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过年要放鞭炮,那古人放炮干啥用?来给孩子涨点知识吧!

“牛麻麻说”:

古人最早放鞭炮,是用来庆祝新年的吗?——不!放炮是用来驱魔哒!

在王安石的诗《元日》中,我们一起来聊聊“鞭炮”这回事儿吧……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盼星星盼月亮,除夕夜可算是盼到喽,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爸爸妈妈们比平时慷慨多了,一般孩子想要买的东西啊,他们几乎都会答应!那是因为,一年忙到头,爸爸妈妈们也要犒劳自己犒劳孩子嘛!让孩子开心,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

这不,天还没全黑呢,早有迫不及待的孩子放起了鞭炮,东边“噼啪”一声,西边“嗖嗖”一下,只把这牛娃的心啊挠得痒痒的,三下五除二,快速吃完饭就拉着爸爸奔赴小店买烟花爆竹去了。

牛娃爸爸呢,也不含糊,顺着孩子的心意买来一大捧烟花爆竹,有长根的,有短炮的,有放在地上边放边转的,也有升到空中,“啪”一下,绽放出很多美丽烟花的。

都知道过年要放鞭炮,那古人放炮干啥用?来给孩子涨点知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在除夕夜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古代人,最开始放爆竹可不是用来庆祝,而是用来驱赶瘟神的。据说唐初的时候,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它就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和浓烈的烟雾,结果竟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后来,四大发明有了火药和纸张,特别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火药做成了鞭炮,于是就用鞭炮渐渐代替了竹子,但是“爆竹”这个词语就这么一直被沿用下来。

“春风送暖入屠苏”,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啦,暖暖的春风拂面吹来,古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喝上一杯屠苏酒,目的也是用来辟邪和避瘟,在新年第一天找一个好兆头。人们喝的屠苏酒,又叫做“岁酒”。“屠苏”它原来是古代一间房屋的名字,屠苏酒就是在这种房子里酿出来的,所以被称作了“屠苏酒”。

昨天晚上放鞭炮太开心了,牛娃一起床,太阳就已经照屁股了。牛娃看见老爸坐在小庭院里面,眯缝着小眼,晒着太阳正喝着屠苏酒、磕着花生米呢!

都知道过年要放鞭炮,那古人放炮干啥用?来给孩子涨点知识吧!

“牛娃,你也来喝一口去去邪!”酒鬼爹招呼牛娃过去。牛娃凑着鼻尖闻到一股芳香,呡了一小口,味道还行! 牛娃的妈妈呢,也照例喝上了一小口,喝完不忘把浸酒用的屠苏草等几种草药渣子倒在预先准备好的红布上,扎个口子,然后起身挂在门框上。

这时候,太阳已经升高,千家万户都被阳光暖暖地照耀着。“千门万户瞳瞳日”,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景象。“曈曈”,指的就是太阳升起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

“妈,干嘛要把草药渣子挂上去啊?”牛娃不解地问。

“避邪!”牛娃爸给了牛娃后脑勺一个大巴掌说,“走,我们换门神去!”

“好嘞!”牛娃欢天喜地搬来一把矮脚凳放好。牛娃爸手一扶墙,一脚蹬上。他恭恭敬敬取下挂在大门上用桃木板做的门神,又毕恭毕敬把两块画有新门神的桃木板挂上去。

都知道过年要放鞭炮,那古人放炮干啥用?来给孩子涨点知识吧!

“牛娃,门神可是驱除魔鬼的神,他能保佑我们家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来,给门神好好鞠个躬。”牛娃爸说。

牛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着门神弯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

“总把新桃换旧符”,至于桃符,它其实是挂在大门上的两块木板,一般是用桃木做的,据说可以用来辟邪。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就会取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新的桃符,表示辞旧迎新嘛!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如果具体地说,那就是:“总把新桃符换旧桃符”。这里交替运用,是因为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行只能有七个字,受到字数的限定。


都知道过年要放鞭炮,那古人放炮干啥用?来给孩子涨点知识吧!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迎接新年的诗,里面有很多民间的习俗,比如放爆竹、比如喝屠苏酒、比如换桃符……把我们普通老百姓过新年的生活啊,描写得非常丰富。

我们这里说到的大文豪王安石啊,他除了会写文章,还很会做官。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做着“宰相”这个大官呢,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兼任发改委主任呢,所以啊,他要对国家推行很多新政策,让国家更好发展。就像把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那样,要把那些不好的规定给取消,把好的规定推行,所以说,写这个诗的时候,王安石可是春风得意,信心满满,洋溢出一片喜悦之情。这就是这首诗后面隐含的一中感情,小朋友发现了吗?

(专门写给孩子看的文史故事,欢迎订阅头条号“牛娃学史”,牛麻麻与你不见不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