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惊世权谋:用天津教案让曾国藩身败名裂,含恨而终

古史新谈/文

1870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天津教案。天津当地盛传,传教士残害儿童,用小孩眼睛、心脏等器官练药,在天津的民间组织“水火会”的煽动下,当地民众围攻教堂,领事馆和收养中国幼童的“仁慈堂”。

13名法国人、3名俄国人、2名比利时人、1名意大利人和1名爱尔兰人在事件中丧生,各国列强闻之大怒,清洋矛盾,陡然尖锐,战争阴云,笼罩华夏。值此危难之际,慈禧太后突然灵光一闪,觉得危机也是机遇呀,如果能借此良机,剪出异己,也是一件大好事呀。

慈禧太后的惊世权谋:用天津教案让曾国藩身败名裂,含恨而终

她心中的异己,就是此时已经59岁的曾国藩。曾国藩是清末的一位传奇人物。论功业:位极人臣,创立了名震天下的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一定乾坤的大清功勋;论品格:曾国藩被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圣贤”,功成身退,为了解除满清皇族的疑虑,自愿解散了能改变天下走势的23万湘军。治家有方,严于律己,人所敬服。论影响:他知人善任,肯提携后辈,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都出自他的门下。

就是这样一个威名赫赫,功勋卓著,对清廷中心不二的名臣,依然让慈禧太后放心不下。没有别的原因,功高盖主,还是汉人。虽然此刻,看起来没有反意,谁知道以后呢。因此慈禧太后一直不遗余力的打击曾国藩。

慈禧太后的惊世权谋:用天津教案让曾国藩身败名裂,含恨而终

此次天津教案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洋人有多么凶残,慈禧太后可是心知肚明,此次的案子不按洋人的意思办,他们岂能善罢甘休,按照洋人的意思办,则又难免有丧权辱国的骂名。这么棘手的事,怎么能不让曾国藩顶在前面。

当时的曾国藩肝病严重,右眼失明,朝不保夕,他甚至都为自己订购了做棺材的建昌花板。接待处理天津教案差事后,他悲从中来,交代了后事,决心以死报国。

慈禧太后的惊世权谋:用天津教案让曾国藩身败名裂,含恨而终

到了天津后,曾国藩全面了解了教案发生的原因,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他细细查问了几百名拦轿递禀者,问他们传教士挖眼剖心、用小孩炼药有什么证据?结果“无一能指实者”;他也逐一讯问了河楼教堂的150余名中国教民,“均称习教已久,其家送至堂中豢养,并无被拐情节”。更重要的是,抵达天津十几天以来,“亦无一遗失幼孩之家控告有案者”……这竟然是一起因为谣言产生的国际纠纷。但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曾国藩被迫处决了20名案犯,将天津知府张光藻、天津知县刘杰发配到黑龙江“效力赎罪”。

这其实已经是曾国藩据理力争的结果了,他给慈禧的奏章中还指出了此案的五大疑点,为天津民众辩驳。曾国藩是让幕僚给流放的天津知府张光藻、天津知县刘杰赠银三千两,又筹集了一万两银子,安顿他们的家属。给处死的人犯每家赔付抚恤银五百两。这已经是他权衡利弊,情理兼具的处置了。

慈禧太后的惊世权谋:用天津教案让曾国藩身败名裂,含恨而终

但是慈禧太后此时玩了一把阴的,她将曾国藩的苦处难处全都不提,善后处理一字不说,还将他的奏折中替天津民众辩护的部分全部删掉,单单把他处死民众,流放官员,赔款的事拿出来,并向天下进行了公布。

一时间,群情激奋,舆论滔滔。声讨曾国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原本以他为荣的湖南同乡,视他为奇耻大辱。在北京湖南会馆,把他的名籍削去,不承认他是湖南人。连他一手提携的左宗棠也来书痛骂。一名举人写了一副对联“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直言,要是曾国藩早死三年就好了,省的像现在这样,丧权辱国,卑躬屈膝,讨好洋人。

曾国藩身败名裂,威望大减,天津教案后,他再不触及洋务,在两年后,溘然长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