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人員要把供應商的庫存當成自己的庫存,怎麼做?


採購人員要把供應商的庫存當成自己的庫存,怎麼做?


► 導語

採購不等於供應鏈管理,它只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採購要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來打造企業的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逐漸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然而,很多企業容易將供應鏈管理簡化為戰術層面的採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個認知誤區導致我們無法發揮供應鏈的價值,也無法發揮採購的作用。

採購不等於供應鏈管理,它只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部分。採購要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以“終”為“始”來管理,打造企業的競爭力。

01 供應鏈戰略 vs 採購戰略

第一,將供應鏈戰略分解,制定採購戰略,以採購戰略支撐供應鏈戰略。

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做採購,要求採購管理者先搞懂企業供應鏈的類型。

我們企業的供應鏈,到底是偏向“省”(精益型供應鏈),還是偏向“快”(敏捷型供應鏈)。然後依據供應鏈類型制定相應採購戰略。

如果企業做的產品屬日常型、大眾化產品,客戶選擇產品時更看重性價比,需求相對穩定,有一定銷售預測準確度,那麼該企業的供應鏈應屬於精益型。典型代表有豐田汽車、統一方便麵等。

精益型供應鏈強調成本優勢,往往圍繞成本做持續改善。這時採購戰略應以低成本為導向,每年要給供方設定Cost Down (成本降低)的指標。供應商的選擇,要將持續成本降低的能力當作重要指標。

如果企業做的是創新型產品、流行時尚類產品或客戶定製型產品,產品需求波動比較大,難以預測未來市場,供應鏈需要以柔性、快速應對市場變化,那麼這家企業的供應鏈類型就屬於敏捷型。典型代表有蘋果、特斯拉、快時尚的服裝品牌ZARA等。


採購戰略則應該以快速響應為導向,供應商的選擇,要將快速、柔性當做重要指標。

02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績效指標

第二,以供應鏈的關鍵績效指標來定採購部門的關鍵績效指標。

供應鏈管理的指標紛繁複雜,但究其本質有兩個方面:一是讓客戶滿意,二是自己利潤高。如果把這兩項再分解:讓客戶滿意,質量就要好,交付就要快、準;而利潤高,企業就要成本低、庫存低。

於是,在供應鏈管理上有了兩對矛盾指標:一對矛盾是如何平衡質量與成本,一對矛盾是如何平衡交付與庫存。

供應鏈管理人必須意識到兩個原理:

一,高質量才是低成本。

高質量才是低成本,是因為成本里包含質量成本。有些供方質量不好但價格可能很低,這時企業會發生鑑定成本增加、返工返修、停線、客戶索賠的損失,導致成本大幅上升,最後供方總成本反而最高。

與高質量的供方合作,可以免檢、減少返工返修,減少客戶索賠,總成本反而最低。所以對供應鏈而言,高質量才是低成本(有可能是價格高,但總成本低)。

二,低庫存才能快交付。

企業資源有限,高庫存往往會導致低齊套,造成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庫存一大堆。用俄羅斯方塊遊戲解釋這個原理最簡單:庫存越低,齊套越容易,交付越快;庫存越多,齊套越難,現金枯竭,死得越快。

庫存越高的企業,往往交付問題就越突出。而快時尚ZARA、豐田汽車,在強調低庫存甚至零庫存時,交付績效反而遙遙領先於競爭對手。

供應鏈管理要平衡質量與成本,交付與庫存,就意味著對採購也要考核這兩對平衡指標:供應商的質量一供應商的成本;供應商的交付準時率(O.T.D)一原材料的庫存週轉率 (I.T.O)。


03 以客戶需求為導向

第三,以客戶選擇、評價我們的標準來選擇,評價我們的供應商。

在企業培訓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選擇供應商時,如何設定指標與權重?質量權重是佔40%還是佔50%?類似問題的背後,是企業各個職能部門在爭奪供應商選擇的決定權。

如果只站在企業角度,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是無解的。但如果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答案卻是非常清晰的——核心客戶如何選擇我們,我們就如何擇供應商;客戶如何評價我們,我們就如何評價供應商。

如果客戶選擇我們,權重分配為質量50%、成本30%、交期20%;我們擇供應商時,也得按照質量50%、成本30%、交期20%的權重分配。

只有以客戶思維為導向,選出的供應商才能助力我們的供應鏈,才能讓客戶滿意。所以,我們的供應商管理,要站在供應鏈的度,以客戶管理我們的方式進行。

04 供應鏈的系統性思維

第四,以供應鏈的系統思維來做採購管理。

很多企業在降庫存時會經常做些零和遊戲,比如打著VMI(供應商管理庫存)的旗號,但目的卻是將自己的庫存轉嫁給供應商:供應商的貨放到我們的倉庫,不算我們的庫存,仍算供應商的,我們什麼時候領用什麼時候算我們的,有的企業還藉此收供應商租金。

這種以轉移庫存為目的的所謂的“VMI”活動,長期看沒有任何成效。因為這份庫存無論怎麼轉移,都存在於供應鏈當中,存在就會有庫存成本,誰最終來支付這個庫存成本?肯定是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我們自己,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

採購人員必須把供應商的庫存當成自己的庫存,不要在供應鏈間玩庫存轉移的零和遊戲,而要基於供應鏈上下游一起做庫存削減的雙贏活動。

當你站在供應鏈的全局系統思考時,你會發現更多的採購降本空間。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採購成本由供應商產品成本+供應商的利潤+物流成本+庫存成本+質量成本+其他成本(如訂單處理,商務接待等費用)構成。


很多企業所謂的“Cost Down”成本降低活動,實際上就幹了一件事,就是不斷壓榨供應商的利潤。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破壞我們與供應夥伴之間的關係,損害供應鏈的韌性,造成質量與交付等一系列問題。

當我們從供應鏈系統全局思考,以TCO(總體擁有成本)最優為目標時,你會發現我們還有很多健康降本的方法,比如幫供應商降低產品成本,降低雙方之間的包裝成本、運輸成本、庫存成本、質量成本、商務費用等。

我們還可以將供應商數量進行整合、與核心供方共同開發產品、與供應商高度協作等,這些都可以有效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而且是以健康、雙贏的方式來降低的。

未來企業的競爭,不是一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企業的供應鏈同競爭對手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高管與採購管理者要站在供應鏈的高度,以全局觀、系統觀、多贏思維來規劃採購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