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發生了什麼?

每年的6-8月,國內車市銷量總是呈現低谷後反彈的走勢,但今年有點反常。

乘聯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我國狹義乘用車共銷售1734188輛,同比下降7.4%,1-8月累計銷量增速降至1.3%,受行業景氣度低迷影響,乘聯會也將今年乘用車市場4%的增速預期調至-1%。

不過整體放緩之下也有亮點,比如新能源汽車。中汽協數據顯示,1-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0.7萬輛和60.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4%和88%。

這一減一增背後,也反映出汽車市場全新的發展趨勢,如果想在今後變幻莫測的車市中站穩腳跟,自主品牌必須做出相應舉措,謀劃出一條健康生長道路。

自主SUV首當其衝

在整個車市放緩的背景下,細分市場中的自主品牌SUV表現較為明顯。

8月,自主品牌狹義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12.0%,其中自主SUV的下滑則達到14.0%,遠高於SUV整體下滑4.68%的幅度,這也導致自主SUV的市場份額比去年下降5.8個百分點。

下滑較嚴重的品牌之一,要屬以SUV生存的長城汽車。據其8月產銷快報顯示,長城SUV單月銷售5萬餘輛,同比下降18.62%,其中長城SUV的主力車型——哈弗H6單月銷售26697輛,同比下跌31.8%。

面對市場壓力,車企紛紛通過官方降價的方式來刺激銷量,長城汽車、寶駿、長安等品牌都進行了大幅度的降價和優惠活動,但市場反饋依然不盡如人意。

“國內SUV市場已經飽和,銷售不振是正常情況,依賴SUV的自主車企面臨問題不令人意外。”乘聯會助理秘書長杜芳慈分析道。而除了市場近於飽和,通過梳理市場在售SUV車型價格也可發現,合資品牌SUV價格下探,對自主車型賴以生存的價格空間也造成較大沖擊。

幾乎所有國產緊湊型SUV售價區間在9萬-15萬元之間,但目前許多合資車企相似車型的價格已經和自主品牌重疊。例如斯柯達柯米克的指導價為10.99萬-13.09萬元、起亞全新小型SUV奕跑售價區間僅為6.98萬-7.98萬元,這導致頻繁推出以性價比取勝的自主SUV受到較大影響。

同時,在SUV熱度逐漸冷卻後,消費者發現同樣價位的轎車,無論是在舒適度還是豪華配置、保養實惠方面都超過SUV,尤其在今年成品油價格已經連續10次調高的背景下,油耗較高的SUV更加不受青睞。

藍海消退之後,如何重新佈局合理的SUV產品線,是自主品牌目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市場不好情況下,原來靠SUV的低端的企業和產品會出現快速的回落,或者競爭不過外資的品牌,這種情況也會成為一種常態。除非我們自主品牌把產品質量、競爭力提升上去,才能夠和外資品牌競爭,提升市場份額。”中汽協秘書長助理陳士華表示。

新能源逆勢上揚

相比其它細分市場,新能源市場是眼下最大贏家。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9萬輛和10.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9%和49.5%。

值得關注的是,按照新能源車驅動方式來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增速十分迅猛。1-8月,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3萬輛和15.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44.2%和159.7%。

插電混動汽車成為市場黑馬,在於2018年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中,插電混動汽車補貼的退坡程度,要遠小於純電動車。除此之外,在使用層面,插電混動的優勢也逐漸被認可,它既可以當燃油車也可以當電動車的特性,大大緩解了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近年來,國內汽車自主品牌如吉利、廣汽、長安等,都已先後掌握了插電混動的技術,並陸續推出了插混車型,業內人士預測,未來插電混動將是新能源車的重要支柱。

而另一級別車型銷量的變化,也證明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個走勢變化。8月,新能源A級車由2017年同期的23%上升到了40%,而A00級車型市場份額卻由同期的69%下落到38%,這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車市場正向高品質、長續航方向發展。

“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有可能突破9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整體突破120萬。儘管目前體量仍舊很少,但市場增量將持續上漲,未來新能源車的增量或將取代此前燃油車的增量。”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說。

在此背景下,各大企業之間聯手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蔚來與博世、大眾與江淮、長城和寶馬都在新能源方面展開了合作。此前起步稍晚的合資車企,也開始在國內加速佈局新能源汽車,長安福特、東風日產、廣汽三菱等各大合資品牌均發佈了新能源汽車規劃。今年9月,奔馳、寶馬、奧迪三大豪華品牌也集體亮相了各自的新款純電動車型。

變陣關鍵點

中國汽車市場的反常,給經銷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9月發佈的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顯示:8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係數為1.66,同比上升22%,庫存水平位於警戒線以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8月份的數據也顯示:汽車庫存量已連續5個月呈上升走勢,達到151.6萬輛。

面對庫存壓力,有經銷商開始“賣身續命”,今年5月,龐大集團發佈公告以12.53億元的價格將旗下5家奔馳4S店轉讓給廣匯汽車。而由於銷量任務、庫存壓力等問題,經銷商與車企之間的矛盾也愈發升級,近期,沃爾沃、眾泰、捷豹路虎等車企都與經銷商之間爆發了不小的戰爭。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有專家表示,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避免經銷商陷入困境,自主品牌首先要堅持轎車、SUV兩條腿走路;其次,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投入。J.D.Power中國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蔡明也對錶示,自主品牌應該更加註重消費者的細分需求,主動及時地去解決消費者抱怨最多的設計缺陷和故障問題。

政策方面,國家也已經激勵促進汽車市場健康發展。

9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嚴格汽車產品質量監管,健全質量責任追究機制;實施好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購置補貼等財稅優惠政策;加強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意見》的發佈,也將推動產品創新和產業化升級,提升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汽車消費優化升級。

而在優化升級中,中國車市再一次迎來結構性變化,車企彼此之間的競爭將在更大廣度和深度上進行,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提升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和行業競爭力,是中國汽車行業應該思考的問題。

“當車企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就會倒逼著這些企業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堅持高質量發展,去靠質量取勝,而這對於消費者來說顯然不是壞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