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三姓家奴”之称是一种道德绑架

吕布“三姓家奴”之称是一种道德绑架

有时候,感觉文字很无力;有时候,又感觉文人一支笔,比匕首、枪炮更具有杀伤力。

“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只因《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从此产生了一个“三姓家奴”的成语,并成为吕布身上无法抹去的一个道德污点。

何谓“三姓家奴”?本意是讽刺吕布反复无常,不忠不义,认贼做父。后常用来表示以身侍贼,不忠不义之人。

吕布果真是这样的人吗?不是。

吕布“三姓家奴”之称是一种道德绑架

先说吕布和丁原的关系,历史上两人并非义子和义父关系。当初丁原看中了吕布的勇武,虽然“大见亲待”,但给的却是个主簿之职,即是一个文职,可见吕布并非受到重用。

董卓其实也是如此,尽管认吕布为干儿子,但却是让吕布做自己的贴身侍卫。这也没什么,更要命的是,“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

换句话说,性格暴烈的董卓,一旦自己不高兴,就会随随便便拿战戟向吕布投去,幸亏吕布身手矫捷,能够躲避,但问题是,有这种随时想要干儿子命的干爹吗?

再说不忠不义,在那个群雄争霸、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年代,谈忠义是不是很可笑?曹操、刘备、袁绍等人,究竟谁还忠谁还义?哪个不是尽干些不忠不义的事?

吕布“三姓家奴”之称是一种道德绑架

吕布吃亏的地方在于,可能是太过高估自己的武力,而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不能像曹操、刘备那般,每次重新选择之际,做一些赢取政治资本的表面文章。

吕布投丁原、投董卓、投袁绍、投张扬、投刘备,和刘备投公孙瓒、投陶谦、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都是一种战略选择。

吕布杀丁原的前提是丁原败于董卓,已无自保之力,而董卓当时又以长官身份命令吕布,无论是情理上还是法理上,吕布都站得住脚。

至于杀董卓,董卓当时已是臭名昭著,已惹得天怒人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吕布看上的只是董卓的一个侍女,并不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初衷也不是为了女人。

吕布“三姓家奴”之称是一种道德绑架

或许,相比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的可信性显然更高一些: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

不过,考虑到《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视刘备为正面形象,《三国志》则以曹魏为正统,以曹操为正面形象,所以,被曹操、刘备联合干掉的吕布,只能自认倒霉。

谁叫自家出身不好,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是什么中山靖王的后裔,最最关键的是,还被这两个有身份的人干掉了,成王败寇,也没什么好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