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帝是不是一种必然选择?

袁世凯称帝是不是一种必然选择?

文|史弟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一首《登楼》,将袁世凯的雄心壮志展露无遗。然而,个人的意志,终究太过渺小。

尽管曾经一度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袁世凯或许从未想到,会已一种丑陋而不堪的面目,面对后来人。

选择称帝,无疑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彼时,似乎唯有称帝才是顺遂民意、天意,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

日本人办的《顺天时报》竟也鼓吹帝制;

参政院屡次开会,都一直推戴自己称帝;

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亦是如此;

袁世凯称帝是不是一种必然选择?

全国上下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直至袁世凯玩弄了一把老掉牙的“三推让”之礼后,龙椅还没坐热,反对之声便此起彼伏。

蔡锷、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贵州、广西相继响应。

至此,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魄;曾经拥戴的人有多少,如今反对的人就有多少。

一层层的遮羞布被撕掉,露出其中的丑陋和不堪。

据悉,袁世凯至少为称帝一事花了2000万元,包括称帝前制造舆论的活动经费,如给古德诺50万、给筹安会300万、收买报馆30万;还有准备登基大典,修缮三大殿270万、两件龙袍60万、典礼陈设200万,等等。

假《顺天时报》的笑话也被广为流传,原来都是自己儿子袁克定搞的鬼。

袁世凯称帝是不是一种必然选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

登基之初的铿锵誓言言犹在耳,83天后却物是人非。戎马半生不敌一时之选择,这是人生的无奈,亦是历史的戏剧性。

有人说,如果不称帝,袁世凯还有其他选择吗?历史又会走向何方?

袁世凯称帝是不是一种必然选择?

作为封建专制体制下的官员,袁世凯虽然在清末新政中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也因此一脚踩在时代的风口,但对于如何建立一个现代政治体制,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构思。

当是时,可以选择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民主共和,一条是君主立宪。可无论哪一条,袁世凯的权力都将受到较大的约束。

所以,都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所谓的“洪宪”——弘扬宪法,也只是一个称谓罢了。

再加上国内并没有统一,军阀割据的状态已经形成,而从上到下对此也没有形成共识,驱除鞑虏、皇帝一下没了以后,人们开始变得迷茫和彷徨,不知所措,诸多因素作用之下,称帝——回到老路上,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