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救人无数,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救人无数,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以干姜附子汤为方名者以历史顺序而言,以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最早,其方药组成为干姜、生附,全方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用于治疗阳气将脱。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救人无数,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千金方》中的同名方药组成为:干姜、附子、桂心、麻黄、川芎。对比方药组成,可见其方乃仲景方加桂心、麻黄、川芎而成,增强了解表之力,用于治疗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喎斜。

《伤寒全生集》中的干姜附子汤方药组成为: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甘草。在仲景方中加入了参、术、草,加强了健运中焦之功效,全方温中健脾,大有仲景建中之义,本方用于阴症发躁,及发汗或下之后,昼日不眠,夜安静,脉来沉细。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救人无数,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干姜附子汤,史上同名的方剂本文暂未做完全统计,可能远不止于此,但无论是从方剂的流传广度还是临床功效,较为大多数业界人士所公认的仍然首推仲景之方,且不难看出,后世之方或多或少对仲景之方有一些借鉴。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素》《难》,集伊尹《汤液经法》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于《伤寒论》第61条提到干姜附子汤:“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救人无数,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下法伤里阳,发汗伤表阳,内外俱虚,昼日阳气用事,虚弱之阳得阳气之助虚阳外浮,烦躁不得眠;夜晚阴气用事,虚损之阳不敌强阴,反而安静。不呕不渴,是无里证,阳虚气不上冲故不呕,阳虚不用水,故不渴。脉沉微是阳气将脱之脉,阳虚则寒,故身无大热。通读条文不难看出,此证实乃坏病。

因为医者辨证不明,失治误治导致阳气将脱,不急以回阳救逆,恐阳气去而不返。故清代医家王子接在其《绛血园古方选注》论干姜附子汤:“救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由于下后复汗,一误再误,而亡其阳,致阴躁而见于昼日,是阳亡在顷刻矣”。

中医名方:干姜附子汤,救人无数,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诚如清·吕震名在《伤寒寻源》中说:“按下后则阴气盛而阳已虚,复发汗以散其阳.则虚阳扰乱,故昼日烦躁不得眠也,夜而安静,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纯阴用事,而衰阳欲躁扰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较四逆汤尤峻,取其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必审无呕渴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则烦躁的为虚阳扰乱之烦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误用也”。

陈修园在其《长沙方歌括》也说:“蔚按。太阳底面便是少阴。太阳证误下之。则少阴之阳既虚。又发其汗。则一线之阳难以自主。阳王于昼。阳虚欲援同气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烦躁不得眠。阴王于夜。阳虚必俯首不敢争。故夜则安静。又申之曰。不呕不渴。脉沉微。无表证。身无大热。辨其烦躁之绝非外邪。而为少阴阳虚之的证也。证既的则以回阳之姜、附顿服。何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