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楓下村—敢問將軍踏馬何處來?

楓下村分楓園上和楓園下

楓園上為劉姓

楓園下為馬姓

今天主要介紹馬氏

01汴水家聲遠,扶風世澤長

楓園下馬姓乃戰國時名將趙奢之後裔,趙奢因善謀略,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受封為“馬服君”。其以"馬服"為姓,第三代子孫後裔把“服”字去掉取單姓為馬姓,封於馬伏,故以馬為姓。後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

一村一史楓下村—敢問將軍踏馬何處來?

至漢代後人馬援因戰有功,漢武帝封為伏波將軍,後平交趾。今廣西南部和越南北部一帶)之亂,又加封為新息侯。北宋時傳至馬直北,居汴京(今河南省開封),時金兵南下,馬氏幾經遷徙,至廣東省新會。

一村一史楓下村—敢問將軍踏馬何處來?

因此,馬氏族人便以“汴水家聲遠,扶風世澤長”來作宗祠楹聯,意在追本溯源,銘記家族先賢榮耀,鞭策後人奮進向上。

馬直北曾孫地龍公遷入楓下村的歷史淵源,據記載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為避戰亂。1227年,適元兵南下攻宋,馬地龍隻身逃走到鳳凰洞烏鴉塘(又稱雙塘,在今楓園下西頭村後)。

二說是被鳳凰洞風景所吸引,於是攜夫人馮氏、阮氏從江門新會金紫街至此開基發祥。

地龍公定居楓下村後,便以養鴨子為生,著力耕作,創立基業,繁衍後裔。由於人煙稀少,到處荒蕪,山溪坑河縱橫,魚蝦豐盛,養鴨無需飼料本錢,生活很快改善。

有趣的典故:

最早在楓下村定居的氏族並不是馬氏,而是陳氏。北宋真宗年代出生的陳氏入粵始祖陳軧(即陳彥約),原本是保昌的縣尉,後因軍務路過鳳凰洞一帶,見山形“白鶴飲水”,認為是風水寶地,於是辭官攜子女來此定居,並命名為鳳翔社(即現在的楓下村).

02馬氏大宗祠

馬氏大宗祠是楓下馬氏一族發展壯大的見證者,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經歷了馬氏先祖幾代人的修葺,方成今貌。

一村一史楓下村—敢問將軍踏馬何處來?

為了營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後代,第七世孫、第八世孫的先祖開始籌劃發動村民集資、捐資建村祠堂。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第一進和第二進祠堂。為了發展的需要,第九世孫、第十世孫的先祖承前啟後,再接再厲地擴大了祠堂的建設規模,增建了第三進和第四進祠堂。“四進”祠堂是由祠門和門樓、二門、享堂、後堂構成,與“三進”相比多了後堂,更具規模。說明當時楓下村的經濟、文化等領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

村祠堂設堂號為“金紫堂”,以紀念祖先從金紫街而來,對聯上書:“金色輝煌傳後代,紫微正照旺丁財。”

03楓下村馬氏將軍

馬氏大宗祠在顯眼的地方至今還掛有兩位將軍的畫像,一位是戰國時期的名將趙奢,另一位是楓下村馬氏後裔、清朝將軍馬易生。馬氏一族多出名將。“馬革裹屍”、“閃電戰”等詞語出處皆與馬氏將軍有關。

據《中華馬姓大存》,趙奢就是馬氏始祖,本姓趙,戰國時期的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奢原來官位並不高,只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一位主管徵收田賦租稅的低級官吏。由於秉公執法的膽氣才能和以國為重的遠見卓識,受到平原君的器重,推薦給趙王。趙奢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因而也有了施展自己更大才能的機會。後在閼與之戰中一戰成名,是謂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

楓下村馬民希15傳人馬應魁,字易生,號福庵,生於明神宗萬曆己未年三月二十三日,誥贈劉氏夫人為淑人。

易生壯年時適清兵南下,乃投入行伍,隨軍轉戰於廣西西江一帶,參與平定吳三桂的戰役,作戰時善謀略,常出奇兵,善戰常勝,人稱福將。為清軍屢建功勳,從行伍升為水師遊擊,又升為香山參將,再升為廣西永寧參將,後誥封為廣西懷遠將軍。

易生臨死時囑曰:吾死,爾等扶柩歸楓園下原籍卜葬。但其二夫人劉氏已定居邕寧,不願扶柩回廣東楓下。於是劉氏只是派人持訃告於楓園下人,同時於易生靈前設兩具棺材,一模一樣。待楓園下人到來時,劉氏指二棺曰:此二具棺材,一為將軍遺體,一為將軍衣冠及遺像,你等任選一具迴歸祖籍,一經指認不得後悔。楓園下人隨選一具,劉氏即僱船派人隨同楓園下來人將棺材運回。

及至,族中老人們認為幾十年來未見過易生,今遺體既榮歸故里,當揭棺讓族人瞻仰。既揭,只見一幅全身肖像覆蓋其衣冠(朝服)及白銀。只好擇龍井村(今新南村)燕子歸巢陰地葬之。其遺像則由親屬保管。至今已275年,遺像尚完整無缺、色彩鮮明。

其墓於前幾年被不法之徒盜挖,事後其後裔(即易生元配所生的後代)去墓地檢視墓中得一個長寬各21釐米的石盒上書易生的生死年月、官銜及山向、實地銀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