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國考10道題里5道都考它!

公務員考試表面看是在考你知識,其實背後都是有目的地來考查你的綜合素質,對於一名公務員來說,解決問題比提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因此國考在言語理解部分安排了對策題,來考查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一定要重視重視重視起來!

劃重點!國考10道題裡5道都考它!

重點!國考10道題裡5道都考它!

對策題,很重要

對策題,是言語中很重要的知識點。以國考地市級試卷為例,言語總題量是40道,其中有20道閱讀理解,閱讀理解中有10-14道左右是中心理解題,在中心理解題中直接考查對策的至少有5-6題,間接考查對策的也有很多題,可見要想解答好中心理解,掌握對策題很關鍵!

“對策”標誌詞

對策在文段當中一般通過標誌詞體現,以下四類標誌詞按照考查頻率的高低進行列舉:

1、應該、應當、必須、需要、亟須、亟待+具體做法:考查最多。

2、通過/採取……手段/途徑/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呼籲、倡導、提倡、提醒、建議+具體做法,例如:要想順利上岸,大家每天都要保持刷題的習慣。

4、前提、基礎、保障:考查較少,是常見對策的轉換方式,例如:要想今年順利上岸,必須好好刷題,可以轉換為:刷題是今年順利上岸的前提。

劃重點!國考10道題裡5道都考它!

“對策”的結構

1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掌握以上對策標誌詞是重點,但是僅通過一個標誌詞去做中心理解題難免會“逢坑必跳”,還需要了解在什麼文段結構當中會選擇對策,如同大家在寫申論大作文時常常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

對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皆是起鋪墊作用,解決問題的對策是重點,若選項出現對策,此時要結合文段進行分析,關注其是否為正確答案。

(2017江蘇)2016年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列茨在達沃斯年會上強調,過去15年,尤其是過去7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的發動機,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都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其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快速上升,很顯然,這種模式不可能持續,中國必須轉變增長模式,從過去注重量的增長轉變到注重質的提升,降低資源消耗。

這段文字主要強調的是:

A.十幾年來中國一直在帶動全球經濟的發展

B.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對自然資源需求增長

C.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惠及了非洲和拉美地區

D.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挑戰必須加快轉型

【解析】從問題入手,根據“主要強調的是”可知本題為中心理解題。“2016年……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很好且帶動周邊發展,“導致”常引導不好的結果,“很顯然”在前文的基礎上進行強調,表明中國經濟雖然發展快但是出現了問題,即模式不可持續,“必須”引導對策,為文段重點,即“轉變增長模式……降低資源消耗”,對應D項,“必須”為對策標誌詞。A項“帶動全球經濟的發展”、C項“惠及了非洲和拉美地區”均對應前文“中國一直是……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非重點,文段重點強調要解決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排除。B項對應“中國經濟……快速上升”,為問題表述,非重點,排除。選D。

2

提出問題—反面論證

正面提出對策,例如:必須買房,才能結婚,“必須”為對策標誌,“買房”是“結婚”的解決辦法。反面提出對策,例如:如果不買房,就別想結婚,依舊強調買房才能結婚,文段先提出問題,接著通過反面論證提出對策,此時反面論證所提出的對策是重點。

反面論證:如果/倘若/一旦+具體的做法+不好的結果,例如:如果不買房,就別想結婚,“別想結婚”是不好的結果。若文段為提出問題-反面論證的結構,根據反面論證提出的對策可以選出答案。

(2017河北)近年來,我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為雙創營造制度環境。大學生、海歸、大企業高管和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這支“新四軍”的崛起,可以看作是創業主體從精英走向大眾的一個強有力的信號。不過,因為機制體制不健全,一些法律、法規、政策存在矛盾,人的價值的最終實現還存在著不少障礙。倘若人的價值遲遲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創新創業者才能的釋放勢必會受到影響,諸多科技成果就可能爛在抽屜裡,諸多科技企業就可能因為缺乏創新而死去。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改革要為雙創營造制度環境

B.創業主體將從精英走向大眾

C.機制體制阻礙人的價值實現

D.保障人的價值是雙創的前提

【解析】開篇“近年來”引入背景,“不過”進行轉折,“不健全”“矛盾”“障礙”提出問題,後文通過“倘若”+不好的結果,反面論證提出對策,強調要保障人的價值,對應D項,“前提”是對策標誌詞,和“必須”“應該”功能一致。B項“從精英走向大眾”對應轉折前,非重點,排除。C項“阻礙人的價值實現”為問題表述,對策題中,問題常常作為干擾選項,排除。A項:(1)“要”為對策表述,但對應首句背景引入的內容,起鋪墊作用,非重點;(2)文段“推行了”為過去時,“要”為將來時,時態錯誤,排除。選D。

劃重點!國考10道題裡5道都考它!

3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霧霾天氣嚴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的環保意識較弱。

“我國許多城市霧霾天氣嚴重”提出問題,“究其原因”進行分析,作者的重點在於解決問題,應沿著文段的結構進行解決,文段強調“環保意識較弱”,則對策為提高環保意識。

文段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需要結合文段選擇合適的、對症下藥的對策作為正確答案。

(2017國家)空氣、水、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必需條件。然而相對於大氣汙染和水環境汙染,公眾對土壤汙染並不夠重視,防治意識要弱很多。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滯後性。霧霾來了我們能看到,河水變臭我們能聞到,可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吃的大米、蔬菜是什麼樣的土裡種出來的,含有什麼不該有的元素。更可怕的是,土壤汙染一旦發生便很難恢復,如果今年這片地裡種出的莊稼有毒,明年也必定帶毒,若想恢復如初,需要付出巨大代價以及漫長時間。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土壤汙染與其他生態汙染有哪些不同

B.公眾應重視土壤汙染並提高防治意識

C.土壤汙染危害的發現為何具有滯後性

D.土壤汙染治理應捨得投入時間和財力

【解析】意在強調,中心理解題。開篇指出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必需條件,“然而”錶轉折,提出問題“公眾對土壤汙染並不夠重視,防治意識要弱很多”,“由於”表因果,分析公眾不重視土壤汙染的原因“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滯後性”,後文進一步解釋,“並不知道”對應“隱蔽性”,“漫長時間”對應“滯後性”。文段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重點在解決問題,應對症下藥,對應B項“重視土壤汙染並提高防治意識”。A項“有哪些不同”、C項“為何具有滯後性”均對應分析問題的部分,非重點,排除。如果要選D項,文段應為政府治理土壤汙染時不捨得花費時間和財力,與原文不符,無中生有,排除。有的同學看到尾句選了D項,但尾句對應“滯後性”,為解釋說明的內容,非重點,排除。選B。

4

提出問題—國外成功經驗

此考點為最新考點考情,文段結構為提出問題—國外成功經驗,則國外成功經驗相當於針對問題提出的對策,為重點,這種結構看上新穎,但萬變不離其宗,依舊考查對對策的掌握。

(2017國考)在城鎮化初、中期,美國奉行自由經濟理論,市場機制起主要作用,聯邦政府調控手段薄弱,導致過度郊區化,造成城鎮發展規劃結構性失衡、城市無序擴張蔓延、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對此,在城鎮化後期,美國政府逐步加大調控力度,通過立法和行政干預,加強了城市規劃和產業規劃佈局,逐步重視環境保護,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提出的“精明增長”運動,對城鎮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這段文字給我們的啟示是:

A.政府要重視推進城鎮與農村的均衡發展

B.生態環境是城鎮化進程中首要考慮的問題

C.城鎮化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方能取得成效

D.政府應該對城鎮化發展施行規劃與干預

【解析】提問“啟示”為中心理解題,文段首先通過“導致”引出問題“過度郊區化……問題”,根源在於“政府調控手段薄弱”,“對此”引出對策,提出美國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相當於解決問題的對策,對策為重點,強調政府應多發揮作用,對應D項。C項,文段中的經驗強調政府幹預的重要性,選項未包含主題詞“政府”,排除。B項:(1)未包含主題詞“政府”;(2)“生態環境”為問題中的一個表現,表述片面;(3)“首要考慮”文段未體現,無中生有,排除。A項,文段闡述政府推進“城鎮化”,與“農村”無關,無中生有,不符合文意,排除。選D。

劃重點!國考10道題裡5道都考它!

“對策”何時不能選?

1

無中生有

(2016聯考)汪曾祺曾說語言不是外部的東西,它是和內在的思想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在他看來寫小說就是寫語言,語文課學的是語言,但語言不是空殼,而是要承載各種各樣的思想、哲學、倫理、道德的。怎麼做人,如何對待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民族國家和自己的勞動等,這些在語文課裡是與語言並存的。從這個意義來講,語文教育必須吸收和繼承傳統文化,而詩歌無疑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詩歌中包含豐富的思想、倫理和道德元素

B.脫離內在思想的語文教育是空洞無物的

C.必須重視詩歌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

D.語文教育需要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進行

【解析】開篇“汪曾祺……並存的”闡述汪曾祺的觀點,“從這個意義來講”總結上文,尾句“必須”引導對策,強調語文教育要通過詩歌繼承傳統文化,強調語文教育與詩歌的關係,對應C項,“必須”引導對策,符合文意。A項,未包含主題詞“語文教育”,且非對策表述,非重點,排除。B項“空洞無物”為問題表述,非重點,排除。D項“思想品德教育”文段未提及,雖為對策但無中生有,排除。選C。

2

表述不明確、不具體

(2017江西)環保數據造假已成利益鏈條化,儘管企業是造假的第一責任主體,但板子顯然不該只打在涉事企業身上。企業環保數據造假的“鍋”,不應僅由涉事企業直接操作人員來背,潛居幕後的指揮者也應納入執法視野。此外,地方環保部門是否出於數據“漂白”的考量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設備生產商以及運行維護單位在多大程度上“配合”了企業的“造假定製”,這也都應予以關注。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環保數據造假已經體系化

B.打擊環保數據造假,不應該只懲罰涉事企業

C.杜絕環保數據造假須全鏈條打擊

D.地方環保部門為了政績,從而“漂白”環保數據

【解析】文段開篇提出問題“環保數據造假已成利益鏈條化”,“應”引導對策,“此外”表並列,強調涉及到許多主體,有企業本身、地方環保部門、設備生產商等,需要全部概括,對應C項,“須”引導對策,“全鏈條”全面概括,當選。A項為問題表述,非重點,排除。B項“不應該只懲罰涉事企業”雖為對策表述,但表述不具體、不明確,排除。D項“地方環保部門”對應“此外”後,表述片面,排除。選C。

劃重點!國考10道題裡5道都考它!

3

表述片面

(2017河北)作為一個信息大平臺、文化大熔爐,互聯網對億萬網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著重要影響。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和輿論功能,為推動信息交流、促進文化繁榮、凝聚社會共識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然而網絡不是世外桃源,離開法治和道德,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網絡陷阱等就會大行其道,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就可能深受其害。全國7億多人上網,肯定需要建設和管理,我們要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網絡是把雙刃劍,需要加強管理

B.網絡犯罪猖獗,需加強法治約束

C.網絡既促進交流也帶來網絡犯罪

D.網絡使用需加強引導,揚長避短

【解析】文段開篇介紹互聯網的好處,“然而”錶轉折,提出互聯網的問題,尾句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強調做好互聯網的管理工作,A項“雙刃劍”對應前文好處和弊端,“需要”引導對策,符合文意,當選。C項為前文的內容概括,未突出對策,非重點,排除。B項,文段闡述互聯網有很多問題,不僅僅是“網絡犯罪”,對策既有法治又有道德,“法治約束”表述片面,排除。D項“網絡使用”,文段強調自己管好自己,且對應尾句“宣傳”,表述片面,排除。選A。

4

偏離文段中心

(2016國家)隨著債務置換計劃的實施,地方債到期不能償付的風險基本消弭,剛性兌付再一次得到確保。但地方債管理要真正走向規範化,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地方政府的信用評級問題。信用評級是債券定價的基礎,直接關乎發行方的融資成本,但由於信用評級標準不明確,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政府信用評級―樣,地方政府信用和國家信用評級一樣,甚至還出現地方債利率低於國債利率的情形,這在理論上顯然是說不通的,也完全不能反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地方債務管理風險仍需引起重視

B.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制度亟待完善

C.債務利率的確定應當符合市場規律

D.解決地方債務問題應考慮地域差異

【解析】文段開頭“隨著”引出背景,“但”錶轉折,“最為突出”引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即“信用評級問題”,尾句“信用評級……要求”進一步對信用評級問題進行解釋說明,非重點,故文段突出的問題為“信用評級”,鎖定B項,“亟待”引導對策,符合文意,當選。A項“需引起重視”表述不明確,排除。C項闡述“債務利率”,D項闡述“地域差異”均對應尾句解釋說明部分,非重點,排除。選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