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8年18人斩获诺奖,背后问题值得深思

日本18年18人斩获诺奖,背后问题值得深思

近日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从2001至2018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这样一年一个的节奏,日本提出的“50年30个诺奖”目标的实现,几乎已没有悬念。诺奖丰收的背后反映的是日本领先世界的科技发展水平!而作为邻国的我国为何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少有成就,唯一获奖的屠嗷嗷还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我们需细细反思。

日本18年18人斩获诺奖,背后问题值得深思

在此笔者试着分析原因:

1、科技的创新第一责任在于全社会,只有全社会首先真正意义上尊重人才,才可能有技术上大的进步,现实情况却是人才的尊重可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媒体虽也一直在发声要尊重人才,可现实是没见到多少实质性的进展,科研人员待遇低下,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为基本生存条件担忧(比如北京的科研人员如何承受动辄大几百万的房价),即使少数科研院校优待人才,只不过沧海一粟,不要让媒体的发声充当仅仅安慰剂的角色!

2、我们都知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科技的发展首先在于解放思想,跳出传统的束缚,若无开放之思想,即无进步之科学!

3、以上两点做不到,造成了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尴尬现象:

1)科研过于浮躁,经费和成果挂钩,追求短期看见成果,人为计划科研任务,不愿进行有风险的科学研究,因此学术造假行为层出不穷,即使有成果也大多为应用型技术,基础理论少之又少,也因此中国的技术多是知其然,好一点的是知部分所以然!举个具体的例子:电站用汽轮机,这是代表国家高端科学技术的设备,中国的技术路线多是引进的外国的,以东方电气为例,东方电气是中国三大电站主机厂家之一,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缩影,其汽轮机引进的日立的技术,虽说基本实现国产化,但不过是人家三十年前的技术,且东方电气只是会从事电站三大主机生产而已,而日立是纵贯电力、核电机组、超级计算机、芯片、汽车、家电、医疗、等等多行业的全球顶级科研型企业!类似的欧美的同一家设计院既可以设计航天飞机,又能设计电站、高铁、飞机、坦克,而中国的设计院基本都是孤立单一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掌握基础理论,自然不会融汇贯通!

而基础理论的研究又是长期的、持续的、清贫的且是有风险的,可能几十年进入一个死胡同,这显然不被当前的功利性的科研环境接受,因此基本得不到经费支持!

2)缺乏监督,部分科研技术出身的科研人员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拉山头、搞宗派,不愿听到与之相左的科研声音,实则自身忙于行政事务,科研能力退步,俨然学阀!科研经费申请亦是遮遮掩掩!所以真正想做研究的少壮顶尖科学家肯定选择逃离,比如颜宁,这样一位未来极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的青年科学家居然出走美国!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更有甚者,做出有辱师德的行为,其中不乏著名学者、高校院长,林林总总看得人后背冒冷汗!

简而言之,科研学术界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的形成和当今社会形势密不可分,想要快速解决,断然不可能,令人担忧的是问题不仅仅出现在科研界……但是千言万语日本人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中国人难道真做不到吗?

日本18年18人斩获诺奖,背后问题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