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這個革家寨居住著400多人。聚居在這裡的革家人,特別突出的是他們有著體現民族特徵的完整服飾。在麻塘我們還可以欣賞到革家的蘆笙舞、板凳舞古歌、飛歌、酒歌、情歌、迎客歌以及革家婦女精美的蠟染和刺繡。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革家是一個能歌善舞、勤勞古樸的民族。革家女子服裝比較奇特,少女頭帶紅纓帽,結了婚的婦女頭戴花冠帕,上穿蠟染刺繡花衣,並罩以冠首鎧甲式的披肩,下著百褶短裙.腰繫絲帶、流蘇圍腰巾,頸配銀飾項圈、小腿扎刺繡綁腿。革家男子和革家女子的頭飾上有射日圖,服飾背部也有射日圖,神龕上供奉的紅弓白箭便是他們對祖先的紀念革家老人過世以後,在墓碑上也刻有太陽圖。有興趣進一步瞭解革家傳說與風俗風情的朋友,還可以深入細緻地去體驗、去感受、去挖掘。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革家蠟染,其歷史非常悠久。這些古樸大方的蠟染,花紋別緻,多數表現大自然的雄虎猛獸、花鳥蟲魚,充分反映出革家人對美好生活無限的嚮往和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革家婦女在蠟染技術上有很強的天賦,人人都是蠟染的能手。按照革家的風俗和規矩,女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就要學會點蠟花、刺繡,女孩子長大出嫁時穿的盛裝也是靠自己親手製作的。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麻塘革家寨民風古樸,聚居在這裡的革家族,能歌善舞,勤勞古樸,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革家房屋建築為木質結構,小巧玲瓏,衛生整潔。

革家的服飾很有特色,主要的布料是蠟染和刺繡,女繁男簡。革家婦女擅長蠟染,革家蠟染最大的特點是以太陽為中心,幾何圖案與自然物體相間組合,顯示出來的畫意是萬物生長靠太陽。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革家婦女的盛裝,在雍容華貴中透著一股英氣,她們身披“盔甲”(一種黑色的形似盔甲的服飾),頭上、綁腿上飾有紅纓,彷彿行將出徵的女將士。仔細看一下她們胸前的銀項圈上面掛的都是刀、槍、箭、戟等兵器的微型仿製品。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革家沒有文字,只有自己的語言,他們的歷史,除了在古歌中流傳以外,大都是靠蠟染和刺繡記錄在自己的服飾上。婦女穿的衣服、裙子和包的頭帕、裹的綁腿都是經過蠟染、挑花、刺繡等工藝精心製作而成,有不同的寓意,而且造型古樸大方,給人以和諧的美感。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革家能歌善舞,革家舞蹈形式活潑,表演生動,通過“走、跳、頓、翻、滾”的舞蹈過程以及豐富多彩的隊形變化,特別是舞蹈中躬腰、頓步、踩腳、錘背等動作,構成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勸飯重於勸酒的革家寨

曾有人認為麻塘革家是苗族的一個分支,但他們的的確確是單獨的一個民族,這從他們的風俗、服飾、刺繡工藝上可以看出。跟苗族不同的是,他們的待客之道是勸飯重於勸酒,所以你到革家來,一定先飯飽,然後才酒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