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不是中國歷史的意外?

謝龍


任何一段歷史的發展,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立都是偶然與必然相統一的,清朝也不例外。

要說明朝為什麼滅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有的人喜歡強調明朝沒有明君,盛產昏君。而有的人則喜歡強調是自然災害滅亡了明朝,是小冰期滅亡了明朝。有的人喜歡強調什麼萬曆三大徵,消耗了明朝的最後一點實力等等。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都不能徹底解釋明朝的滅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解釋,都不能忽略一個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背景下形成的土地兼併機制。因為人口的增長,土地兼併的日益盛行,任何一個朝代都必然經歷朝代早期的天下太平,經濟大發展,朝代中期的土地兼併,社會矛盾激增,朝代末期的農民起義不斷,朝代更替。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避免的重複這種歷史規律,可能存在不同的就是統治階級對於土地兼併的態度,如果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儘可能的避免土地兼併,緩和社會矛盾,那麼朝代維持的時間就會相對較久,如果統治階級對土地兼併不聞不問,那麼可能就是一個相對短命的朝代。

明朝也不例外,平心而論,朱元璋作為一個窮人出身的皇帝,和劉邦一樣,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農民起義成功稱帝的人物,對民間的疾苦相對了解的比較透徹。所以西漢初年,對於老百姓的賦稅相對較輕。而明代剛剛建國時,對於老百姓的問題還是比較重視的,對於貪腐現象的懲治力度還是非常大的。《大明律》中,對於官員的貪腐懲治措施可以說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再怎麼懲治腐敗,不能從制度上消除土地兼併的溫床,都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
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吏治的腐敗,朋黨的傾軋,宦官的亂政造成的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是有目共睹的。加上明代氣候寒冷,氣象災害確實頻發發生,加劇了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中後期對外和對邊疆的軍事行動頻繁,加劇了財政危機,以及張居正改革的失敗,使得明朝一步步走向衰亡。因而清朝的建立是不是偶然先不論,明朝的滅亡肯定是歷史的必然。

女真的興起並非是意外,但是女真能夠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的清朝確實有點偶然因素。

首先,明朝與建州女真的仇恨產生的很偶然。因為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的軍事行動,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都在戰鬥中被殺,從此結下了血海深仇。努爾哈赤一邊“效忠大明”,一邊著手統一女真。而明朝不僅不加以遏制,反而冊封官職,致使努爾哈赤在不斷地努力下,最終統一了建州女真,從而開始了對明朝的復仇。

其次,明朝沒有撲滅後金很意外。在後金崛起之後,為了進一步擴張,也為了復仇,開始了對明朝邊境的用兵。明朝並非沒有力量撲滅最初的後金,但是薩爾滸之戰的失利,徹底改變了明軍和後金在東北的軍事對比。
第三,明朝中反間計,殺了袁崇煥很意外。在失去主動權之後,明朝的防禦體系一開始也是很健全的,並且能征善戰的將領也並不少。袁崇煥一度挫敗了後金的進攻,但是意外的是崇禎中了反間計,殺了袁崇煥,使明朝失去了一名強將。最終,後金統一東北,與明朝沿著長城一線對峙,對明朝保持著高壓的態勢,時刻威脅著明朝的都城。
第四,明朝亡於農民起義不意外,意外的是李自成在與清軍的對抗中毫無招架之力。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進入北京之後,迅速產生了驕傲和麻痺的思想,享樂主義迅速蔓延,面對著還有江南半壁江山的南明政權以及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大順政權一面只是派少數軍隊出征南明,一面還試圖招降山海關的吳三桂。在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之時,李自成對吳三桂可能勾結清軍入關的危險性估計的嚴重不足,只帶了6萬軍隊就東征吳三桂。致使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大順軍隊一戰就主力損失殆盡。倉皇之中放棄了無法堅守的北京,一路潰敗,致使黃河以北迅速落入清軍手中。

第五,還有半壁江山的南明小朝廷派系林立,依舊不圖進取讓人很意外。與北宋末年,女真第一次南下時不一樣的是,清軍南下時,南明小朝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哪個王爺才是正統,哪個王爺的政權才能代表大明上,先後產生的弘光小朝廷,魯王,唐王,桂王等政權一個個都忙於爭權奪利,腐朽不堪。雖然民間的老百姓抵抗甚為激烈,但是無奈南明殘留下來的各個小朝廷都已經病入膏肓,最終被各個擊破。

因而,南明小朝廷和各農民政權在頑強的抵抗了近20年左右之後,依舊無力阻止清軍的統一進程。然而清朝能趁著明末農民戰爭的形勢一舉入關,統一中國,確實有一些偶然因素,但是隨後清政府採取的一些列政策確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同時清朝統治階級在文化上沿襲了儒家文化的傳統,迅速穩定了天下形勢,並且不斷的開疆拓土,將清朝前期的國家發展推向了一個相對意義上的盛世,就不是一個意外能解釋的了。


徽南城意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分析過明朝、農民起義軍以及清朝的關係,得出的結論是:

即使沒有李自成等人的反抗,清朝也會推翻明朝取得天下。

那麼回到本題,清朝的建立是不是個意外呢?換言之,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偶然因素呢?靜夜史認為這絕非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就好像沒有李自成就一定會有張自成、王自成起來推翻明朝一樣,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是但是歷史的大勢所趨!

為什麼這麼說?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少數民族封建化為少數民族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少數民族封建化在唐朝之後開始加速。

這個很好理解,唐朝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創造了很多後世難以企及的成就。

在疆域面積上,唐朝創下了前所未有的廣度,首次將整個漠北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納入版圖。

將邊疆納入版圖對於帝國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對後世疆域的鞏固,奠定廣闊版圖是有巨大意義的。

但是,唐朝對邊疆的治理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因為唐朝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很多少數民族精英參與到帝國的發展之中,這些精英在為大唐建功立業的同時,也在吸收大唐先進的政治文化制度,這使得唐朝的先進制度快速地向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和北魏時期的封建化不同,因為唐朝時期的封建制度建設更加完善,因此當少數民族學到唐朝制度的精髓後,也具備了完成封建化,進而建立強大政權,甚至一統天下的能力!

大唐盛世時,邊疆少數民族尚可以服服帖帖,一旦帝國中衰,甚至大唐傾覆,少數民族的崛起就不可阻擋了。

唐朝滅亡後,契丹建立遼國,女真建立金,党項建立西夏,蒙古建立元朝,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相對於北魏的全盤漢化更加進步,即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吸收漢文明的先進特點。終於,蒙古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帝國!

所以,清朝崛起並取代明朝絕對不是偶然!

2、漢族政權的後繼無人使少數民族入關成為必然

魏晉南北朝之前,中原地區的王朝更迭,要麼靠農民起義,要麼靠權臣篡權,邊緣的少數民族,基本就是打醬油的角色,甚至包括三國亂世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只能乖乖看著。

此時的中原王朝,文武並重,周邊少數民族,不是漢人的對手。

但是,隨著科舉制度的創立以及重文輕武的盛行,中原地區自廢武功,戰鬥力越來越感人,北方的少數民族終於等到了“重在參與”的機會!

到了明朝末年,“科舉制度”和“重文輕武”達到頂峰,直接導致明朝後繼無人。

什麼意思呢?簡單說來,不僅僅是武將廢柴,士兵垃圾,因為明朝八股文在社會各個角落的全面鋪開,天下只有是識字的讀書人,都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科舉的獨木橋上。而且明朝對文人的偏愛,比如減免賦稅的政策更加大了文人對大明的粘性。

這就讓李自成非常尷尬了,因為沒人願意跟著李自成造反鬧革命,李自成麾下聚集的所謂謀士軍師,只是科舉小橋上被擠掉的失敗者,比如牛金星等人。

而廣大成功的尤其是考上科舉的文人,是不屑於和李自成這樣的草寇為伍的。這不僅傷害了李自成的自尊,還使得李自成再也沒有能力組建起像劉邦團隊、李世民團隊以及朱元璋團隊這樣高手如雲的高品質領導核心。

要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群人的力量才是可怕的!而李自成首先就沒有張良、韓信、蕭何、秦瓊、李靖、常遇春、徐達等這樣的強大助攻,加上李自成出身卑微,文化水平低,這個團隊的素質就更加感人了。

所以,李自成不可能建立一個強大的新王朝,其他人更不行。在無法孕育資本主義的我國古代,新王朝的建立必須有人來完成。既然中原後繼無人,那麼關外的清朝願意試試!

3、蒙古的衰敗使得被後金征服變得順理成章

明朝後期,在北方關外,除了迅速膨脹的滿清,還有輝煌一時的蒙古。但是,為什麼最後是清朝取得天下而不是蒙古反攻倒算成功?

簡單說來就是:清朝處於上升期,而蒙古屬於半死不活的衰落期。

1368年明朝建立後,明軍將元朝趕回了蒙古高原,隨後又不斷髮起對北元的打擊,直到1388年藍玉在捕魚兒海消滅北元,將元朝徹底打回部落狀態的韃靼和瓦剌。

但是,事情還沒有結束。韃靼和瓦剌在朱棣時代,又不斷受到明朝的敲打。在明朝停止大規模北伐後,韃靼和瓦剌此消彼長,在蒙古高原劍拔弩張。

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在土木堡擊敗明軍,俘虜明英宗,瓦剌勢力達到極盛。而後瓦剌衰落,韃靼重新崛起,成為明朝的新威脅。

嘉靖時期,韃靼俺答汗發動庚戍之變,將北京周邊掃蕩一空,此舉引發明朝極大震動。隨後明軍和韃靼部不斷交戰,直至1571年隆慶和議,明蒙停戰。

隆慶和議是明朝歷史上一個標誌性事件,看似明蒙停戰一片祥和,實則是明朝通過經濟手段繼續打壓韃靼部。通過明朝的經濟攻勢,韃靼完全依附於明朝,勢力更加衰落。

明朝末年,韃靼分裂為漠南和漠北兩大部,其中漠南分為土默特、察哈爾以及科爾沁等部,並和東北地區崛起的後金開始爆發衝突。在蒙金的衝突中,明朝以坐山觀虎鬥的心態,未給予漠南蒙古有力支持,導致後金逐漸取得上風。

1635年,後金征服漠南蒙古,至此後金成為北方的主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清朝的出現並不是意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女真族(滿族)的興起雖然是落後的文明取代先進文明的表現,但也體現了明朝末年的衰敗事實。清朝的統一標誌著落後的漁獵民族取代漢族統治華夏。清代的閉關鎖國是導致近代中國全面落後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清朝的出現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形,也促成了各民族的共存。


(清朝乾隆年間版圖)

明朝的滅亡首先有自身不可逃避的責任,另外就是是天災與外來力量的共同結果。經歷過萬曆三大徵之後,明朝的國力轉入極速衰落。萬曆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於弘治中興、嘉靖中興這樣的迴光返照了。萬曆怠政和天啟年間的魏忠賢專政、文官黨爭,使得帝國已經惡化的形勢雪上加霜。流民四起,苛捐雜稅,很難有人想到這是當初貢獻了永樂盛世與仁宣之治的大明帝國內部的真實寫照。此時的明朝,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末期都非常相似。

圖1明前期


圖2明末期

從明末的版圖來看,青海、新疆、內蒙、西藏、東三省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均不在明帝國的控制之內。雖然明朝還能對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進行名義上的統治,但明軍實際控制的區域還是隻能到遼東一帶。朱元璋設立的烏思藏都思(西藏)在明末已經廢棄,關西七衛也在嘉靖時期放棄。清代的開疆之功在於對新疆、西藏、青海、東三省、內蒙都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統治。

作為明末最重要的兩支少數民族力量,蒙古與女真都有機會取代明朝,但鬆散的蒙古各部沒有實現統一,失去繼續發展的機會,反倒是東邊弱小的建州女真部統一了女真族,壯大起來了,最終轉變為滿族,建立了清朝。

清朝為什麼能夠迅速崛起並統一中國?

第一、萬曆三大徵耗空明朝的國力,導致明朝無力遏制女真崛起。

第二、明朝內部腐敗透頂,國內天怒人怨。

第三、女真族自身作為漁獵文明的軍事優勢

第四、李自成等農民政權自身的侷限性,將起義的果實“拱手送人”。

第五、清朝前期,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

與日本、俄羅斯等外來民族所不同,滿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清朝也是中國自己的朝代。在文化歸屬感、精神文明狀態上,清朝都在向華夏曆代王朝看齊,也以中國自居。清代帝王入主中原,均效仿歷代中原王朝置宗廟、上諡號,清代帝王都以華夏曆代諸帝自比。

晚清時期,面對帝國主義入侵,已經轉入衰落期的清朝也展示出了懦弱無能的一面。喪權辱國的責任應該歸結於晚清的統治者(某某太后一黨)而不是清朝的所有帝王。正是因為晚清的衰落,才促進了中國人的覺醒,開始睜眼看世界。

清末時期,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夢想要全面佔領中國黃河以北,實行其所謂的“黃俄羅斯計劃”,這是要讓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消亡!中國經歷了無數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均沒有打斷中華的進程,華夏文化在不斷演變中前進。而一旦由俄羅斯肢解清朝,那麼只需要一次,就足以讓中國亡國滅種了。


(清朝宣統元年版圖)


古風吹落梨花捲


一 歪曲事實,不事實求是的對待問題。將皇漢反清說成狹隘的大漢族主義 我們經常抨擊滿清,於是有好多滿遺就大肆的宣揚,我們是大漢族主義,是狹隘的民族情緒,是學日本人云雲。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抨擊滿清,並不是因為他是由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而是他的所做所為,自滿清入關以來,伴隨著的便是屠殺,殘害,毀書,愚民等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政策對於滿族來說固然是好的,有助於滿族的統治,可是對於我們這些受壓迫的民族來說,卻是罪惡的標誌的和恥辱的象徵,難道時至今日,我們也沒有權利“妄談國事”嗎?? 是的,滿族的幾個皇帝也推行了許多比較溫和的政策來彌補民族之間的矛盾,而我們的先人也傻傻的認可了滿清政府。也天真的以為漢族和滿族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於是當滿清遇到危難的時候,無數的漢家兒女挺身而出。林則徐,鄧世昌,譚嗣同,李鴻章。。。可是呢,他們卻遭遇了什麼??寧予外人不予家奴!!!!!何其的殘忍,何其的無情,至今讀起來尚讓人齒冷。。如果說他們的遭遇是因為滿清統治者對於漢族精英的防備的話,那麼義和團呢,這個由農民組成的團體,他們沒有太多的學識,也沒有戰鬥的技巧,只是天真的以為滿清是自己的家,便在沒有武器和糧餉的情況下,於外族的侵略者殊死搏鬥,他們用自己的胸膛和熱血抵擋著射向滿清的子彈,用自己的生命和靈魂保衛著滿清的安全,可是他們得到了什麼??一場來自身後的屠殺,還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聖諭。為什麼中國革命將推翻滿清的統治作為第一要務。那是因為經過無數的鮮血和犧牲後,才愕然驚醒,這個政府一直便以征服者的姿態來統治中國,而中國民眾就是二百年以來一直被溫水煮著的青蛙。 二 混淆視聽,以偏概全,將皇漢針對的滿遺,元遺擴大化,雖然我沒有幾個滿族朋友,但我也知道,那一小捏極端的狹隘的滿遺並不能代表滿族蒙古族,而滿族蒙古更不能代表少數民族。 因為我們皇漢極端討厭滿清和暴元這兩個殘酷而又黑暗的統治,於是部分滿遺便亂扣帽子,妖言惑眾說我們皇漢反對所有的少數民族政權,只承認漢族政權為中國,甚至汙衊我們為日本漢奸,就是因為崖山,明末兩句,呵呵。古人云,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日本人雖然畜生,但是將凡是日本人說的我們都反對做為標杆。又是什麼?? 我們皇漢真的不認可少數民族政權嗎???我不是這樣認為的 我們是認可少數民族政權的,我們認為凡是在現有中國國土上建立的,並且相對友好的都可以是中國政權,比如彩雲之南的大理,比如有著百花公主的西夏,比如漫漫黃沙中的西域三十六國,比如世界屋脊上的格薩爾王,等等。這些政權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可是這些何曾看見我們排斥他們??我曾經便想過,去天山之巔去看美麗的雪蓮花,荒漠之中領略曾經的西域文化。漫步絲綢古代,見證曾經的盛世繁華。傾聽駝鈴聲響。欣賞無邊的大漠狂沙。去仙女湖朝拜,去麗江古城漫步,在探尋中結交少數民族的朋友,在不同的文明裡尋找共同的根。 我們不認可少數民族政權??不,我們認可友好的朋友,否認的是野蠻的侵略。一個民族的強盛與否不在於能破壞多少,而是在於能夠建設多少。 在當年最危險的時刻,彎刀和鮮血都沒有讓皇漢屈服,而現在的你們妄圖用幾個編造的電視劇就讓我們鬆口??做夢!!! 真正的讓中國人讚美的王朝應該是那些建設出繁華文化的國度,無論漢族還是其他民族,能代表我們的應該是甜美的葡萄酒和比酒更美的詩歌和文化


漢心永存


這個命題不成立。

歷史常會表現出某些偶然因素的重要影響,並擾亂關於重大歷史事件必然性的判斷。但在宏觀歷史大勢中,“意外”是很難出現的,所以才有“趨勢”之說。

比方說,如果袁崇煥,吳三桂這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命運換一個軌跡,清朝會取代明朝嗎?

大明王朝已經徹底腐朽,在於整個精英階級已經失去了對國家的忠誠。所以當國家危難之際,袖手旁觀。

在那一時代背景下,精英階級是國家政權最重要的支撐。當精英階級視個體的私利遠遠高於國家政權整體利益的時候,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足以葬送一個王朝。

大明已無藥救。

而在大明周遭,有能力取而代之的最強政治勢力,就是滿人政權了。

這就是勢。

所以說,清取代明,是勢,而非“意外”。


灰太狼44967765


滿清建立確實是很大的偶然性。因為清朝之於明朝不同於元朝之於宋朝。蒙古人當年太強了,橫掃歐亞大陸多少國家民族都被滅亡,蒙古對於南宋形成了很大的威勢。而八旗雖然強但是比當年的征服世界蒙古騎兵差遠了。輪實力,蒙古可以碾壓南宋,但是滿清卻沒這個實力。它只是在跟漢人鬥爭中勝多敗少,但是遠遠達不到蒙古人當年的程度。另外中國內部方面,從崇禎元年開始,明朝幾乎每年都遭遇天災,連續的乾旱,瘟疫,什麼災禍都有。加劇了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攜百萬農民軍在明朝後花園把明朝的精力耗得差不多了,明朝被迫兩線作戰。最後打進北京滅亡明朝是李自成!不是滿清八旗。如果沒有李自成這些人起義(假設)在後面捅刀子,明軍能夠專心對付遼東建奴,滿清不會這麼容易就進關。綜合種種,都給了滿清竊取天下的機會。所以滿清能入關偶然因素非常大。


滿遺臉比豬皮厚


清朝是不是中國歷史的意外?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浮想聯翩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樣提問的人出於什麼目的?難道歷史是人力能操縱的嗎?清朝是不是中國歷史的意外?那中國歷史的歷朝歷代出現,是不是都是意外呢?想的腦瓜子都疼,想不出提問者的動機,就隨便說說吧。



歷史的發展是依照自然規律的軌跡運行的,自然規律也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提出的“道”的觀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憑人力就能夠改變天道的奇人出現,而且,有如像能夠統御三界的玉皇大帝那樣大神通的神,也左右不了天道,也要渡過若干道的“大劫”後重生。而歷朝歷代都是依天道應運而生,沒有一個朝代是偶然出現的。



歷史上,歷朝歷代都經歷興起,發展,鼎盛,沒落,衰亡的規律。一個朝代沒落,必定有另一個朝代的興起,一個朝代的滅亡,必定有一個新的朝代建立。歷史上出現過的任何一個朝代,甚至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偶然的,多餘的,意外的。甚至自然界出現的一蟲一鳥,一草一木都不是意外,它們都是自然界生物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是恢恢自然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結。都有其出現和存在的必然性。你懂得了自然之道的道理,就不會發出諸如清朝是不是中國歷史的意外,這樣一個非驢非馬的問題了。



人的想象力無限,人的行為也可以恣意妄為,但你卻無法左右自然之道。因此說,清朝的出現,不是中國歷史的意外,而是中國歷史發展必然出現的結果。

謝謝!

(感謝網友提供圖片支持)


熠熠古客


客觀的說,一切歷史都是一種意外!

人們經常說,如果某一件歷史事件結果改寫,那麼以後的人類歷史,中國歷史都會改變。

人的出現本身都是一個意外,更別說歷史朝代了!

就像足球,一切皆有可能,結果可能本身就是個意外,人們必須接受它。



所以用來討論的前提是承認歷史,找出意外發生的主要原因,但能否避免呢?

可能令你失望了!結果還是一個意外,只是幾率大小的問題。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讓大概率發生呢?



主體民族如果強大,那麼即使失敗了,還能重新站立起來,這就是大概率事件!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元可以看做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彎,一個段曲折的插曲,大方向還是漢人的歷史,畢竟她是人數最多的主體民族。


生活對我說


是意外,也是必然。

滿清以百萬人口統冶中華上億漢人,是有點蛇吞象的感覺。滿清無論是經濟,文化都落後明朝好多年。在軍事上也不見得比明朝強。但是,明朝太腐朽了,軍隊素質太差,財富都集中在官僚和大地主手上,國家沒錢了!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而當時的農民起義軍也沒有一個能夠成氣候的。李自成進京的表現就可以看出此人是沒有王者之氣的。而反觀滿清,無論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都是當時人中之龍。而且滿清異常團結,能夠迅速結束分岐,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一致對外。所以能夠戰勝一盤散沙的漢民族!


熊貓心心看天空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清朝的建立視為中國歷史上的意外,不過但凡偶然性歷史事件如果沒有必然性因素支撐的話,也頂多是個影響不大的個案,不過清朝最終能夠在眾多偶然性中順利闖關,入主中原,背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清朝代替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王朝更替,中國專制社會的結束也是在最後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結束的時候完成的。

在明王朝存在的絕大多數時間裡面,關外的女真人(後來的滿人)並不是它的心腹大患,明王朝的歷朝歷代的皇帝們最關心的是所謂的“南倭北虜”的問題,即倭寇、海盜和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對明朝的威脅,明初東北的納哈初投降後,劉伯溫就曾經預言關外數百年後必反,但是他沒有想到會最終代替明朝。

從1583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起兵到1616年建立大金王朝再到皇太極於1636年建立清朝,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實際上都沒有想過要入主中原,他們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得到明朝的承認,成為與明王朝平起平坐的關外王朝。雖然滿洲鐵騎不斷襲擾中原,但是他們自己也意識到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取代明朝。

不過明王朝的形勢在崇禎帝即位後急轉直下,國內農民起義紛擾不斷,而關外對建州女真的用兵也由於用人等一系列失誤而始終處於劣勢。而且明王朝內部也是黨爭內鬥不斷。明王朝曾經賴以維繫的衛所軍事制度到了明朝後期基本已經陷於癱瘓,所以明朝的軍事實力在明朝末期是非常堪憂的。滿清正是利用了這樣一個機遇不斷擴大在關外的勝利,特別是在袁崇煥被殺以後,明朝在關外幾乎已經無可用之大將。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不過由於李自成起義部隊進入北京以後迅速腐朽墮落而且還有天災的威脅(鼠疫導致起義軍大量減員),所以滿清遇到了入主中原的第一次機遇,沒多久,滿洲鐵騎就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佔領北京,驅逐了李自成。

而滿清入主北京後,在軍事上尚未形成對明軍的優勢,明朝在南方尚有百萬軍隊。不過南明小朝廷依然延續了明朝中後期的黨爭慣性,沒有團結一致對付外敵,所以滿洲鐵騎南下後,很快就先後蕩平了幾個南明小朝廷。這是滿清遇到的第二次統一全國的機遇。

所以,滿清入主中原既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如果沒有不堪一擊的明王朝和農民起義軍,或許滿清最多就是一個格局關外的少數民族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