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如果要問那種戰術最能體現東方智慧,彈痕個人認為非圍點打援莫屬。圍點打援,顧名思義即對戰場上的某一點進行圍困,擺出一舉攻克志在必得的架勢,而實際的意圖則在於殺傷敵軍前來增援的部隊。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這一想法最早見於《孫子兵法》:“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該戰術表面上是為了奪取某一要點,但真實意圖則在於殺傷敵軍的有生力量,其目的不是通過一兩次主力決戰而取得勝利,而是通過以殺傷力量獲得在戰場局部的優勢,通過敵我雙方力量長期的此消彼漲來為最終的勝利創造條件。彈痕之所以認為這一戰術最能體現東方智慧,在於其著眼此處而著手彼處,這種以迂為直的戰術理念在西方一直到利德爾·哈特的《戰略論》問世才受到廣泛重視。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我軍圍點打援戰術最早出現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當時的紅軍由於缺乏攻堅重武器攻堅能力不足、且幹部戰士戰術素養和訓練水平都大不如蔣軍,對盤踞在堅固工事內的蔣軍缺乏有效的應對手段。因而不得不採用這種方式來實現調動敵軍有生力量並在運動中對敵軍合圍殲滅的戰術,以此達到空虛敵軍守衛力量,並通過殲滅戰獲得武器、裝備補充的目的。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由於當時我軍當時在規模、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等各方面出於絕對劣勢地位,因而對於所圍之點的選必須預先精心選擇。首先所圍之點對於敵軍來說要是必須下決心救援的點,否則難以實現調動敵軍的目的,畢竟蔣軍好坑隊友這習慣不用多說大家都懂。其次,該點必須相對孤立,否則不僅難以實現圍點打援的戰役意圖,而且參與作戰的部隊很可能遭遇敵軍的前後夾擊而陷入被動。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在紅軍時期著名的圍點打援戰例蘇家埠戰役中,紅四方面軍選擇蘇家埠及青山店、韓擺渡三個據點進行圍困的原因就在於蘇家埠為敵軍圍困鄂豫皖根據地的中心所在,而且與其最近的六安、霍山兩處敵軍駐紮要點距離均在20公里左右,且兩地敵軍要救援該點都有河流阻隔。這樣既保能保證紅軍一旦圍困該點,敵軍必然救援,又能保證紅軍有足夠的時間展開部隊對打敵援軍。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圍點打援著眼點在打援,但必須從圍點著手,必須讓被圍敵軍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讓其無法突破我軍圍困,不斷催促援軍對其救援,為了儘可能調動敵軍增援,圍困可以在我軍保障能力允許的前提下儘可能久的進行,但打援必須速戰速決,一旦打援部隊無法一舉消滅來援之敵,戰鬥陷入膠著,則有被敵前後夾擊的危險,意即所謂“中心開花”。蘇家埠戰役中,在六安、霍山的敵軍遭我預先集結的優勢兵力重創不敢出擊後,我軍又進一步加大對蘇家埠等地敵軍的圍困力度,迫使駐紮合肥的敵軍前往救援,並將其全殲。此次戰役歷時48天,紅軍殲敵3萬餘人,俘敵近2萬人,並擴大了根據地,取得了輝煌勝利。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部分資料將圍點打援和圍城打援作為兩種戰術加以區別,其區別的依據在於我軍是否以攻克所圍之點為目的。個人認為這種區分有失嚴謹,是否攻克所圍之點是取決於敵我力量對比,而非我軍的主觀意願。正如前文所說,圍點打援所選之點都是敵軍精心選擇且重點經營的要點,對我軍來說則是必須拔出的釘子。以其為誘餌調動敵軍有生力量予以殲滅固然是我軍的作戰目的,但通此次作戰能拔除一個對我軍生存和發展威脅極大的現實威脅也必然是我軍所全力爭取的。蘇家埠戰役我軍原先預定的目標是通過圍困敵軍以達到消滅敵六安、霍山方向援軍,減輕敵軍對我鄂豫皖根據地的“圍剿”壓力。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因蘇家埠、青山店、韓擺渡三處據點工事堅固,我軍缺乏攻堅火力和裝備,並未預定一戰拔出這三處據點,而是考慮通過重創六安、霍山方向敵軍增援部隊後徹底孤立該區域,以後在逐步奪取。但這三處據點的敵軍經過48天的圍困之後,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向我軍投降,使我軍攻克了這三處據點。如果按上述的區分,是否此戰預定方案是圍點打援,而戰役結果卻成了圍城打援呢?能否打下敵軍堅固據點取決於敵我力量的對比,最重要的是我軍的攻堅手段。所以,是否以打下敵軍堅固據點為目的是隨著我軍作戰能力和戰役進程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以此為依據強行再分出一個圍城打援的戰術是略顯牽強的。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抗戰期間,由於敵我對比懸殊,八路軍前期作戰以伏擊日軍為主,除神頭嶺戰役使用大兵團進行圍點打援作戰外,轉入敵後作戰的我軍部隊既缺乏攻堅手段,也缺乏進行大兵團作戰的條件,以小股部隊針對日偽軍據點的圍點打援較為普遍。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到抗戰後期,日軍大量抽調部隊前往太平洋戰場,在華北地區不得不收縮兵力龜縮於重要城鎮和據點。此時遭受攻擊的日軍既無援兵可派,我軍自然也就無援可打。小說《亮劍》中李雲龍攻打的平安縣城是因為有日軍的寶貝特戰隊,否則日軍也不會不顧一切增援,而從戰役完成後無論八路軍、晉綏軍還是中央軍所控制的地區都得到擴大的情況來看,日軍的增援部隊基本上是依靠放棄部分日軍認為次要的區域拆東牆補西牆湊出來的。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解放戰爭初期,手握大批美援裝備急於送交我軍的凱申物流先是全面進攻,接著又重點進攻,我軍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於運動中尋求殲敵機會。從東北到華北,從蘇中到陝北的廣闊戰場上,我軍圍點打援予敵重創的戰例多到我實在無法確定該選哪個做典型。像這樣在如此大的戰場範圍內圍點打援的後果是,接到某處被圍戰報的敵軍已經看透,不管派不派援軍,該被攻克的還是得被攻克。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唯一的區別是派兵增援會很快損失掉最後的機動兵力,坐視不管反而還有能爭取起義待遇的最後本錢。所以到了1948年以後,被圍的敵軍要麼被圍殲要麼被解放,至於增援?是嫡系,人品好的話能得到空投的手令一張。至於伸出手來拉兄弟一把?對不起,人家兩隻手要麼忙著收拾細軟跑路,要麼忙著草擬電文宣佈起義,要麼忙著舉過頭頂去功德林佔個好位置,實在沒空去拉你一把了。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到了朝鮮戰場,美軍對遭受圍困的美軍部隊多以空中近地火力支援和戰場遮斷為其打通突圍路線,對於遭受圍困的南朝鮮部隊則任其自生自滅。而不管被圍困的是哪國部隊,其餘的南朝鮮部隊都跑的飛快,因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未有圍點打援的實際戰例。而中印邊境戰爭中,我軍正面遭遇的印軍基本上一觸即潰,就是想圍點打援怕是圍困部隊還沒展開人家已經投降了。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越軍王牌316A師有幸在柑塘地區領教了我軍圍點打援的戰法,我軍在此戰中不僅集結了優勢兵力而且調集了優勢炮火,據說炮兵的564門火炮在25分鐘內向越軍傾瀉了80000多發炮彈。在隨後我軍對諒山的作戰中,越南當局不管如何嘴硬但就是打死不再抽調部隊前往增援,這使得316A師成為目前為止最後一支領教我軍圍點打援戰法的敵軍部隊。


老兵簡敘圍點打援


隨著我軍軍事改革的不斷深化,我軍綜合作戰能力和效率必將日益提升,在未來的戰爭中能在我軍正面合圍下頑強生存的敵軍必然越來越少,面對我軍強大攻勢還能從容組織增援反擊的敵軍目標也必然越來越少,所以圍點打援這一我軍經典戰術展現威力的機會只越來越少。如果未來哪支敵軍遭遇了我軍圍點打援,倖存的敵軍官兵完全有必要慶祝一下,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是極少數的幸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