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汉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汉中天坑》解说词

央视科教频道

《汉中天坑》第四集

导视: 雷家寨古苗居位于镇巴县西北部的青水镇,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苗乡,镇巴县的青水镇和三元镇约110平方千米的碳酸盐岩区有最为完整的地质遗迹,包括石林、湖泊、草甸、峡谷、洞穴及近百个天坑,其中,三元镇的天悬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分别是汉中地区最为标准和最大的天坑。

1、旁白

雷家寨古苗居,位于镇巴县西北部的清水镇,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苗乡。

镇巴县古称定远厅,《定远厅志》中记载,清乾隆五十年,有苗民为躲避战乱,从贵州遵义府迁至清水境内,以雷姓为首五姓共计六十余人,择山洞而居。众人起居饮食、瞭望防御,皆安置于山壁数个山洞内,后得名雷家寨。

2、旁白

拦门酒是苗族人一种古老的迎客习俗。想要进入寨中,须饮上三碗酒。苗家姑娘擅长纺织和刺绣,她们身上穿的苗族服饰,便是自己动手而绣。

同期声:苗族姑娘讲述苗绣

3、旁白

关于绣鞋垫,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

同期声:讲述绣鞋垫的苗族故事。

4、旁白

镇巴县的青水镇和三元镇,约110平方千米的碳酸盐岩区,有最为完整的地质遗迹。

石林、湖泊、草甸、峡谷、洞穴,及近百个天坑。

其中,三元镇的天悬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分别是汉中地区最为标准和最大的天坑,在天坑亿万年的演化中,它们又属于哪个阶段,这些天坑,最终又会以什么样的地貌形态横卧于这片大地之上呢。

关于天悬天坑绣鞋垫的故事,当地流传已久,这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又有何玄机呢。

5、中插导视

6、旁白

考察队驱车前往镇巴县的三元镇双河口村,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邀请协助考察天坑的另一支科考队,两支科考队随机决定进行联合科考,以双河口村为起点,兵分两路,将要各自对天悬天坑和圈子崖天坑进行考察。

圈子崖天坑,汉中唯一接近超级天坑的大型天坑,中国北方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在专家看来,天悬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已分别进入天坑的成熟期和衰老期,那么,处于生命晚期的天坑有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演变将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地貌呢。

到达圈子崖天坑,需穿越5千米密林山路,另一支考察队启程前往圈子崖天坑。而天悬天坑则在村字旁,在天坑的密林深处,当地村民曾见到灵芝,甚至“长着翅膀的猫”,这些珍稀神奇的动植物,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生态环境中,这里是否有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等着我们发现呢。

由于天悬天坑周围岩壁与坑底接近于垂直,近200米的深度,考察队需借助绳索垂降到坑底。

央视《汉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7、旁白:在坑口,我们见到一种罕见的草药。

+同期声:讲述草药纽子七,也叫大叶三七。

8、同期声:准备下天悬天坑,队长给大家讲述操作和安全要领。

9、同期声:下洞过程中,更要注意安全,加强联系。

10、旁白

在前往圈子崖天坑途中,另一支考察队会经过大片的原始木竹林,而这片竹林里,还生长着很多十分稀有的植物。

+同期声,发现野生木灵芝

10、旁白

木灵芝,主要从腐木中摄取养分,一般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山林中。一圈圈的纹路,是每个生长季节留下的印迹。这片木竹林,由于常年得不到光照,生长着大量木灵芝,它们担任着生态群落中自然倒木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央视《汉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11、旁白

单绳垂降,保护站的选点及建立尤为重要。由于天悬天坑近两百米的深度,需要两根一百米的绳子打结,降到绳结处,需扣上止坠器,下降器换到绳结下边,这是绳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称为“过节”。即便考虑了各种安全隐患,在下降过程中,考察队员还是不慎被松动的岩壁碎石砸到,所幸有装备保护,并无大碍。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垂降,考察队终于到达坑底,天悬天坑周围岩壁与坑底接近于垂直,坑内只得到少量光照,空气潮湿,土壤水分接近饱和,气温常年处于恒定状态,因此,这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专家说,这种环境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化,不仅孕育有种类繁多的蕨类、苔藓、种子植物,以及各种真菌、地衣等生物,同时还有许多依赖这些植物和真菌生活的动物。

地衣对大气污染十分敏感,可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而坑底生长的大量枝状地衣,是所有地衣类别里对环境要求最为苛刻的一种,在环境指标分级里,叫零污染的清洁区。

在坑底的草丛里,考察队发现一种蛙类,但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青蛙十分不同,专家说,它叫林蛙,体型小于青蛙,生活在陆地上,喜欢栖息在潮湿阴凉岩石缝隙中,行动敏捷,擅于跳跃,以小昆虫、蚯蚓为食。

天悬天坑周围岩壁不断有水流下来,专家说,这是由于岩石之间有可渗水的垂直节理面,水流从节理面的缝隙间流出,说明这些水流仍在切割着天坑的岩体,几千年或者万年之后,局部或许会塌陷,形成与眼前截然不同的地貌。

坑底北侧有一个溶洞,由于地下流失侵蚀,造成上覆岩层整体承受能力下降,最终塌陷形成溶洞。

刚进洞,考察队就有一个发现,地上散布着很多动物的骨头,从骨头大小看,打开同松鼠的体型相似,近两百米深的坑底溶洞,为何会有动物活动的痕迹,这又是什么动物呢。

12、中插片头

13、旁白

专家说,这和我们之前见到的鼯鼠有几分相似,鼯鼠身上长有可在低空滑翔的飞膜,这也和村民口中“会飞的猫”不谋而合。

鼯鼠体型比一般老鼠大,善于攀爬和滑翔,喜欢栖息在山林中,习性似蝙蝠,多在夜晚觅食,主要以植物嫩芽、昆虫为食。专家推断,或者是在觅食过程中,鼯鼠不慎跌落坑底,飞膜终究不像翅膀,近两百米的深度,很难再上得去。

14、同期声,圈子崖天坑

央视《汉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15、旁白+同期声

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另一支考察队终于到达圈子崖天坑。

不同于天悬天坑四周垂直的岩壁,圈子崖天坑西侧的岩壁坍塌后,形成陡峭的斜坡,队员可徒步下到坑底。

16、同期声

17、旁白

圈子崖天坑,汉中目前发现唯一的大型天坑,从空中俯瞰,坑口形似一个巨型脚印,这个汉中最大的天坑,又经历了怎样复杂久远的演变过程呢,在坑内,考察队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18、旁白

天悬坑底溶洞通道越来越窄,约80米后,人已无法进入。

天悬天坑,口径100至110米,深度183米,坑底海拔1595米,坑底直径170至220米,开口面积6983平方千米,坑口呈心形,是汉中所有天坑里最为规则的天坑,坑内地下水已迁移,坑底可见大量真菌植物,洞穴生物和地下水流痕迹,洞内考察已知长度80米。

1、同期声,陕西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 杜建括,简述天悬天坑发育成因。。。

2、旁白

在天坑的生命演化中,天悬天坑属于成熟期,与汉中多数天坑一样,天悬天坑的地下水也早已迁移,从坑底周围的水流痕迹及细小砂砾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水量丰沛,那么,汉中天坑群的地下水都流向哪儿了呢。

专家说,地下水的流向,非短期内能探知,但整个汉中的地表水都流向了同一个地方。

21、同期声,牧马河。几条河汇入牧马河,主供北京、天津。。。

央视《汉中天坑》第四集 文字版

22、旁白

镇巴、西乡、南郑、宁强都属于嘉陵江和汉江流域,其中,西乡百分之九十的水和镇巴一小部分水是经牧马河在三花石汇入汉江,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和嘉陵江都是要汇入长江的,也就是说,这四个县区的水最终都会流入长江。

尽管知道了汉中地表水的最终流向,但每个天坑的底部仍有许多令人吃惊的谜。

14、同期声,圈子崖天坑坑底溶洞发现冰块。

15、旁白

圈子崖坑底溶洞发现冰块,而距离双河口村不远的凌冰洞内,几天前也同样见到了冰。如果这些天坑都在同一条断裂带上,那么地下是否连通呢,这些天坑生命的最后又会以怎样的地貌形态呈现在大地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