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信科技CEO吳玉會:區塊鏈解決的是共識問題

“其實這個話題有點大,”在搜狐科技舉行的區塊鏈沙龍上,輕信科技CEO吳玉會帶來的分享是區塊鏈帶來的商業變革,上來的第一句話,他就直言這個題目並不好講。

太技術、或者太宏觀,這是很多人看不懂區塊鏈對商業的變革的深層原因。太具體看不到全局,過於宏觀則不能落地無從做起。吳玉會指出,傳統商業的本質上是形成行業壟斷,比如互聯網公司都在講求規模效應,從而壟斷用戶的流量入口,也就是利用用戶的注意力和數據進行商業變現。

吳玉會表示,《經濟學人》人裡一篇文章指出,這種商業模式會越來越難,由於用戶在覺醒,用戶已經意識到我的數據應該由我來做主,區塊鏈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用密碼學捍衛每一個用戶的權力,利用共識、激勵和分佈式治理代替傳統的商業壟斷,這就提供了機會建立一個新的分佈式的商業,讓價值迴歸價值創造者。

“區塊鏈的商業模式就是基於信任的、透明的商業模式,更深一點就是區塊鏈解決了開放商業協作中面臨的多個參與方之間的共識問題。”他以比特幣為例進行了闡述,“第一家區塊鏈分佈式商業應用就是比特幣,而這個應用最核心就是做了一件事兒,比特幣是一家公司,只有一種員工是礦工,這個公司的商業邏輯非常簡單,誰替我賣命我就送你激勵,而延伸出來的各種商業形態都是這個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業態,涉及到交易的流通領域的全是後面的事兒。我總結這家公司本來的商業邏輯非常簡單,為了激勵大家參與,你貢獻了價值(算力,也就是網絡的安全保障),我就給你比特幣,獲得了比特幣就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其他產品、服務或者資源等,這些交易組合形成了基於比特幣的價值網絡,區塊鏈解決了其中的雙花問題。”


輕信科技CEO吳玉會:區塊鏈解決的是共識問題


以下是演講實錄:

搜狐的朋友大家好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

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叫吳玉會,我現在參與兩家公司,一個是輕信科技,公司從2016年成立到現在,主要方向是做聯盟鏈以及基於聯盟鏈裡在金融行業應用。今年剛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通華金鍊是一家專注於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科技公司,是由輕信科技和通華投資控股等聯合成立的,主要是把金融資源裝進去,重點在金融行業做一些推廣、應用和延伸,在這家公司我目前也是聯合創始人。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區塊鏈帶來的商業變革,其實這個話題有點大。對於我來說講具體的落地的會比較容易,講這個題目有些挑戰。之所以選這個話題,因為這也是這個階段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區塊鏈對現有商業到底帶來了哪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從而能夠成為下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大家經常可以聽到一些聲音,有的講的特別高大上,好像區塊鏈能夠徹底改變我們這個不太完美的世界,能夠把我們不喜歡的東西都統統去掉,彷彿突然之間共產主義就到來了。還有一些人只講技術,大家聽到了很多高深莫測的技術,包括底層的很多密碼學原理,分佈式賬本,共識算法等。這些技術聽完以後只是聽起來覺得很厲害,但能利用區塊鏈做點什麼事兒?所以我今天準備這個內容的時候,我不會講太多技術,主要把我全力投入區塊鏈的過程中受到一些啟發跟大家分享,區塊鏈跟我們實際的行業結合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希望大家走的時候能帶走些有用的東西。

回到這兒,推薦一本經典的書,就是《從0到1》,很多創業者都會看這本書。在想區塊鏈帶來什麼改變之前,我首先思考的是傳統商業的本質是什麼?這實際上很難找到一個大家滿意的答案,有人說商業是為了盈利,有人講商業是為了服務大家。這裡面講到商業的時候,我拋開公共事業的範圍,主要涉及到商業化運作的項目,這本書給了一個答案就是傳統的商業本質在幹一件事兒就是壟斷一個商業機密,而且在最開始的階段,只有少數人能夠看明白,比如Airbnb、抖音等。看明白了之後,就組建一家公司將這個商業秘密投入實踐,運作到一定階段完成了商業模式驗證,然後再引入各種資本,如馬老師這樣的的投資者,投資進來然後擴大規模一步一步把市場佔了,形成一個壟斷市場。一旦形成了壟斷,接下來就是在這個領域拼命壓榨用戶的利益,從這個商業裡面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就是傳統商業的做法,通過壟斷形成自己的獨特的商業模式,通過壟斷商業模式,讓自己的股東或者前期參與的機構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本書作者就是PAYPAL創始人,他後期的一個合夥人是特斯拉的馬斯克,其實這就是傳統的商業邏輯,基本上目標都是按這個方向去運作。

接下來列出的這些公司基本都是按照這樣的路子發展的,尤其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價值才會越來越大。形成壟斷互聯網有一個特徵就是形成規模效應,這時候用戶離開的成本很大,而此時公司運營的邊際成本很低,將競爭者排除在外。一旦公司到了這個階段,形成壟斷,最後就開始榨取壟斷市場的利益。但問題是用戶才是真正的價值的創造者,尤其是互聯網領域,這個問題尤為突出。這個問題在區塊鏈出現後,激發大家重新思考這種商業模式,開始置疑這個模式是不是出問題了。由於公司在初創階段,從市場角度看,公司的價值並未形成,也就是還存在極大的風險,所以商業模式沒有辦法驗證。所以在這個階段,現在的商業模式和公司運作模式的解決辦法基本上是通過引進前期的投資過來,把這個公司養起來,如果成功了大家一起分享這裡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由於門檻很高,普通用戶很難直接參與,還有就是這種模式忽略了一個價值組成,就是這些公司都會強調一個價值,即用戶,擁有多少用戶量,多少活躍用戶等。他利用用戶創造了商業價值,然後卻把這些價值回饋給他的股東。包括Facebook、微信來講的都是,我有多少用戶,活躍度是多少。我的用戶每天的停留時間是多少,大家都認可這是平臺的價值。這些公司的估值達到了千億美金,卻和用戶沒有多大關係,都到了股東以及前期投資人的口袋。無論用戶是一開始就加入了這個平臺,還是後期加入這個平臺,大家獲得的服務都差不多,並沒有對前期貢獻的用戶進行更多的激勵。這就是傳統互聯網應用模式:提供各種服務來吸引用戶,通過壟斷流量實現商業壟斷,而這個模式中重要的價值是用戶提供的:

第一個是數據;

第二個是注意力。

互聯網用於變現的模式。第一是利用用戶數據和注意力投放廣告,另外一個就是售賣產品和服務。但這裡面最大的收益都給了股東,在這個閉環裡,用戶的價值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肯定。當平臺變成一個壟斷性的公司,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導致用戶必須在這裡面玩兒,比如說微信,你不在你的親戚朋友都在,但是你在裡面玩兒的時候,基本上要做一件事兒,把數據給他。平臺給你的回饋就是讓你獲取免費的服務。之前思考這個邏輯也沒什麼太大爭議。因為平臺最開始的時候,天使投資人前期承擔了風險。這個公司在這個時候可以開放給每個人參與,但是這個階段還沒發對公司的商業形成一個公認的價格,也就是市場不知價。這個平臺長起來的時候,即使在你是平臺的第一個用戶,你給平臺的成長提供了很多建議、創造了很大的價值,沒有你的參與平臺可能難以走到最後成功,但是成功之後卻跟你沒有什麼關係。

這個模式對於用戶來說會帶來一個新問題,平臺的利益並沒有和用戶緊密的綁定在一起,平臺形成壟斷後便會出現平臺和用戶搶奪利益的局面。誰能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用戶就會投奔到哪兒,一言不合,說走就走,大不了不在這兒玩兒了。前些年發生的例子就是微博用戶轉到了微信,其實微博在那個階段是很好的社交平臺,然而隨著商業化微博裡面的廣告淹沒了我,我到微博要看到的是各種服務,我的朋友幹什麼,我關注的大V幹了什麼,但是這裡面的商業化元素充斥我的信息流,插播各種廣告營銷。我以前追的大V也在朋友圈裡面插播各種廣告,這是傳統商業模式,一旦形成規模效應就是在拼命壓榨你們的利益。大家卻無力反抗。這裡面講到微信到微博,現在正在發生的是滴滴到美團,這些平臺大家思考背後都是這個邏輯,最核心的價值是用戶的數據和用戶的注意力,用戶創造了價值卻難以分享價值。

這個模式現在會越來越難了,尤其在中國,去年某寶給他另外一個公司引流這件事兒,以前他做了沒有人追究,覺得你們是一個集團,把數據導過去都沒有問題。但是當有律師提出來,這家公司也不得不出來道歉了。還有一個近期發生例子就是Facebook,他把5000萬用戶數據給了劍橋分析,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Facebook的估值縮水了500億。你再想拿用戶數據實現你的商業變現,這個路走起來會越來越難。這條路代表的是傳統互聯網應用的商業模式,這些互聯網應用拿用戶的數據,拿用戶的注意力實現平臺的商業價值,給用戶免費服務作為補貼。Facebook這種問題按照以前美國的判例有傳言給他4倍估值的天價罰款。這種互聯網販賣數據和注意力模式需要改變了,用戶在覺醒,用戶對數據和隱私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了。

雖然Facebook出現這樣的問題,諷刺的是這家公司的使命“把權力交給用戶”,一家自稱尊重用戶的公司卻出賣了用戶,問題就出在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上。據說獲取Facebook用戶數據的這個公司背景是美國共和黨的億萬富豪投資的,這家公司通過蒐集用戶數據,然後做大數據分析,瞭解用戶偏好,推送相關信息影響用戶的決策,從而影響總統大選。這就是互聯網給我們的服務,大家都在幹一件事兒,我是為了你把這個平臺建起來。但是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導致它都要面臨一個問題,用戶創建了整個商業,但是為了股東的利益最後卻拋棄了用戶的利益。

有個玩笑,反映了用戶的無能為力,說是那個打著拯救世界的屠龍少年最後變成了惡龍,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就是原來做商業化運作公司模式,在現在體系沒有辦法避免的。現在做創業或者投資,拆開一家公司,你把這個公司的權利進行分析,這個公司到背後有很多權利。這個公司所有權是誰,誰在經營,誰在控制公司發展,公司的權利是否可以轉讓,誰有權分享公司權益,而這麼多權利中用戶僅僅獲取的是有限的使用權。最核心的價值創造者卻沒能分享最大的價值,這就是用戶。不管是《公司法》或者私募投資等相關的法律,他們站在公司角度思考這個問題,追求這個主體利益最大化,以公司的形式承擔前期的風險,然後從後期享有所有利潤。其實這裡面忽略了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戶創造了什麼。最後,用戶又從中獲得了什麼?目前看只有使用權,其他權利沒有了,同用戶無關,用戶打下的江山卻無緣最後的江山。

現在用戶在覺醒,我把數據都給出去,是沒有授權你用於其他目的,用戶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捍衛用戶的數據權利,捍衛用戶數據的商業價值,這就是那篇文章提到的,這就是現在大家開始思考的。所有的原因就是背後的制度,公司制度,合同法等出了問題。包括以前講金融的時候,我們經常講到市場和政府、公司化等形式,沒有一種有效的商業形式能夠有效保障這種用戶的價值,並將用戶的價值和商業的價值綁定在一起,這需要新的制度出來。

關於區塊鏈大家提到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可信商業模式,打造了全新的生產關係,這個商業模式是分佈式商業模式,透明的商業模式而非商業秘密,一開始就確定了誰是收益者,讓價值創造者獲得利益,大家怎麼協作、權利如何分配,所有這些都固化到區塊鏈,形成智能合約,通過激勵讓大家更高效的協同,這一切是開放的、全球的、共享的,替代了原來壟斷的封閉的商業。大家在設計一個新的模式,這個模式突破了原來商業的邊界,甚至國家的邊界,替代了以前的公司制度,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模式,換句話我們其實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經濟制度(公司、市場其實都是一種制度),改變了、拓展了公司的形態。而且在這裡面的用戶不僅是使用者,也同時是商業受益者,甚至是商業決策的參與者,從而實現價值迴歸價值創造者。對於新的商業來說,用戶貢獻價值的形式除了投資,也包括授權平臺使用用戶數據並進行商業變現。隨著商業的成長髮展用戶最終獲得收益,用戶不僅是平臺的使用者,也成為了參與者。

區塊鏈的商業模式就是基於信任的商業模式,在這方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信任的概念是什麼?信任為什麼可以成為一個商業。比如這裡面提到很多區塊鏈東西的時候,簡單的一個邏輯就是不管是公有鏈或者聯盟鏈,區塊鏈給每個參與者提供了一種未來商業的承諾,就是享受平臺的各種權益,可能包括使用權、決策權等。把參與生態的參與者做了分類,根據每類參與者的貢獻分配權利,這涉及到了經濟規則的設計,這需要經濟學的基礎。所以大家看區塊鏈項目的時候,要看商業背後對應的各種價值和權利是什麼,你能拿到的究竟是什麼東西。

大家說區塊鏈解決了信任問題,接下來彷彿一切信任的問題區塊鏈都可以解決,我覺得這句話是不準確的,信任是結果,我們需要分析信任究竟有何組成的,才能明白區塊鏈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不能籠統的都歸結成信任。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問題,比如我信任一個朋友,是因為他以前所有的事情形成了我對他的判斷。對未來會形成我對這個人判斷的一組規則,他是否守信,是否會履約,拆開是一個過去的事實可信,未來其實是一個信用。基於對他的歷史判斷和信用評估,我就會決定是否和他完成某個“交易”,他來找我之前也會對我們的“交易”有預期,這個預期也是基於他對我的歷史行為和原則進行判定。其實區塊鏈就是在幹這樣的事兒,就是基於大家的相互認知即共識進行協同,信任的本質是共識,共識的內容決定了信任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經常講區塊鏈解決信任問題,更深一點就是區塊鏈解決了大家共識形成問題。沒有共識達不成信任。既然解決了信任,信任又由共識組成,任何一個商業分解了以後就是首先我圍繞這個商業有哪些事實行為。比如說我們講到了比特幣,基於這個事實,對這個公司,將來用激勵換取公司想要的東西,比特幣從產生第一天所有行為和事實都記錄在區塊鏈上,將來的利益分配規則也都記錄在區塊鏈上,形成了全球的共識。有了信任之後才會形成信用,可以形成超越時間和地域的協同,用戶付出努力換得未來“區塊鏈”的承諾,進行跨公司的協同。這樣的商業邏輯,基本上都在解決這個信任和信用形成的問題,把商業所有依賴的事實進行分析和組合,提供驗證方式形成過去的共識。將參與的規則和利益分配方式以智能合約的方式保存在區塊鏈上,不可篡改,形成未來協作的商業模式,最後形成了商業。這裡面主要涉及到兩塊,一個是密碼學解決的問題,一個是經濟學上解決的問題,包括產權、激勵和博弈等,最後形成分佈式商業模式。

這就是大家聽到的加密經濟學的概念,展開剛才的邏輯,能不能重構商業模式,把過去東西進行分解、組合和提供方式驗證,再將來的合作,將來的商業模式中變成我們的規則,讓參與方按照規則進行協同,而這些規則不由個人或者公司控制,是大家的,通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形成了全新的協作方式。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是某個行業或者不同的組織形成的聯盟,或者是由用戶形成的社區,經過智能合約形成了共同的協作模式。第一家區塊鏈商業應用就是比特幣,其實本質上就是做了一件事兒,比特幣是一家公司,只有一種員工是礦工,誰替我賣命我就送你激勵。再延伸出來的各種商業形態都是這個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業態,流通領域的交易全是後面的事兒。我總結這家公司本來的商業邏輯就非常簡單,為了激勵大家參與,你貢獻了價值(算力,也就是網絡的安全保障),我就給你比特幣,獲得了比特幣就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其他產品、服務或者資源等,這些交易形成了基於比特幣的價值網絡。”

其實做了這麼多年,我們能驗證的就是這一家公司,其他還在驗證中。如果現實應用本身的商業邏輯沒有這麼簡單,涉及多個不同利益相關方參與,並且之間會有衝突的時候,涉及多方決策的時候會非常複雜,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除了比特幣之外很難找到其他的成規模的商業應用場景。

區塊鏈商業組成分佈式賬本是密碼學帳本,這是在進行一個經濟制度創新。經濟學家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其實這件事兒不是有了比特幣才用這種模式,從阿爾欽的產權學說開始,到科斯的新制度經濟學,這個領域已經出現了三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過去主流的經濟學都在研究市場利用無形的手,政府通過有形的手來干預整個經濟系統。2009年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士提到了三元經濟,就是由公民和社會進行社會治理的形式,這種模式在公共資源的治理方面得到了驗證,比如北京的霧霾。另外一個同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者在企業邊界的經濟分析有了突破性的貢獻,在分析哪些生產行為是需要在企業內部進行,而那些需要外包出去時利用了交易成本理論進行分析。這就是科斯提到的交易成本理論研究,生產在企業內還是市場進行安排取決於交易成本,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下新制度經濟學的內容,這部分研究我個人覺得對於解釋區塊鏈的分佈式商業形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傳統經濟學的範疇,微觀上講資源怎麼使用,收入怎麼分配。宏觀上講貨幣政策,講通貨膨脹,中間這層研究卻一直是缺失的。比如人民公社制度、佃農制度等。我查看了下經濟的發展,發現“新制度經濟學”能很好的解釋這些經濟形態,這個理論起源於科斯,他在199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重要的核心是交易成本的分析和產權理論的研究。所以回到剛才,比特幣作為一個跨國支付的工具,這個工具通過以前的金融體系實現的成本是很高的,通過設計新的支付手段降低了交易費,換句話來說其實是創造了以種新的“制度”,這個領域代表人物有三個獲得了諾貝爾獎:科斯1991年、諾思1993年、威廉姆森2009年。

區塊鏈3.0的時候都在講公有鏈和聯盟鏈。這個新制度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是需要利用區塊鏈建立一種跨越企業、跨越文化、跨越國界新的商業形態,為此我們需要對現有的經濟制度進行改造,而科斯定理的應用和結合我覺得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向。

最後介紹下我們公司輕信科技和通華金鍊,我們主要是研究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這是一個跨企業協同的平臺。這個平臺建立了之後,區塊鏈在跨越企業的協同發揮重要的價值,降低了協同的成本,提高了融資的效率,增加了上面流動資產的可信度,我們目前有20家左右參與方接入平臺,有支付機構,有商業銀行、認證機構金融機構,有十幾家大的核心企業。其實我們都在乾的一件事兒,改變原來供應鏈金融商業的形態,用區塊鏈創建一種新的制度進行商業組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