個說法,不擔心賠錢嗎?李力說:“沒辦法,碰見張楊就要說實在的。我沒辦法改變什麼,所謂的情懷可能就是承受,承受文化轉型期給我們帶來的一切,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都要承受。要說壓力,一開始我就很清楚。我認為導演的本分是做好電影,是否賺錢看發行宣傳營銷,責任在我們這。”

在藝術片之外,李力以投資郭敬明的《小時代》、《爵跡》而受到業內關注,這次他打算嘗試新的模式來發行《皮繩上的魂》和《岡仁波齊》。“藝術片的發行肯定和《爵跡》不一樣,我們選擇兩個片子一起放,也就是長達四小時,然後以城市為單位,一個個推,發行時間長達半年。導演對發行和宣傳的配合時間就會拉得很長。現在我們已經和主要院線的負責人多次溝通過,我們希望能找到文藝片受眾,而不是讓觀眾來找我們。”李力說,《百鳥朝鳳》的票房成績證明了文藝片有很大的受眾群體,而他要做的就是精準地找到這些觀眾。記者 何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