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荆州政务正文 来源: 湖北日报 时间:2018-10-19 09:54 -纠错

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公安县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公安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1985年,公安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1985)1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993年2月,公安县在62个村进行土地流转试点,当年28296个农户流转土地19699亩。

1997年3月17日,公安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后又作出《关于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

1997年6月27日,湖北车桥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称之为“中国车桥第一股”。

2016年,公安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提出立足“五大定位”,推进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美丽新公安。

2017年3月,公安县尝试以村组为单位,创建“三个合作社”,即“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

2018年3月,根据刘德芬感人事迹编排的歌剧《有爱才有家》,参加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在京登上国家大舞台。

2018年7月,公安县被授予“江南葡萄第一县”称号。

公安,因“左将军刘备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她依长江,临洞庭,枕黄山而眠,倚百湖而生,如同一枚璀璨明珠,镶嵌在广袤的江汉平原。

千百年来,长江奔腾不息的豪迈,洞庭湖博大宽广的胸怀,赋予了这片饱经灾难且衍生坚强的土地以包容和自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三袁”文化,舍小家为大家的“九八抗洪”精神,滋养培育了公安儿女不屈不挠、乐善报恩、勇闯难关的天性。

上世纪末,两家本土企业主板上市演绎资本传奇,公安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江南葡萄第一县”奇迹,不是牛肉主产区却烹制出畅销全国的“公安牛肉”……改革开放以来,公安传承千年古县的优良传统,铸就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时代精神,“无中生有”开辟出广阔新天地。

中流击水,唯勇者进;闯关夺隘,唯智者强。进入新时代,公安县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秉承“两先”目标,立足“五大定位”,百尺竿头,拼搏赶超,争创全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公安县城区鸟瞰

从总产值0.75亿到385.63亿——

工业经济撑起发展一片天

40年改革开放,公安县工业经济画出了一条持续上扬的曲线。

1978年,公安全县工业总产值仅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75万元,财政收入0.14亿元。与之相对应,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05亿元。

到2017年,公安县工业总产值升至385.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5.54亿元,财政收入18.31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91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县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工业经济无疑是最强支撑。

近五年,公安县工业经济上扬的曲线更加亮眼。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2012年底的205.34亿元相比,增长了87.8%;2017年底实现增加值增速9.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这主要得益于全县工业战线在公安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首抓工业、重抓招商、做实园区、做强产业”理念,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2+X+1”主导产业体系。“2”指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X”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1”指现代物流产业。

在此基础上,公安县进一步细分形成生物医药、埠河农高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定制家具、食品加工、医疗器械、信息通讯、运动健身、钟表、机械装备、高档生活纸、防水建材等12个细分产业,聚焦产业园招商。围绕12个产业园区项目,深度编制细分产业报告,实行县领导包挂,致力通过3年至5年,引进关联企业,做成若干个百亿产业,打造千亿园区。

公安县还开展了清理闲置低效用地、招商引资项目投足达产、激活企业存量产能“工业三项行动”,全力盘活存量。行动开展以来,已对6宗闲置低效用地838亩以及9宗批而未供土地1144.62亩分门别类进行了处置,并已供出用地3宗;新增投足达产招商引资项目企业9家,激活企业存量产能5家。

公安县坚持“一企一策”,狠抓“龙头企业”,培育了凯乐科技、新生源、中粮集团、金安纺织等一批主业突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10亿元级企业。其中,凯乐科技2017年产值和销售均达到13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一批大项目不断推进,先后完成新生源投资6.8亿元整体搬迁、黄山头酒3亿元勾储基地、湖北车桥整体搬迁等重大项目建设。移栽灵、天乐新材、真诚造纸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投资120亿元的山鹰华中纸业220万吨高档包装纸循环产业园、投资28亿元的万华零甲醛智能家居产业园等项目全面开建,更加坚定了全县上下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信心和决心。

公安人有闯劲敢创新,民营经济活跃,上世纪末就诞生了2家上市公司。秉持重视资本市场的传统,公安县积极推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2014年,索瑞电气与光一科技重组上市,全县上市企业达到3家;截至2017年底,美灵宝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医药集团成功登陆新三板,全县共有70多家企业在区域股权托管中心挂牌。

截至2017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42家,相比2012年底的92家,5年内净增50家。全县产值过亿元企业总数达到90家,相比2011年的45家,足足翻了一番。工业企业税收过亿元企业达到3家。

首创“三个合作社”——

牵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40年前的冬天,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在安徽小岗村诞生,中国农民的命运就此发生改变。40年后,改革开放时移世变,在充分释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红利后,中国农村发展进入新的瓶颈期。面对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碎片化等棘手难题,一项直面人地关系的体制创新正在公安县铺展开来。

这就是公安县首创的“三个合作社”新模式。2016年底,公安县委、县政府设计创建了“三个合作社”新机制,通过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和资本合作社,集并土地、集合劳力、积聚资本,全面激活农业生产三大要素,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在该模式下,由本村村民参加的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村民以土地入股,按照每平方米0.8元至1元的土地流转费获得保底收益,年底还能获得由市场主体盈利带来的股权收益分红。此外,“三个合作社”将农村劳动力从固定的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务合作社的组建形成农村劳务用工库,以前无事可干的农户被集中起来在用工时期统一派工,实现了流转土地挣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参与劳务拿现金的“多金”模式。

公安县委书记刘润长认为,“三个合作社”抢抓了农村“三权分置”的战略机遇,重构了农业生产关系,理顺了土地、劳务和资本的联系,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吸引市场投资,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丰富和创新,通过复合式增收化解了土地流转后的“挤出效应”,拓宽了农民的致富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公安县已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23个、劳务合作社72个、资本合作社5个,推动全县土地流转率达到了68%。

在“三个合作社”助推下,通威稻渔共生、天露湖现代农业主题公园等项目落地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100余家。

在公安县,特色农业的崛起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江南葡萄第一县”葡萄园引人流连

公安葡萄,从上世纪80年代试种至今,历经30多年的探索发展,全县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农业转型发展之路。如今,公安葡萄遍布15个乡镇,面积达11万亩,占全省“半壁江山”,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葡萄产区。2018年,公安县被授予“江南葡萄第一县”称号。目前,公安正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葡萄专业园区,打造埠河葡萄特色小镇,力争“十三五”末葡萄产值达到24亿元,谱写公安葡萄产业新传奇。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稻虾产业托起致富梦

近年来,公安县推广生态稻虾连作35万亩,种植橘柚桃9万亩,公安葡萄、公安牛肉、闸口小龙虾、章田寺大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公安锅盔、公安鱼糕声名远扬,楚韵水乡莲藕产品销往美国。

公安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9个,贫困人口67352人。该县完善机制建设,突出产业扶贫“牛鼻子”地位,把各类涉农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近三年来投资1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7万亩,覆盖所有贫困村。投入2.2亿元,建设487个扶贫项目,为产业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全县1714名人大代表与3261户贫困户“结对子”,4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别安排1家企业帮扶,通过产品代销、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贫困村稳定增收脱贫。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荆江分洪工程北闸首次开闸分洪纪念

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

建设“生态水乡美家园”

公安县长江干线85.6公里,支流13条338公里,外江河流423.6公里,县域江河长度居全国县市之首。近年来,公安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湖北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方案》和荆州《实施方案》,在改革、创新、攻坚中,全力守护清清长江水,奋力建设生态水乡美家园。

公安县委书记刘润长说,守护好江河岸线,责任异常重大,我们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

2017年8月,公安县成立由县长杨运春任指挥长的专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长江干线砂石码头集中整治行动。随后,沿江干线22家砂石码头企业全部关停。

为推进沿江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公安县投入4500万元,完成了城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113户拆迁任务,整体推进2公里城区滨江岸线综合整治。

打击环境违法绝不手软!针对荆南河流非法采砂时有发生的现象,公安县对荆南河流22处非法开采点的上下坡道进行了全面封堵,对所有洲滩的临时构筑物全面清除。

去年以来,公安县环保局开展沿江重化工造纸企业环境整治,对欢喜化工、荆天地化工等沿江化工企业立案查处;对丽晶化工、齐氏水泥等企业实施关停,两家企业已启动园区征地、整体搬迁工作;查封小散乱污企业27家,涉刑犯罪移交公安机关2家。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公安水乡风景

公安县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在全县19条河流、52个湖泊、3座水库建立三级河湖库长制,树立河湖库长制公示牌138块,明确了各级河湖库长职责,各级河湖库长定期对责任段面开展巡查。

紧扣绿色主题,公安县确定三类长江大保护重点项目,一类是水生态保护项目,包括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保护项目,总投资11亿;二类是沿江森林体系建设项目,包括长江防护林、通道绿化、森林抚育和造林补贴项目,计划投资8.4亿;三类是绿色走廊项目,主要是森工产业园,计划投资10亿。

对绿色的追求,早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坚定意志。2017年以来,公安县以建设“生态水乡美家园”为目标,以“绿满公安”行动为抓手,强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厚植生态文明新优势。

文化建设大放异彩——

《有爱才有家》火遍大江南北

从两年前的寒冬,到眼下的金秋,一部发端于公安县的现代歌剧《有爱才有家》,走过了县城礼堂,走过了省城大剧院,走过了河南、江苏的艺术中心,直至在首都登上国家大舞台。100多场演出,讲述的是原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院长刘德芬的故事。

刘德芬是农村最底层的一位“活菩萨”,她是孤寡老人的好女儿,她是孤残孩子的好妈妈,她是福利院里的好家长,她23年如一日爱的坚守,如亲人般照顾100多位孤残老小,直到累倒在工作岗位。

《有爱才有家》火遍大江南北,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正是公安县委、县政府长久以来文化兴县的理念,才孕育出这部精品歌剧。

公安县有着重视文艺精品创作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公安县就涌现出了歌剧《心的光明》、汉剧《黑犬案》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有爱才有家》在创作初期,就得到了公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创作领导机构,及时为剧组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为此剧解决专项创作经费。

在此基础上,公安县委、县政府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起,公安县政府每年列支一定经费,用于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剧目创新、人员培训;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0余场,送戏下乡100余场,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3900多场次……

文明提升彰显城市灵魂。《有爱才有家》等精品剧目,宛如一粒粒火种,汇聚成公安璀璨的人文精神之光,释放出无穷活力。一个典型,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闪耀在三袁大地的“群星”,像一把把火炬,照耀并温暖着公安这个充满爱的家园。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公安县城关

坚持以人为本——

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追求

改革发展是为了什么?公安县委、县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必须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

以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公安县制定“7+X”系列扶贫政策,探索形成“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近三年来,统筹财政资金2.5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487个,已完成27个贫困村、46183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近5年来,公安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9389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7%,建成保障性住房9146套。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改革,相继完成公安一中、人民医院搬迁,启动县文体中心及县妇幼保健院搬迁项目建设。

城乡救助体系日趋完善。以城乡低保、特困救助、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为主体、其他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成。城乡低保实施群众评议、影像公示、阳光操作,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安模式”,受到省、市肯定。

切实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已建成农村幸福园12所、老人儿童快乐之家13所,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86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处。

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投资3.1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现已开工。投资4亿元构建“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成14座垃圾压缩中转站,村级垃圾屋1328个,修建增补垃圾池30800个,配置垃圾桶4730个。

实施“厕所革命”行动,完成城乡公厕建设规划选址布局,今年投资2000多万元,在县城城区新建公厕6座,在乡镇中心集镇新建公厕22座、改造提升公厕12座。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民生连着民心,一项项利民惠民的实事,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满的幸福感。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凯乐科技光缆生产线

典型企业

凯乐科技:转型升级带来爆发式增长

从2万元起家到上交所上市,到量子通信和专网通信龙头企业,凯乐科技走过了整整36个春秋。纵观凯乐的整个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转型升级的历史。

2013年以来,凯乐科技在转型升级上采取了“内涵式与外延式”并举的三大措施:一是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二是从普通产品向高尖端产品转型;三是从民用产品向军工产品转型。

根据转型升级的整体部署,凯乐加快合纵连横的步伐。2014年9月12日,凯乐收购上海凡卓通讯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不久,凯乐布局长沙,收购了从事智慧医疗的湖南长信畅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网络安全的湖南斯耐浦科技有限公司等。

2015年5月6日,凯乐成立武汉凯乐华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专注于数据链路通信、量子计算与通信、警用民用智能嵌入式终端等领域的软件、硬件和集成电路产品的研发与销售。随后,凯乐又收购了北京大地信合和吉林江机民科,为进入军工领域做好准备。

2016年5月3日,凯乐科技发布《关于签订量子技术数据链产业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合作协议公告》,从此,凯乐成功进入量子通信产业化领域。2016年6月,凯乐量子通信生产基地在荆州开发区破土动工。2017年9月,凯乐量子通信正式投入生产。在此基础上,扩建打造千亿级军民融合信息安全产业总部基地。

2018年7月18日,凯乐两款新产品发布,一是量子保密数据链通信终端,二是量子保密数据链存储终端。这两款量子通信新产品的量产,标志着凯乐在量子通信领域前沿技术上迈过十分关键的门槛,标志着凯乐在量子通讯应用技术的全新突破。

如今的凯乐,已发展成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龙头企业,MSCI明晟中国A股指数已将公司纳入其中,成为各类资本重点关注点。2017年,凯乐科技营业收入达151.4亿元,净利润7.4亿元。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0.62亿元,实现净利润6.15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数字却以它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凯乐转型升级的苦与乐!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新生源检测中心

典型企业

新生源:打造世界一流循环经济企业

成立于1996年的新生源公司,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生源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汇聚高科技人才,采用高新技术手段,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四高”发展之路。

以近两年研发经费为例:2016年,研发费用支出4442万元;2017年,研发费用支出5570万元。为了让科技创新型人才能安心、留得住,公司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成立了新生源·南京大学技术中心、新生源·意大利福拉马技术中心等,把工作单位建在他们家门口。

近年来,新生源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有5项国内外领先技术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有1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百项专有技术得到工业化应用。

新生源在水解提取氨基酸行业内起步较晚,但2003年之后,首度开发出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等系列产品,在和德国、法国、日本的一些老牌企业激烈竞争中,一直稳居国内外行业前列。

2013年,新生源成为欧盟REACH“牵头注册人”,也从被动应对REACH法规,变成了有效利用欧盟技术壁垒。2014年,以零缺陷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现场检查。2016年成为国内部分氨基酸标准的起草单位。新生源氨基酸系列产品90%出口,300多个客户遍布全世界。

今天的新生源,已由精细化工企业脱胎换骨、创新转型,成为医药、食品、饲料生产先进企业。未来,新生源将继续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衍生产品的开发,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荆州复兴的探索:公安“无中生有”开辟新天地

图为:乡村振兴正当时

基层党建

欣荣村:“党建+三个合作社”的神奇效应

欣荣村位于公安县章庄铺镇东南部,牛浪湖环村。作为省级贫困村,“找出路”是历届村“两委”班子最大的任务。

近年来,公安县大力推进“三个合作社”建设,基层党建“整镇推进、整村夯实”,欣荣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欣荣村通过党员能人带动、党员帮带、党员先行带动等方式,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在“三个合作社”建设中,该村坚持支部引领,村社合一,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引进市场主体鑫盛农贸超市,成立七彩阳光土地股份合作社,一次性流转土地8000余亩,并对土地进行高标准改造。

村庄西南绕湖一带为半丘岗地势,适宜种植水果、蔬菜、苗木。村里大力推动水产生态养殖、果蔬绿色种植,水果种植面积400余亩,水产养殖水面500余亩,蔬菜种植面积200余亩。

村集体组织带领群众挣“四金”,流转土地挣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参与劳务拿薪金,农闲时在外做点零工赚现金。村里入股社员中,有340余户已获得保底分红270万元。加上在村里劳务合作社的务工收入,村民年收入可达4至5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入股社员中,有32户贫困户,入股土地面积412亩,2017年保底分红22万元,户平达6700元,极大推动了全村的精准脱贫。

欣荣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绿色生态系统。在村庄沿湖一带,新修了环湖旅游道路,种植香樟、杨柳等绿化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村庄硬件建设不断升级,村道升级改造,安装路灯,光纤入户,配齐环卫设施及环保人员……欣荣村变得更加和谐、宜居。“以前我们总羡慕城里人住得干净,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村里人过得舒适。这两年逢年过节来我们村自驾游、体验农家乐的车队总是排得老长。”说起这两年的巨大改变,村里党员群众都是一脸自豪。

策划:公安县委宣传部

撰文:公安县委办公室

公安县委宣传部图片由公安县委宣传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