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是怎麼廢除的,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的簽訂造成了中國社會性質的一個轉變。通過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簽訂合約之前,中國是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統治地位的國家,而實施合約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更大規模地傾銷商品以及掠奪原料,由商品輸出模式逐漸轉為資本輸出。

不平等條約顯露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本質。領事裁判權“乃是外國侵略者強迫中國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中所規定的一種非法特權,它的主要內容是: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的管轄,不論其發生任何違背中國法律的違法犯罪行為,或成為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的當事人時,中國司法機關無權裁判,只能由該國的領事等人員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據其本國法律裁判”。據此,列強在領事區內或租界內成立行政管理機構,建立領事法院或領事法庭,派駐警察和軍隊,以充分行使對本國居民的管轄權。領事不僅審理本國國民之間的訴訟,而且依據被告主義原則審判當事人一方為駐在國國民的案件,同時對涉訴的領事館僱傭的住在國國民也要求進行保護,嚴重干涉中國的司法主權。這種非法特權,是對一個主權國家屬地優越權的侵犯,更是對一國獨立司法主權的剝奪,是公然違背國家主權和國家之間權利對等的國際法基本準則的。

這些條約中的過低的關稅確實是非常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這不但造成外國產品傾銷,更嚴重的是提高了中國的失業率,進而傷害了群眾的基本權利和利益,造成社會秩序的失衡。內河航行權及開放過多通商口岸也讓中國人面對難以抵禦的商業競爭。俄羅斯向中國強索大片土地,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對中國及中國人都不利。

目前,中國的史學界大多將自1949年以前簽訂的對外條約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0年-1860年)

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是怎麼廢除的,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

這一階段既是列強在中國建立殖民體系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南京條約》的簽定標誌著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建立與初步形成。《南京條約》又與《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南京)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虎門)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香港)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中國與美國,簽約地點:望廈)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中國與法國,簽約地點:黃埔)

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

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取得領事裁判權。

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佔有權。

這些不平等權利構成了中國最早的不平等條約體系,無論是今後的租界、內河巡航、高額賠款都不過是上述權利的延續、發展與補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場小刀會起義令英國人取得了控制中國海關的絕佳機會: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簽約地點:上海)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4年,英法為擴大在華權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條約: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簽約地點:璦琿)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簽約地點: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簽約地點: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簽約地點: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簽約地點: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簽約地點:北京)

歐美各國從這次戰爭取得了一些新的條約特權:

胃口大開的領土要求(割讓給沙俄的領土達150萬平方公里,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

擴大對外貿易窗口的要求。

內河航運權。

鴉片貿易合法權。

內地自由行動權。

勞工出國權。

這一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大多圍繞著貿易而進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國市場銷售商品取得利潤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的慾望,因而就要開闢新的海外市場。所以各國採用的都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方針,政府制定的對外政策無不以擴大貿易對象,實現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都是這一方針的具體體現。面對頑固不願開放的清朝政府,各國就採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國政府談判,再取得交易特權與商品市場。

第二階段(1860年-1919年)

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是怎麼廢除的,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這張法國政治漫畫中,列強正在分割中國這塊大餅,桌前的人物由左至右分別是維多利亞女王(代表英國)、威廉

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後,清帝國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的變革;在1860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清政府“內外祥和”,稱之為“同治中興”。但是,好景不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876年因馬嘉理事件簽訂煙臺條約。1883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而挑起中法戰爭,清軍於馬江海戰大敗後,在陸地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清政府主張趁勝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場戰爭顯示了洋務運動的成績,更暴露了洋務運動的嚴重不足。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他們制定了入侵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通過不斷擴軍備戰,一步步實施他們的計劃。1885年,日本趁朝鮮內亂之際,與清朝簽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在一切就緒之後,1894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戰爭迅速失敗。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簽約地點:天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簽約地點:塔爾巴哈臺)

中英煙臺條約(1876年(光緒2年),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煙臺)

中法新約(1885年(光緒11年),簽約地點:天津)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中國與葡萄牙,簽約地點:北京)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馬關)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約地點:北京)

因甲午戰爭後中國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開始在中國國土劃定土地進行租界,租界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北京)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中國與法國;簽約地點:廣州灣)

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迅速在中國北方興起(南方也有類似性質的運動,規模較小)。義和團運動極端排外,在華北四處殺害外國人與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燒燬教堂。外國人紛躲入使館避難。列強以保護僑民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奧八國聯合起來,組成聯軍,在天津登陸後,向北京進發。清政府則以“義和團可用”,讓義和團及清兵在北京圍攻外國使館,於1900年6月21日並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皇室倉皇離開;並以政府之前是被義和團脅持為名,由李鴻章出面跟列強求和。義和團則被中外聯合剿滅。同時俄國更乘機佔領中國東北。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對中國處以懲罰性的條款,包括容許外國在北京至天津駐兵,並對各國賠償大額軍費。李鴻章不久病死。這個條約進一步削弱清政府的統治。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是怎麼廢除的,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辛丑條約》簽定時的合影。條約對中國處以各樣懲罰性的條款。

第三階段(1919年-今)

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是怎麼廢除的,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1927年北伐,收回了部分英國租界,這是中國第一次公開收回主權。圖為國民革命軍接管英國租界。

在這一階段,在中國植根近80年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遭到動搖。十月革命後,蘇聯曾兩次宣佈廢除沙皇俄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蘇聯實際上並沒有歸還中國領土。國內民主意識與救亡圖存觀念日益上漲,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此起彼伏,令當時的北洋政府受到極大壓力。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抗議北洋政府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因此在法國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沒有在損害中國權益的《凡爾賽條約》上簽字。1921年,中華民國第一件平等新約《中德協約》,在北洋政府與德國談判八個月後簽署,爭回領事裁判權與關稅自主權。此後不久,隨後民國政府進行北伐。自1927年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持續不斷的收回權力與“改訂新約”,使得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

政府在二、三十年代雖沒有徹底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但已經對部分國家主權展開收回行動。其主要活動為:

收回租界:包括1927年1月國民政府下令收回發生一三慘案事端的漢口英租界、九江英租界;1930年10月1日收回英國佔領的威海衛;1931年1月15日收回比利時在華租界。

收回關稅主權:改訂新約運動的成果之一;1933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稅則,標誌著中國基本實現了關稅自主。

廢除領事裁判權與最惠國待遇。

但這一系列的活動並沒有徹底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這是由於當時的中國國力依然不足以與世界強國對抗,政府擔心廢除不平等條約後,各國可能做出強烈反應,甚至是動用武力;政府需要有外國的經濟、外交上的支持,不可能接受被國際孤立的形勢。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面對國力強於中國幾倍的日本,中國人沒有屈服,最先開創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在沒有外援重重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全國抗戰長達4年之久,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1月3日蔣中正被任命為同盟國中國戰區(包括越南,泰國等)陸空軍最高統帥,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分別與中華民國簽署《中美新約》、《中英新約》,自願放棄在中國的特權。治外法權廢除後,中國司法權才完全獨立。1945年8月14日中國被迫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導致外蒙古獨立。到1947年時,中國與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九國的不平等條約已經陸續廢除。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淞滬停戰協定(民國21年(1932年)5月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上海)

塘沽協定(民國22年(1933年)5月31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塘沽)

秦土協定(民國24年(1935年)6月27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平)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民國34年(1945年)8月14日,中國與蘇聯,簽約地點:莫斯科)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民國35年(1946年)12月2日,中國與美國,簽約地點:南京)

後續事件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

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且歷屆蘇聯、俄羅斯政府均否認這些條約是“不平等條約”)。1945年2月11日美、英、蘇聯簽定《雅爾達協定》,其中規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應予保持。

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

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