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研究价值的剧种——越调

越调,原名“四股弦”。以“四股弦”这种古老的民间乐器作为主奏故而得名。越调剧种源远流长,是河南省三大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dvdf

起源

最具研究价值的剧种——越调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俘吴国,承相范蠡用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越王勾践回越国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唤越国民众唱起一种鼓舞斗志的的民歌,一举打败了吴国。

范蠡带西施回到了家乡河南内乡县,这种曲调随之在南阳、襄樊区域流传后世,这些民歌因是越国曲调而为“越调”,久唱传至又加人物情节表演成为一种越调起源于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

关于越调的渊源与形成情况,主要说法有以下记载:

最具研究价值的剧种——越调

源于《霓裳羽衣曲》;越调[慢板]与相传的《霓裳羽衣曲》有某些相似的因素,因而揣测越调的形成可能与《霓裳羽衣曲》有关节,其源头可追溯到李唐时代。因《霓裳羽衣曲》为唐玄宗梦游月宫所得,传入民间后,初名“月调”,渐渐易名“越调”。

主要流行于中原各地,鼎盛之时陕南、鄂北、皖西,演出区域遍及中原、淮河中、上游沿岸,亦曾远涉东、南沿海等地。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最为兴盛,河南的南阳市、周口市、许昌市、郑州市、平顶山市、开封市、商丘市、,以及湖北襄樊一带,都建有国办越调剧团。河南省越调剧团演出区域遍及华中、华北、东北、西北、东南、沿海等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是河南及全国较有影响的一支省级艺术表演团体。

dvdf

基本内容

最具研究价值的剧种——越调

越调原为曲牌体剧种。拥有曲牌二百多种,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主要唱腔有:1、慢板类:大慢板、阴四板、高四腔、三导板、二八板、五腔尾、三导板等。2、铜器调类:十字头、乱弹、垛子、碰板等。3、流水类:快流水、慢流水、苦流水、过桥等。3、散板类:飞板、滚板、导板、大起板、哭腔等。

所演剧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之别,就传统剧目有三百多出。越调具有河南民间音乐特色和乡土气息,在发展中形成本剧种的独特风格,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

dvdf

艺术成就

最具研究价值的剧种——越调

越调由民间小调发展成为河南的一大剧种,离不开老几代越调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和精心培育。

河南省越调剧团在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引领下,创演大型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二百多部。曾八次晋京演出,拍摄电影艺术片四部、电视艺术片四十多部(集),现代戏《吵闹亲家》九一年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受到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而使河南越调响誉全国,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簇艳丽的花朵。

dvdf

主要价值

最具研究价值的剧种——越调

越调剧种渊源古老而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广阔的观众基础。其唱腔“九腔十八调”,常演剧目“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加上新创演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就有四百多部戏,拍摄电影七部、电视艺术片六十二(部)集,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学科领域厚重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保留价值的剧种。

dvdf

基本特征

最具研究价值的剧种——越调

越调剧种以唱、念、做、打、舞戏曲程式化为表演形式。其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质朴;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感情,具有河南民间音乐特色和乡土气息。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剧种的独特风格。

河南省越调剧团一九四九年六月建团以来,共创演“三国”戏有《诸葛亮出山》、《舌战群儒》、《借东风》、《诸葛亮吊孝》、《斩关羽》、《七擒孟获》、《空城计》、《智收姜维》、《尽瘁祁山》、等九部,这在全国所有剧种中是独一无二的。

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