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引發錯誤的認知和行爲的心理盲點

視覺盲點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嗎?我們的心理也同樣存在盲點。心理盲點指我們視而不見、考慮不周的東西,這些盲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錯誤的認知和行為。

心理學|引發錯誤的認知和行為的心理盲點

橙色黑色火焰的抽象符號

1.夢境

夢就像是一隻沒有槳的船,離開意識的彼岸,即隨波逐流,又處處自由。在這片潛意識的海洋中,意識只是看客,雖然這裡的故事光怪陸離,但不帶批判色彩的感受完全是原味的。夢境是被我們設置為“隱藏”的富礦,我們被壓抑著的,不被察覺的情緒、情感、慾望,在這裡上演著一場場荒誕戲。

2.追求完美

蘇格拉底說過“追求完美等於追求死亡”,完美是這個世界唯一不存在的東西,完美常吸引著那些性格中偏執傾向明顯的人,這些強迫特質同時消耗了個人的更多時間、精力以及摧毀本來就很美的東西

3.熟悉經驗的抑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圖式,所做的判斷、行為皆來自這個認知圖式,認知圖示集合了我們熟知和認同的生命經驗。而面對陌生、經驗以外的情況,過往所熟悉的經驗出於慣性和自我的保護作用,會無意識地排斥那些熟悉經驗之外的真理。

4.有選擇性的注意力

人類進化到今天身體的感受性已變得非常發達,不過同一時間下,個人的核心注意力依舊只能是一個,注意力的分配註定會忽略掉其他感官功能對一些有用信息的攝入,即“顧此失彼”。

5.隱蔽的二次傷害

他人或意外事件對你的傷害屬於一次傷害,對傷害錯誤的認識則成造成了二次傷害。人們總把痛苦歸於外界,最後他們發現對於外界往往是無能為力的,積累的抱怨越來越多使得自己的身心狀態更糟糕。在受到傷害的時候,並不是每個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先止損、保護自己,而是捲入了無休止、無意義的糾纏和自我內心爭鬥。

6.安於現狀

持續處於同一狀態時間太長,個人轉變的動力會明顯降低,意識不到風險。而當意識到的時候,已很難再接受新的刺激,生命缺乏活力。

7.得到即是失去

“能量守恆”在心理學上也是行得通的。當你與對方確立了情侶關係時,過去窮盡心思追求對方的快樂和行為也會逐漸消退。有個東西叫“未完成任務”,還沒達到目標時注意力保持在如何得到目標上。而“完成任務”真正得到時,注意力就會轉移,帶入新的階段。“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8.我以為

當你說“我以為”的時候,你已經屏蔽掉了真相的另一半。馬兒以為兔子一樣喜歡吃草,可是兔子愛的是蘿蔔!坦誠的去察覺、瞭解,真相才會大白。

9.只聽自己喜歡的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被誇獎的優越感得以強化和保存下來,對痛苦的批評則會選擇性的屏蔽。所以說,能虛心接受批評的人,往往是內心強大的人,這樣的人也更容易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