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前世今生及重陽節文化

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重陽節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之前。重陽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重陽節的前世今生及重陽節文化

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登高等辟邪、祈福的習俗,所以互道“重陽節快樂”並無不妥,極恰當。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魏晉時,重陽節氣氛已經濃厚,被人重視,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唐朝著名詩人王維重陽所作的一首耳熟能詳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出了重陽的習俗和慶祝活動。在唐朝時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直到今日。

重陽節的前世今生及重陽節文化

重陽節適值秋季,菊花此際正當盛開時,故重陽和菊花有很多關聯,又被成為“菊花節”。唐代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雲:“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重陽日親友歡聚飲宴,共賞菊花,有雅趣的文士則會吟詩作賦,是重陽節重要的活動。


重陽節的前世今生及重陽節文化

1989年起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老人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且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的前世今生及重陽節文化

時至今日,重陽節仍然是我國重要的節日之一,然而與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相比,倒沒顯得那麼被重視,是一個尷尬的存在,如今反而不如七夕。重陽既沒有既沒有春節那般重要,雖然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但是列入其中應該排在末位。既沒有端午那麼深的文化蘊涵,又沒有中秋那樣人盡皆知的傳說,能夠作為傳統佳節流傳至今,已屬不易。

重陽節的前世今生及重陽節文化

今天重陽節傳統的慶祝活動淡漠了許多,甚至已經被遺忘。今日過重陽節也沒有了古人的情致,反而更重視所賦予的尊老敬老的新寓意。畢竟今日不同古時,人們生活的步伐匆匆,不小心就老了,還要記掛著年邁的父母。至於登高。詠詩,沒有那麼多閒情。菊花還偶爾能見到,倒不知茱萸為何物,能夠邀親朋一聚已屬難得。

重陽節的前世今生及重陽節文化

重陽節的前世今生及重陽節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