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官箴做好官

学好官箴做好官

朱广志

流传至今的古代官箴,是几千年来中国为政之道的历史积淀,许多都充满了智者的叮咛,对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廉政文化和廉洁从政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官箴,即古代为官者的从政格言,虽然言辞不多,但道理精辟透彻,字字珠玑,可鉴可省,如镜如鞭,被称之为“从政之警戒,为官之箴言”。

“堂上远于百里”和“水失鱼犹为水也”。前句出自《管子·法法》:“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庭远于万里。”为官者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不一定掌握的很清楚,官越大,越容易受蒙蔽,因此,要特别注意自己身边的人,严防“灯下黑”。故识准、用好身边人对当政者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真本事,既关乎事业成败,亦涉乎心身劳逸。后句出自《尸子》中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指出了水无鱼依然是水,鱼无水一日难活。深刻地道破了官民之关系,不管多大的官,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可偏离群众路线,都应把利民、惠民作为第一要务,亲民、近民作为第一宗旨。

“欲影正者端其表”和“嗜欲深者天机浅”。 前句出自西汉恒宽的《盐铁论·疾贪》,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正人先正己”。论语中也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表述。古人对官员自身修养和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十分看重。后句出自《庄子·大宗师》,意思是为官者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利令智昏失去判断力且不自知,正如俗话所说,官迷心窍能作恶。官之恶有很多方面,但主要的是三点:权位、财富和女色。做官无论大小,一旦沾上并贪恋这三个方面不能自拔,那也就离失德、违纪和违法不远了。吏治腐败乃最大腐败,它直接败坏官纪世风。俗话说,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不以私事害公义”和“用贤无敌是长城”。前句出自《说苑·至公》,是提醒为官者要公私分明和不可假公济私的重要性,尤其不要把私人恩怨、私人感情带到公事中来。真正能做到大道容众,大德容仇,公门之内无私怨,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后句出自杜牧诗:“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意思是说,只有善于用人才能天下无敌,才有稳固长城。《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自古以来都是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俗话说,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为官者一定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胸怀、聚才的气度、爱才的情怀。

“治大国若烹小鲜”和“分熟不如分腥”。前句出自《老子》第六十章,这并非说治大国就像炒小菜那么轻松自如。政贵有恒,治理大国的施政方针要稳定长远,切忌拍脑袋决策,想起一现是一现,朝令夕改、翻来覆去折腾百姓。只有政策有了连续性,官员有了稳定性,国家才能稳健致远的发展。后句出自《说苑·政理》:“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为官者要善于调动所属人员的积极性,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做到赏罚分明、赏罚公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凝聚力量,成就事业。

“务学不如务求师”和“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句出自《法言·学行》,强调直接去请教老师比独自死读书效果更好,在和师者的对答中可以更有效率地启迪心智,相当于“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的意思。此句体现了古人重视向他人学习以完善自身的理念。后句出自《说苑·建本》亦云:“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春秋》,国之鉴也。”意思是说为官者不能轻看《春秋》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担职为官,当有所作为,既要有现实责任感,更要有历史使命感。有道是,行之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读一读《春秋》,不仅可以知兴替、明治道,亦可以照镜子、鸣警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谚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作者单位:杞县县委群众信访工作部

手机:137811844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