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灭了太平天国,为何慈禧不喜反怒?

韩雨虹


慈禧不喜反怒,这是个伪命题,能够平定太平天国慈禧是非常高兴的,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一路打胜仗时一路封赏的圣旨来报,而且赏的基本都是汉臣,那时候只要打了胜仗就有赏 ,举例九洑洲战役,封赏了一大堆汉军的巴图鲁,提督衔、总兵衔,黄马褂、将军、游击、副将,很多。

图为杨岳斌,湘军水师统帅,与太平军屡立战功,赐巴图鲁,任福建水师提督,封一等轻车都尉,后任陕甘总督,主持长江水师,中法战争时驰援台湾,后绘像紫光阁。

说慈禧不喜反怒是民间根据后续发展,民间著作刻画出来的,一是裁撤湘军,二各路军的将领,曾国藩只封了一等侯爵,虽然是世袭罔替,但功劳最大没封公爵,有些低了,李鸿藻也只封了一等伯爵,比曾国藩还低,而左宗棠更低,只是二等伯爵,而铭军的刘铭传最后也只混到个男爵,最低。

图为刘长佑,湘军将领,剿太平军时赐巴图鲁,任布政使,广西巡抚,历任直隶、两广、云贵总督等职,抗法战争时练兵备战,后因病去世。

当年太平军闹得厉害时,咸丰情急之下说过:灭长毛者可论满汉皆可封王。这句话也是流传于平间的小说戏曲,曾国藩的弟弟曾老九还抱怨,为什么不兑现承诺,讲的有板有眼的。其实这都是无据可查,不过说实话,咸丰才是真正排斥汉人的,慈禧是比较倚重汉臣的,如果咸丰在世的话,估计曾国藩连一等侯都捞不到,要知道曾国藩奉旨办团练后出征,但熬了6年后才掌握军政实权,都是咸丰那货手里捏着不给。

刘坤一,湘军将领,与太平军作战时升任江西巡抚,戴花翎,光绪期间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洋务代表之一,东南互保的参与者。

平定太平军的时候,慈禧刚刚掌权,也是一言堂,当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满族宗室势力很大,慈禧是非常相信汉臣的,也是慈禧真正大胆起用了汉臣,只是满臣排斥汉臣,担心势力盖过头处处打压,我估计如果不是奕訢,慈禧肯定能封几个公爵出来。

湘军将领孙开华,剿灭太平军获巴图鲁,官至漳州总兵,后署理厦门海防,官至福建提督,曾在福建、台湾抗击侵略者,曾大败法军。图为孙开华在台湾淡水修筑的炮台。

再说另一边,清廷倚仗的蒙军开始平定太平军被打得到处窜逃,没办法启用了汉军武装,蒙军调去剿灭捻军叛乱,当汉军灭了太平军时,僧格林沁带领的蒙军还在北方捉迷藏呢,没多久僧格林沁又被小兵一棍子挑死了,蒙军颓败,慈禧以后汉臣的总督、提督、巡抚、总兵如雨后春笋一样,慈禧如果防着不会如此重用。另外,清朝的爵位有三个体系,一个是宗室爵位体系,一个是蒙古爵位体系,一个是功臣爵位体系,不要把侯爵和亲王作对比,不是一个体系的。


图文绘历史


满汉矛盾

归根结底,曾国藩是汉人,而满清是不是满族人的满清。

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起,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未停止,并贯穿了清王朝的建立直至毁灭。有了康熙是满清的幸运,一方面怀柔手段大力提拔汉族官僚,另一方面辣手推行文字狱。

汉族势力被这一套组合拳打的支离破碎,有的将斗争转移到地下,有的妥协进入清政府官僚体系。【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满清压迫,寻求汉民族的崛起】。在周培公即将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临阵把领军主帅换成了满族人,便是表现出康熙即想用汉人官僚的才好,又怕汉人官僚做大做强。

怕成为第二个曹操

清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慈禧怕的自然是曾国藩尾大不掉,成为第二个曹操。所以才会在看到曾国藩攻占南京的消息后,心痛不已。就连咸丰生前曾承诺谁攻下南京,便可封王的承诺。但到了慈禧这里,也打了折扣,只封了个一等毅勇侯。


瓦尔登的船夫


她怕曾国藩谋反,后来看到曾国藩很忠心,才安心


安逸


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有慈禧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