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掘土推进,3600颗手榴弹全歼鬼子,现实当中有可能吗?

张晓龙


亮剑中,李云龙掘土推进,然后360人迅速扔出3600颗手榴弹,破坏日军防线,趁机冲上山坡全歼日军,这是神剧的剧情,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在我军进行的战争中,用壕沟迫近敌阵发动冲锋,这确实是很普遍的,尤其到了解放战争后期,经常用土工作业,使得国军的优势火力无从发挥。但这样的目的主要是减少伤亡,以压倒优势迫近敌人,而不是说直接站在壕沟里扔手榴弹攻击敌人。

道理很简单,如果壕沟已经挖到了扔手榴弹都能够到日本阵地的地方,那么,八路军可以站在壕沟里面扔手榴弹炸鬼子阵地,鬼子难道就不能站在阵地上扔手榴弹炸八路军的壕沟?

要知道,鬼子从投手榴弹的本事来说,不比八路军差。又是居高临下,要把手榴弹扔进壕沟,难度比八路扔出来小得多。

一般比武场上,扔手榴弹可以到四五十米,这是按照“最远距离”,差不多45度角脱手的结果。八路军在壕沟里面要扔,不可能按45度扔(否则很可能会碰到壕沟壁),一般角度更定要更垂直一些。再加上壕沟地势狭窄,很难甩开大膀子,所以手榴弹的射程也会大幅度压缩,能有三十米就不错了。而鬼子在阵地上往壕沟里扔,完全不受影响,甚至滚下去都能杀伤。

再说,鬼子还有掷弹筒,这个射程是比扔手榴弹远得多的。

所以,真如剧中那样,八路埋头挖壕沟,到了几十米的范围下,鬼子的手榴弹、掷弹筒早打过来了。密集在壕沟里面的八路死伤必然惨重。

此外,当时情况下挖掘壕沟从时间上也来不及。按照影视中,八路们铁铲、铁锹如飞,很快迫近了鬼子阵地。实际上挖壕沟工作量很大(尤其八路们还是挖的倾斜壕沟)。曾经有八路为了炸日本堡垒,挖2500米的壕沟用了整整一个月。李云龙所部想要迫近山崎大队阵地,至少得挖上二百多米壕沟吧,三五天是不够的。哪有这么几个小时就到脚下了。

历史上,李家坡的原型关家垴之战,八路军确实采用了挖掘地道,但不是投手榴弹,而是用地道逼近日军的窑洞后发起突袭。最终虽然歼灭了关家垴主阵地的日军,击毙岗崎,但因为日本援军逼近,时间紧张,来不及全歼敌人就匆匆撤退了。

总之,《亮剑》本身就是抗日神剧的始祖,李家坡之战这个情节完全是脱离实践的空想。


巴山夜雨涮锅


这场战斗在另一部抗日剧《太行山上》中有另一个版本,山崎大队误打误撞来到了陈赓打(386旅)的防区。彭德怀想吃掉他,命令陈赓打,陈赓几乎把两个团771,772都拼光了了,才把山崎大队耗死。

期间,陈赓不想打了,刘伯承(118师师长)也不想打了,因为打赢了战斗成本也是太高。彭德怀执意要打,因为他认为打胜仗意义更大,结果损失接近两个团。彭晚年回忆录里面对此事是十分后悔的。

我觉得当时彭是受了林彪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林彪去治伤了,他就是前方总指挥了,特想打个胜仗。尤其山崎大队还是孤军,可没想到山崎大队战斗力那么强!


1stc


根本就不现实。剧情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赘述,只谈谈个人认为不现实的几方面。

一:土工作业疑点重重。

用李云龙的话说:“只要掘进50米,剩下的30米,哪怕是个娘们,都可以把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去”!那么问题来了,完全靠人工在鬼子眼皮底下往前掘进50米能否办到?



《亮剑》作者都梁肯定不是农民或者农民工出身,想当然的自己认为挖土是非常简单的事,您知道掘进50米是多大的工程量么?假设沟宽一米,深度1.5米(太浅了指定不行,藏不住人),掘进50米最少是70多立方的工程量,由于横截工作面只有一米,只能由一个人挖掘,一个人要完成70多立方的土方挖掘,没三天时间,根本就办不到~这还是平时环境安全、土质疏松的条件下的工作效率~换到战场上,效率肯定没平时高。而人的体力肯定有消耗,长时间高强度劳动,换谁也受不了。就算是轮流干,时间上也提前不了多少。

二:挖掘方向?

八路军向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挖掘前进,是直线挖掘还是横向挖掘?如果是直线,那么就得多人同时施工。具体是这样的:先由很多人在50米外开出许多条壕沟的工作面,再往前直线掘进,等到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左右,再把直线壕沟横向贯通,形成战壕。

如果是直线掘进,参与挖掘的八路就暴露在日军的火力范围之内,这肯定是行不通。



那么,换做横向掘进是否可能呢?

横向掘进,您也只能够从两头往中间挖掘,最后贯通成一条战壕。由于工作面的问题,参与挖掘的八路军战士也不可能太多,而土方工作量将远远超过直线挖掘的工程量。所以,时间上也没法办到。

三: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距离扔手榴弹是否合理?

当独立团敢死队在距离山崎大队30米位置,从战壕扔出3600枚手榴弹,将山崎大队炸得人仰马翻之前,大家别忘了,双方距离30米,这个距离对双方而言,都是对等的,甚至在地形上,日军还占有一定优势,毕竟日军所处位置是居高临下。你能把手榴弹扔进我的环形工事,我也能把手榴弹扔进你的战壕!而且,主动权是掌握在日军手里的。在八路挖掘战壕的时候,日军随时都可以扔手榴弹~哪会等你从容不迫的把手榴弹扔过来?真是扯淡。


当代包不同


《亮剑》中这个战斗,其实就是百团大战当中的围攻日军冈崎大队的战斗。
首先冈崎大队所在的地方,位置非常险峻。关家垴地区,沟壑纵横。日军主阵地在一个山岗上,这个山岗的北面完全是2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而东面和西面,也都是坡度非常陡峭的坡。
只有南面有一条相对平缓的道路。而在山岗上有几百平米平地,在临近南面的位置,有一排窑洞。日军正是把这些窑洞变成了火力点。而且在关家垴附近的柳树垴山岗,也设立了火力点,形成了相互掩护的态势。
日军还在这2个山岗挖掘了战壕,并且在上面铺上木板,在各个窑洞设立机枪点,在后山设立掷弹筒和山炮阵地。在这种地形,李云龙还想把战壕挖到日军阵地以前30米?
首先在山西的沟壑当中,从山低向上挖战壕,就是一个大工程。其次是,日军居高临下,首先就能看到,我们在挖战壕,掷弹筒早就垂直打击了。但是就是因为有坡度,我们在下面却看不到上面日军的情况。
而且可以容纳3600个手榴弹一起投向日军的前进阵地。需要至少几百名投弹手,需要至少十几条大型战壕一起横向接近日军阵地。从地形上看,根本就做不到,关家垴南面的陡坡宽度非常窄,可以挖一条战壕接近就不错了。可是一条战壕才有有几个人?还是I字型阵地,头部对着日军。
从整个抗战都没有发生过李云龙这种战术歼灭日军来看,在实战当中,这个战术无法实现。否则抗战上千个团长,至少会有人这样尝试过。

烽火观察


我是叔承侃历史,我来回答。

很多人把亮剑当做经典抗战剧,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剑当作历史,但是无论如何亮剑永远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亮剑是由作家都梁写的一部小说改编的,所以亮剑当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题问到,亮剑当中有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在历史上是有可能吗?以本人之见,在现实当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按照当时的日军装备,整编的一个大队大概有8到12挺重机枪,轻机枪不少于20挺,虽然在李云龙攻击前程瞎子所在团已经向其猛烈进攻,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但此时仍有数百人在能够战斗。

我们不要忘了,李云龙所在的部队能将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围圈里,而山崎部队的士兵和军官难道就不可能扔到李云龙掘土部队的手里吗?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单向的问题。


因为不知道山崎大队所在的土地的土质是什么样,如果都是石山的话,那么我想基本上是李云龙的整个团将铁锹挖烂,也永远挖不到30米的距离,如果是土的话,李云龙的做法还是可以的。

所以从现实来看,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双方的手榴弹在互相扔,而李云龙的部队凭借人数优势和手榴弹数目的绝对优势,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否则的话,以日军当时装备的火力仅凭李云龙的一个团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电视剧李云龙的手榴弹全部扔进来,唯一一个解释就是此时日军的弹药基数比较少,因为我们这次是从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看到日军有效的依靠手雷进行还击,这不符合常理,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双方互相扔雷的战斗。


叔承侃历史


《亮剑》是最近二十年来,少有的以抗战为题材的经典电视剧。原著小说作者都梁扎实的文笔,加上李幼斌出色的演绎,让此片红遍全国。我也看了不下二十遍!


但是,此片在抗战片中只能排第二名。因为,在我心目中《亮剑》还是没有《我的团长我的团》严谨和真实!抛开被网友玩坏的“平安格勒战役”,就拿题主说的山崎大队被李云龙扔3600颗手榴弹一事来说,这段就是“神剧剧情”。

首先,剧中说的歼灭山崎大队一事,就是历史上的“关家垴战役”。

此战,彭老总率领3旅加2团,共计1万多人;围歼冈崎大队500多人。经过两个昼夜奋战,在伤亡2000人代价后,依然没有全歼冈崎大队。最终,迫于日军援军压力,我军撤退。


而剧中,山崎大队被李云龙全歼了。而且,李云龙这个不在国军编制“野鸡团”,竟然还嘲笑了一把我129师386旅的772团,772团可是在编制的主力团。建国后,团长起码是中将军衔!李云龙最后也就是少将!你李云龙拿来的勇气?这段也有点不和情理。

其次,“土攻作业”不可能实现!

关家垴战役也用了“土攻作业”。关家垴的土攻作业只是趁日军不注意,偷偷的向上挖暗道,而且,还是失败了。



剧中,李云龙当着鬼子的面挖壕沟,把鬼子当白痴了。很多人说,日军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被程瞎子的772 团耗完了。所以,日军不能用迫击炮和手雷攻击“土攻作业”的八路军。但是,剧中李云龙部队挖壕沟时,日军是放过迫击炮的。好,不抬杠,我也觉得导演完全可以不给日军发这些武器。

但是,首先,咱们看下土攻作业的工作量。日军士兵三百米内打中人形目标,属于日常训练要求。所以,李云龙至少要从300米以外开始S型/“之字型”掘进!壕沟深度要容纳一个人弯腰通过。宽度不会太宽,因此,每次只能一两个人在前面挖。我觉得,在没有日军骚扰的情况下,没有一两天时间是挖不到日军阵前30米距离的。



其次,抛开工作量,土攻作业要想成功,需要的前提条件还有很多。

第一,土质疏松,不能有石头。要是山地,彻底没戏。

第二,日军在高处,八路军的所有坑道都要是他们射击死角。坡度是个最要命的漏洞!此地名叫李家坡,肯定是有坡度。而且,李云龙在阻止骑兵连参加进攻时,也说是仰攻!


第三,手榴弹三十米的功绩距离,对日军能造成多大的伤亡,也是未知数。就算日军再傻,李云龙扔完第一波手榴弹,日军肯定后撤十米了。日军不可能待在手榴弹攻击距离内,等着挨炸!

唉,《亮剑》虽然经典。但是,也免不了有神剧桥段。

建议大家看下《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觉得该剧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应该排名第一!


勇战王聊历史


绝不可能!

手榴弹是很重的,一般的战士也就能扔30来米到40米,很少有人能扔到50米。我军训练的考核标准就是手榴弹扔30米远。

所以,像电视剧亮剑那样,用手榴弹打击敌人,就必须把战壕挖到距离敌人阵地仅仅30米的地方!



大家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不是我们的战士不勇敢,实在是这主意太扯淡!

为什么?因为日寇有迫击炮!


迫击炮可以曲射,专门用来打击堑壕里和掩体后的目标!迫击炮的射程比手榴弹远的多。

60毫米以下口径的轻型迫击炮,最大射程2600米。

中型迫击炮,最大射程6000多米;重型迫击炮射程甚至能达到10000米!

亮剑中李云龙围攻的山崎大队,相当于中国的一个营。肯定准备了迫击炮,还有很多射程稍近的掷弹桶。

如果李云龙真的命令战士挖掘战壕向前推进,在至少2600米的掘进过程中,会遭到日寇迫击炮的残酷轰炸,悲剧不可避免。

所以手榴弹大战迫击炮这样的场景,我们想想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当真。


上将嗳福斯


在影视片中,鬼子的一支精锐部队误打误撞到我根据地腹地。八路军指挥员十分震惊,调集部队誓要吃掉这支部队!


奈何山崎大队装备先进,人员战斗素质高,八路军进攻部队死伤惨重也没有吃掉他!最后调了李云龙部队上来,利用土工掘进,敢死队扔了3600颗手榴弹上去,解决战斗!


那么,
这场战役放到现实中可行吗?

历史爆料

山崎大队历史确有其事!不过叫冈崎大队!大约540人,当时彭老总带着3个旅1个团,20000多人想要围歼这个冈崎大队。血战两个日夜,伤亡2000多人也没有达到全歼的目的。最后日军援军来了,只能撤退了。所以这个战斗在现实中是没有胜利!

那么我们来分析下《亮剑》战役胜利的原因。

一.进攻的铺垫

在李云龙部进攻之前,八路军部队已经对山崎大队发动了多次冲锋!虽然八路军伤亡较大,但是在根据地有后勤保障,短时间内耗的过山崎大队。山崎大队虽说装备精良,但是孤立无援。弹药消耗,人员损伤都是无法得到补充的。被八路军进攻多次后,人员锐气也受到损伤,这一切都为李云龙部顺利进攻打下基础。

二.进攻的准备

李云龙调集部队土工作业,泥土被炸药炸个遍,土质松软,战士们又提着劲所以挖的很快。由于战壕是斜着前进的,所以日军炮弹难以杀伤八路军。而且山崎大队此时也不敢胡乱射击,浪费弹药。陈赓下令全旅炮弹全打上,掩护了李云龙部土工作业。

三.进攻的部队

李云龙部善打奇战,敢打恶战。担任敢死队队长的张大彪作战勇猛,善于突击。加上战士们心中都有一口气,这口气全都撒在了山崎大队头上。所以,短时间内3600颗手榴弹都扔上了日军阵地,敢死队再猛打猛冲,刺刀见红!解决掉山崎大队也不是不可能。



纵横沙场


先审题:现实当中有可能吗?(题主问的是,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区别)


《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军武次位面


在抗日战场上是有这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已经有这种战术了。

打山崎大队这一场,程瞎子先打了半场,消耗了部分日军,但没打下来,让后上级换上了李云龙的独立团。

李云龙先挖战壕,距离山崎大队够劲后,直接用手榴弹雨把山崎大队炸平了。

这一场仗,李云龙的独立团一共扔了3600多颗手榴弹,山崎大队若是标准满员部队的话就有1100人,平均三颗手榴弹消灭一个敌人。

抗战中的一个团能有这么多手榴弹吗?其实是可能有的,李云龙所在的晋察冀兵工厂月产手榴弹4万枚,巅峰时期月产20万枚,每次下发到各个团可能没多少,但你不要忘了李云龙是洗劫了兵工厂的,手里手榴弹绝对不会少。

这种隧道掘进,集中手榴弹消灭敌人的战术,八路军也是有的,而且真实历史上正是李云龙的旅长陈赓发明的。八路军武器装备差,不能对日军形成火力优势,但手榴弹相对于日军手雷能扔得更远,所以这种战术就出现了。

《亮剑》是艺术作品,在一些地方可能会有所夸大,但夸大的地方也都是有现实依据的,这就是《亮剑》和抗日神剧们的区别,也正是我们喜爱它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