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班級管理&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

班級管理

1. 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標誌。

2.班級活動具有自願性、差異性、廣泛性、自主性、靈活性的特點。

3.學科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力補充,是課外活動的主體部分。

4.社會活動是培養學生互相關心、合作和社會責任感等素質的重要途徑。


學科知識


1.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

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步驟與內容: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2.根據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題或問題的來源不同,綜合課程可分為“學科本位綜合課程”“社會本位綜合課程”“兒童本位綜合課程”。

3.目前在小學設置的綜合課程主要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與小學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髮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

具有以下性質: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小學階段自三年級開始設置,每週平均3課時。


教學實施


1.小學教學的基本任務包括:

(1) 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教學);

(2) 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3) 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 培養小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2. 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師的教,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的積極性,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小學教學原則: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量力性原則;

「教師資格證」班級管理&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