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力建設充電樁,新能源汽車45萬充電樁爲什麼還差的遠

據財新網報道,截至2017年底,中國充電樁建設數量達到45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達21萬個,已形成一定規模,但利用率不足15%。1月20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寶華在2018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披露上述數據。劉寶華稱,充電樁利用率低成為制約充電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雖然中國充電設施總量較大,但技術水平偏低。目前,各類充電設施只能實現單向充電,難以實現與電網雙向互動。

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何加速前行,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8大力建設充電樁,新能源汽車45萬充電樁為什麼還差的遠

據介紹,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79.4萬輛,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乘用車中近75%為個人消費使用;主流乘用車續駛里程達到300公里以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1.4萬個,保有量居全球首位。

  充電樁分為公共充電樁和私人樁兩部分,對於家庭或者工作地點有充電條件的消費者來說,公共充電樁只用於緊急補充電源,但如果出現緊急情況無法方便補電,令消費者感受極差。其它個人消費者或者運營車輛只能依賴公共充電樁,充電不便利、充電時間長等問題更加突出。與之相對,公共充電樁運營商普遍沒有盈利,資本熱情正在消減。

近日,上海市公佈了《上海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16~2020年)(徵求意見稿)》,意見稿指出,至2017年上海市新能源充電設施規模要達到10.3萬個;至2020年,上海市新能源車輛充電樁規模將超過21萬個。

到2020年上海市新能源車輛發展規模將達到26.3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約24.5萬輛,公交、物流、環衛等其他車型約1.8萬輛。為滿足新能源汽車的上述發展目標要求,至2020年,上海市新能源充電設施規模將超過21萬個,有充電功能的公交停車場需68座。

各大車企如何對待新能源汽車?

2018大力建設充電樁,新能源汽車45萬充電樁為什麼還差的遠

   在2017年,受雙積分政策、新能源車繼續免徵購置稅和新能源車補貼調整前的搶購潮等多因素影響,2017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持續增長。長安汽車、北汽集團更是提出2025年停售傳統燃油汽車的規劃。

   在諸多車企中,比亞迪位居前列,2017全年累計售出新車113,669輛,同比增長13.4%;北汽新能源103,199輛,同比增長100%,蟬聯國內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此外,上汽乘用車、知豆、眾泰、奇瑞等在新能源領域取得巨大進步,市場表現可圈可點。

   此外,近一年來,電池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續航里程持續提高,充電速度進一步加快,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尤其是在困擾消費者的續航里程方面,2015年,一款10-15萬元的經濟型電動汽車,工況續航200km就會受到追捧。而在2017年,工況續航超過300km成為角逐的紅線,多款工況續航超過400km的電動汽車推向市場。

   除了產品本身以及消費者認知,充電基礎設施的便利性也是制約新能源汽車普及發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說沒有充電網的支撐,電動汽車的產業發展將舉步維艱,2017年,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穩定增長,充電樁建設也取得快速發展。

   伴隨著全球汽車電氣化的發展趨勢,許多合資品牌、進口車企甚至豪華車企紛紛調轉發展方向,進入中國新能源市場。僅2018年一季度,就有多款來自寶馬、大眾、合資品牌長安福特等車企的新能源車型已經蓄勢待"售"。

充電樁為什麼利用率如此低哪?

2018大力建設充電樁,新能源汽車45萬充電樁為什麼還差的遠

主要是各種充電樁的卡都不一樣,不通用…到處辦卡…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有超前意識。45萬聽上去很多,但是大部分地方還是沒有的,很多時候依然不方便,有充電樁的停車位很多都被燃油汽車給佔了,很無奈,因為設施上去了買新能源汽車的人才多。

一邊是配套充電樁在不斷擴軍,一邊是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上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充電樁好找嗎?你的愛車真的能快速充上電嗎?

針對提到的充電樁"有樁無位"的問題,停車場設有10個規格參數為小於20KW交流慢充的充電樁。大部分時候,充電樁兩邊停滿了車輛,電動汽車基本無法近身充電。這樣一來,這些被汽車包圍的充電樁大多成了擺設。

對於新能源汽車車主而言,最希望的是能夠迅速找到最近的充電樁。為此,許多充電樁商家推出了手機APP,車主通過APP就可以完成找樁、掃碼充電、支付等一系列充電需求。

雖然部分充電樁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但這些充電APP還沒有完全互聯互通。不同充電樁APP的功能存在差異,而且每家APP大多隻支持一個運營商,消費者要使用不同商家的充電樁就必須下載不同的APP,使用起來比較繁瑣。

目前生產充電樁的企業很多家,這些不同廠家生產的充電樁相互獨立,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