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民:探知癌症「進化」路徑,改善癌症治療難題

吴健民:探知癌症“进化”路径,改善癌症治疗难题

吴健民:探知癌症“进化”路径,改善癌症治疗难题

專欄導語:為了進一步宣傳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以下簡稱北京“海聚工程”)的實施成效,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與《中關村》雜誌於2018年合作策劃全年專欄——“海聚新時代”專欄,講述北京“海聚工程”專家的創新創業故事和用人主體在吸引匯聚海外人才上的經驗做法。體現北京“海聚工程”在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戰略,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為海外人才來京創新創業指點迷津,為用人主體更好引進和使用海外人才提供借鑑。

“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動於每年的金秋時節盛大舉行。活動在宣傳北京海外引才政策的同時,也為廣大海外人才和北京用人機構搭建了一條溝通的紐帶。經該活動引薦,眾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本期兩位採訪嘉賓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吴健民:探知癌症“进化”路径,改善癌症治疗难题

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希望用5-10年時間,研發出能應用到胃癌臨床實踐的科研成果。”

在醫療資源廣袤深厚的首都北京,始建於1976年的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以下簡稱“北大腫瘤醫院”),集醫、教、研、防於一體,致力於胃癌、乳腺癌、肺癌等數十種癌症的診斷治療,碩果累累,享譽國內外。

這裡也是醫科人才輩出的地方。尤其是近幾年來,在國家人才政策的帶動下,北大腫瘤醫院立足海內外廣招英才,以高端人才打造創新高地,創新成果層出不窮。

2018年秋,一個晴朗的早晨,記者走進位於海淀區阜成路52號的北大腫瘤醫院,採訪了腫瘤生物信息中心主任,北京“海聚工程”入選者,北京市特聘專家吳健民。

他加入北大腫瘤醫院後,用基因測序技術和質譜技術分別測量癌症病人的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組,三者結合,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更為精準地發現癌症的發生發病機制。同時,他牽頭建立了新的臨床前模型類器官模型,可為病人尋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案。

漫漫求學路

1979年,吳健民生於安徽省合肥市。從小品學兼優的他,於16歲考入安徽省重點中學合肥市一中。在那段青蔥的歲月裡,吳健民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用他的話說,那是“一種天然的親近”,他也由此被選拔進入學校計算機班。隨著學習的日漸深入,吳健民對計算機語言的理解愈發精準,對簡單的項目編程駕輕就熟。

1997年,吳健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大學生物系。自此以後,他沉浸在多彩斑斕的生物世界裡“不能自拔”。生物學研究,也成為他之後矢志不渝、創新求索的科研方向。大四那年,他用擅長的計算機語言,開發了一個生物數據庫項目。這一項目作為畢業作品,深受老師好評。

彼時,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計算機和生物學是兩個獨立的學術領域。但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正“破土而出”,作為一種跨界、融合的教育手段,用信息學來解決傳統的生物學問題。這一學科就是生物信息學。

1999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成立生物信息中心,以碩博連讀的形式在學校內部招生。招到的新生,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國第一批生物信息學專業學生。第三年,北京大學開始面向全國公開招生,吳健民憑藉深厚的計算機和生物學功底考入北京大學,開始了他碩博5年的學習生涯。

“在傳統的生物學研究中,對信息的需求來自於統計學工具。而如今的生物學研究,經常利用高通量的試驗技術,例如基因組測序技術、蛋白質譜技術等,會產生海量的實驗數據,這需要藉助計算機來開展數據分析和挖掘。”

吴健民:探知癌症“进化”路径,改善癌症治疗难题

在北大求學期間,吳健民積累了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實驗技能。直到2006年,他產生了進一步深造的想法,隨即趕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醫學研究所做了一名博士後。在那裡,作為研究所成員,吳健民“有幸”參與了“歐盟框架計劃”的一個細分領域——系統生物學項目,以信息學手段對生物問題做預測,並通過合作實驗來驗證相關的計算預測結果。

“這個項目對我非常有幫助”,藉由每年開幾次學術研討會的機會,吳健民就生物信息學的前沿問題,與領域內來自歐盟各國的學者開展交流與探討,在思想的融匯與碰撞之中,他的學術思路和眼界也被拓寬了。

歐盟項目完成後,吳健民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的身份,將相關學術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Nature Methods上,在國際生物信息學界奠定了自己的學術地位。

科研新徵途

對全世界醫學工作者而言,癌症治療是一項極其複雜的難題。即使是有著相似組織和病理特性的腫瘤,在不同患者身上都可以出現明顯的差異。隨著時間推移和治療的進展,同一類腫瘤也可能出現明顯的變異。

如果能從基因組來了解癌症,那麼將更有利於癌症的預防和控制。

當基因組學成為癌症治療的學術熱點,吳健民的目光也被其吸引過來。2010年,他告別了芬蘭的土地,來到澳大利亞悉尼研究所,創建了腫瘤生物學研究組,潛心研究腫瘤醫學中的基礎問題。

這一次,他將研究重點轉向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組測序與功能研究。

癌症基因組學是什麼?它是以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手段,以人體全部基因為研究對象,探索基因突變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及和內外環境影響機制的科學。

吳健民堅信,“基因組學能為癌症病人評估癌症復發的個體危險率及治療效果,有助於醫生獲得更多的治療信息並進行個性化醫療。”

在美好的科研願景帶動下,吳健民關注到,在癌症研究領域,有一個著名的學術組織,即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ICGC)。它的成員是一些分佈在世界各地的一流研究實驗室。這些科學家們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他們對多種癌症的基因組進行全方位、高解析度研究。階段性目標是2.5萬餘個腫瘤樣本進行測序,以生成與26種癌症相關的癌症基因突變目錄。

當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發起胰腺癌研究項目後,吳健民以學術帶頭人的身份,帶領研究組成員,申報了該項目的生物信息分析內容。他的腫瘤生物信息學研究組,與來自全球的一流研究組合作,力圖用基因測序的方法來了解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

“以前是針對一個基因來研究它的功能。如今,把腫瘤的基因組全測試了,從中尋找突變和異常情況,再選取重要靶點做進一步分析和實驗驗證。換句話說,以前的科研探索更多是基於單因素的假設,如今是藉助大數據,結果更加全面精準。”這一合作項目在Nature等一流雜誌發表了多篇重要結果,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

醫者仁心。為了更好地為癌症病人服務,加速癌症研究,吳健民所在單位在一個家族慈善基金的資助下,在當地成立了腫瘤研究中心。“一樓為病人提供日間化療,二樓是臨床醫生辦公室,三樓是基因測序中心,四樓、五樓做科研。如此一來,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科研成果也就越發貼近病人的訴求了。”

拳拳赤子心

“感謝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讓我找到了科研的歸宿。”

2015年,吳健民受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的邀請,回國參加“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動。在人才與用人機構對接環節,有幾家醫院向吳健民遞來了橄欖枝,經斟酌再三,他選擇了北大腫瘤醫院。不久之後,吳健民回國,擔任北大腫瘤醫院腫瘤生物信息中心主任一職。在他眼裡,這裡有雄鷹展翅高翔的萬里藍天。

北大腫瘤醫院是主攻癌症這一醫學頑疾的專科醫院,尤其是對胃癌的前沿研究與一線治療,一直走在國內外眾多同行的前列。較之國外,胃癌在我國發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瞄準這塊難啃的骨頭,做大文章,天地廣闊。而且,他所在的科研團隊,有兩個響噹噹的泰斗級人物——詹啟敏院士和季加孚院長。詹院士長期致力於腫瘤分子生物和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季院長積極推廣規範手術,開拓國內胃癌新輔助化療領域,牽頭國內外相關臨床試驗。

吳健民是幸福的,因為他所獻身的職業,與自己的愛好密不可分。他又是幸運的,在他投入的科研項目中,遇到了最好的師長,組成了最好的團隊。與大師攜手同行,讓吳健民科研的目標更加明確,步伐也更加堅定。

不僅如此,北大腫瘤醫院為他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為了分析工作的需要,醫院不惜投入300萬巨資,購買了大規模高性能計算機群,這在全北京的醫院裡是第一套。這套系統擁有大容量的存儲,讓吳健民從事科研如虎添翼。“當然也遇到過一些困難,但只要保持初心,多與團隊成員交流,基本上各種問題都能解決。”

回國以後,以北大腫瘤醫院為根基,吳健民的科研任務又添加了一項新的內容,即用質譜技術測量癌症病人的蛋白組,並與基因組、轉錄組結合,從而更為精準地分析出胃癌的發生發病機制。

交談當中,吳健民提到了“類器官模型”這個在外行人聽來十分新鮮的名詞,讓記者好奇不已。

他進而解釋,“胃癌病人可以分為多個分子類型,其中一個類型愈後最差,這和一個特定信號通路的失調有關,因而提供了治療的新思路。但是,治療手段在用於病人身上前,需要做轉化研究提供進一步的證據支持。於是我們把病人的腫瘤組織取出來,在體外進行培養,建立體外模型,針對該致癌基因通路進行抑制,在證實其有好的效果後,然後再與臨床團隊合作,開展臨床試驗,為該類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從基礎研究、轉化研究到臨床實踐,這條道路清晰明朗,但也十分漫長。所以,科研人員不能各自為戰,多團隊分工合作效果最佳。為此,詹院士提出“臨床醫學+X”的主張,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鼓勵北大科研、臨床等不同團隊攜起手來共同做一件事情,佈局全面,運籌帷幄。正是貫徹這一方針,在北大腫瘤醫院,研究機構設在醫院裡,科研樓、醫療樓緊挨著,密不可分。從生物信息到臨床一線,科研越來越貼近醫療。

在吳健民的引薦下,北大腫瘤醫院申報了國家癌症基因組聯盟新計劃的胃癌研究項目,這是國內首次申請該領域項目,目前已取得了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並在法國研討會上,從外顯子組、轉錄組以及蛋白組研究三個方面,提供了自己利用多組學特徵進行分子分型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他認為,科研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為此,他還身兼信息處副主任一職,協助推動北大腫瘤醫院升級信息化系統,將臨床大數據結構化,建立專病庫,讓臨床數據為醫療科研服務。

作為北京“海聚工程”入選者,吳健民稱讚這一人才工程對於吸引海外人才、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功不可沒。“既開闢了廣闊的平臺,又為我解決了孩子入學等生活難題,讓我可以心無旁騖從事科研工作。”與此同時,他希望國家儘快出臺相關細則,鼓勵成果的轉化,從而推動基礎研究成果的應用。

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希望用5-10年時間,研發出能應用到胃癌臨床實踐的科研成果。”

30多年前,著名作家柯巖曾經激情澎湃地寫下了一篇報告文學——《癌症,不等於死亡》。而今,有了吳健民及他的師輩詹啟敏院士、季加孚院長等一批老中青醫學專家,獻身於抗擊癌症這一危害人類健康與生命的殺手,不斷將新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為腫瘤治療帶來越來越多新的希望。

記者發現,吳健民的名字,正飽含著這樣的寓意——將健康獻與人民!

鏈接:吳健民,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腫瘤生物信息中心主任、信息處副主任,山東大學生物學學士,北京大學生物信息學碩士、博士,曾歷任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後,澳大利亞悉尼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北京“海聚工程”入選者,北京市特聘專家。在國際雜誌上先後發表了40多篇學術文章。

吴健民:探知癌症“进化”路径,改善癌症治疗难题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張曉東:讓科技創新融入“一帶一路”

中關村生命園留學人員創業園:海外人才為園區發展添瓦助力

新興市場貨幣:黑暗中尋覓光明

深圳,你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