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仁宗朝三大敗之一,被將二代坑死的定川寨之戰

公元1042年九月,西夏皇帝李元昊再次集結10萬兵馬分兵兩路撲向大宋,一路負責誘敵出擊半路截殺,一路直撲鎮戎軍城,目標是打敗宋軍之後進攻長安。

長安城一旦被打破,便意味著陝西基本歸於西夏,也意味著大宋再也無險可守,從此再無寧日。

宋朝馬上做出應對,鑑於前次三川口和好水川大敗,此次特意派出涇原路經略招討使王沿和副使葛懷敏率軍數萬前往阻擊。

請注意,主導此次大戰的王沿是個標準的文官,而副使葛懷敏是個標準的將二代。葛懷敏一向在東京禁軍做官,而且為人機敏捷伶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因此很得大宋官場的喜歡,好多人都向朝廷推薦他。

如果沒有李元昊再次攻入大宋邊境,葛二代的官會越當越高,甚至當上大宋朝廷中最高的軍事長官樞密使也有可能。此時情況緊急,仁宗自然想起了人人誇讚的葛二代,立即下詔讓他率領禁軍去陝西迎擊李元昊。

一個廣闊的舞臺向葛二代展開,下面請大家壓抑憤怒地心情慢慢欣賞這個將二代無比拙劣的表演。

王沿是個文官,原先是治水的官員,後來因為有功被提拔到這個位置,可見只要是文人便是全才,無論哪個位置都能勝任。

除了韓琦等個別天生膽大的人之外文人大都天生膽小,王沿也不例外,當得知李元昊率領10萬人進攻時嚇得臉都白了,立即下令葛懷敏帶兵出擊,而且再三要求他小心小心再小心。

歷史記載葛二代在衝向前線時特意拐了個彎去拜訪當時西北軍中最有名望的范仲淹,兩人交談過一陣之後范仲淹馬上端茶送客,並對別人說葛懷敏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一定會把宋軍坑死。

宋朝仁宗朝三大敗之一,被將二代坑死的定川寨之戰

公元1042年九月初九,一個看上去無比吉利的日子,葛懷敏率兵衝至瓦亭寨,而且要求所有部隊向他集結,在這裡會同了瓦亭寨都監許思純、環慶都監劉賀兩部,兵力達到七萬,是大宋和西夏開戰以來集結人數最多的一次。

此時葛懷敏手下集結了曹英、趙珣、李良臣、孟淵、劉湛、向進、李知和等上百位將軍,加之兵力強盛,早把王沿的囑託拋在腦後,當即下令全軍出擊進屯五穀口準備與西夏軍展開決戰。

王沿得到休息後簡直要瘋了,再次派人告誡他一定要小心,絕不可貿然前進中了敵人的圈套。可惜葛二代仗恃自己手下軍兵眾多將領如雲,而且自己又是標準的將門之後,根本不把王沿放在眼裡,當即下令繼續前進,拉開了大宋在西北與李元昊作戰第三次戰敗的序幕。

宋朝仁宗朝三大敗之一,被將二代坑死的定川寨之戰

葛懷敏行事往往出人意料,行軍途中他感覺速度太慢,便私自率領一百多騎兵徑自衝向前方,一直跑了數十里之後才被手下一名小將攔下。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西夏在此埋有伏兵,估計兩軍還沒交戰已經有了結果。

還好宋軍後續部隊相繼趕到,前面不遠便是另一座軍砦養馬城,大軍在葛懷敏率領下浩浩蕩蕩進入城中,從此再沒了動靜,好像忘了他們來這裡的任務是什麼,在這裡嚴格遵守了主將王沿的囑託謹慎謹慎再謹慎,一句話概括就是按兵不動。

這一不動就是三天,七萬多宋軍在養馬城每天就是吃喝等待,葛二代彷彿把打仗的事忘了,每天在營中喝酒作樂,一直到手下將領們忍不住衝進帳中求戰才把葛二代拉回到現實中來。

宋朝仁宗朝三大敗之一,被將二代坑死的定川寨之戰

葛懷敏馬上召開軍事會議,要求手下兵分四路出擊西夏,自己親率中軍一路出定西堡向李元昊挑戰。

大將趙珣立即表示反對,指出李元昊好玩圍城打援中途埋伏的陰謀詭計,如果分兵便會中了西夏奸計。

可惜葛二代根本不聽,手下將領們也都認為此次宋軍兵力充足,一定能把戰鬥力不強的西夏李元昊一舉擊敗,因此都不把趙珣的意見放在眼裡。

葛懷敏見眾將意見一致,馬上下令攻擊。宋軍兵分四路衝出養馬城向西夏軍撲去,可惜四部軍馬連夜起兵追殺一夜都沒找到西夏李元昊的影子,西夏十萬人馬彷彿一夜之間蒸發,讓葛二代大呼奇怪。

到天色將明時突然有騎兵斥侯傳來消息,向西水口方向進攻的宋軍劉湛和向進部中了西夏軍埋伏,雙方接戰後宋軍潰敗,正向後面逃來。

葛懷敏大吃一驚,馬上率領中軍撲向劉湛所部,同時下令其餘兩支部隊迅速向他靠攏集結,準備一舉擊敗李元昊。

此時又一個消息傳來,李元昊的主力並不在劉湛部方向,而是全體集結在定川寨方向,正準備向宋軍撲來。

葛二代兩眼發亮,再次勒馬轉向撲向定川寨,七萬宋兵一路狂奔準備與西夏決戰。誰知路上根本沒有一個西夏兵,無比順暢地讓他們衝到了定川寨中。

還沒等葛二代坐下來想明白為什麼沒有看到西夏李元昊的軍馬,便看到四面八方湧出了無邊無沿的西夏軍馬,李元昊親自領兵把定川寨圍得鐵桶一般。

宋朝仁宗朝三大敗之一,被將二代坑死的定川寨之戰

而且為了一戰吃下七萬宋軍,李元昊派人在上游把流向定川寨的一條小河截斷,徹底斷了定川寨水源,從當天中午開始宋軍便斷了水,只能啃著乾糧度日。

此時葛二代並沒有感到害怕,因為他手裡不是七千人馬而是七萬,手下還有上百驍勇善戰的將軍,而對面李元昊也就只有區區十萬人馬,數量上自己並不佔劣勢。

葛懷敏立即派出五千最精銳的番軍出戰,同時自己親率中軍督戰。真不知道葛二代是怎麼想的,以五千對戰十萬,估計以為宋軍能以一當二十。

不出意料地宋軍戰敗,葛二代終於感覺有些不妙,立即派曹英分兵三萬衝向李元昊。李元昊立即分兵迎戰,同時下令西夏軍直衝葛二代中軍殺過去,竟然想著一戰把葛懷敏拿下。

李元昊一向依仗的便是鐵鷂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重甲騎兵,可惜的是宋軍有強弓硬弩,一番激戰之後西夏軍丟下數百條人命退了回去。

曹英所部已與西夏另一部軍馬激戰在一起,中國歷史上又一幕詭異的事情發生了。一陣狂風鋪天蓋地而來,瞬間便把宋軍卷在其中。

宋軍陣營立時崩潰,被西夏軍追著開始四散奔逃,無數潰兵轉身逃向定川寨,為了爭奪道路不惜刀槍相向,一時間亂成一團。

混亂之中西夏軍開始放箭,宋軍死傷無數,大將曹英被一箭射中面門,被親兵拼死救了回來。數萬大宋亂軍一路倒捲入軍陣之中,立時便衝散了葛二代的中軍大營。

混亂之中葛二代的英雄本色顯現了出來,無論身邊多少親兵和大將勸他後退都執意不動,誰知亂軍之中突然竄出數匹軍馬,當即便把葛二代撞了下來摔入溝裡,後面無數只腳從他身上踏過去,如果不是親兵們見機得快把他救起葛二代就提早光榮了。

眼見情勢危急,大將趙珣率數千刀斧手和敢死隊死死守住定川寨大門反撲西夏軍,在付出上千條人命的代價後才把西夏軍擊退。

當夜西夏十萬軍馬把定川寨再次圍得水洩不通,雙方在此展開了數次攻防之戰。此時最明智的行為便是集結兵力突圍,無奈葛懷敏執意認為自己第一戰失敗是準備不足,一定要在定川寨打敗李元昊。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宋夏雙方在定川寨展開了十天的攻防之戰,也成功把宋軍的戰力消耗個精光。不知道在水源被斷絕的情況下葛二代是怎麼率領將士們頂過來的。

十天之後葛二代終於頂不住了準備突圍,他的目標是後方的鎮戎城,大將趙珣再次表示反對,提出要繞道退守另一座軍鎮籠竿城,可惜他的建議再次被葛二代駁回,喪失了又一次逃生的機會。

葛懷敏接連戰敗之後心態崩盤,當天便決定天明時全軍突圍,下令之後想想感覺不對,如果全軍突圍一旦亂了陣營,影響到自己撤退怎麼辦。於是葛二代立即收回軍令改為全軍等他中軍發號令才能突圍。

誰知過了半夜葛二代想想還是不保險,便在早上五點多悄悄起床叫起自己本部人馬和手下數十名大將準備率先撤退,說白了就是他要把六萬多軍馬扔在定川寨獨自逃跑。

守夜的士兵立即發現不對,當即便有人衝上來攔截,葛懷敏的馬韁被宋兵死死拉住,無奈只得停下來向手下大將傳達軍令。

此時圍在他身邊的最少也有上千宋兵,葛二代當著他們的面對軍中參謀郭京和幾個大將同時下令,要他們馬上回去集結軍馬和所有給養準備突圍。

宋兵們很滿意他的表現,紛紛散去做準備。葛懷敏看到身邊再無人攔他,當即對自己嫡系部隊下令突圍。

誰知一位守營的小兵再次衝上來拉住他的馬,葛懷敏勃然大怒,揮刀便朝他砍了過去,趁著小兵躲避的時候打馬而出,身後中軍人馬跟著衝了出去。

葛懷敏第一時間衝出了定川寨大門,此時他的兵力是軍兵9400人,四百多匹戰馬,十三員統兵大將。

對此我們無話可說,外面李元昊集結了十萬人馬,而葛二代帶著不到萬人便想衝出包圍圈,想想都讓人替他的智商著急。

我們再從另一方面設想一下,葛二代不是傻瓜,要不然也不會在東京城中一路高升到現在的位置,更不會取得所有文官集團的信任率領禁軍前來。腹黑一點說他之所以敢如此做真正是卑鄙無恥到了極點。

葛二代把六萬多宋軍丟在定川寨中不帶出來,目的就是讓他們繼續吸引李元昊攻打,而自己率領嫡系部隊只要打出一個口子便能順利突圍,到時便能逃出生天,至於其餘六萬人死就死了,反正與他沒有什麼關係。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葛懷敏帶隊還沒衝出兩里路,便發現前方道路被挖斷根本過不去,而後面西夏軍居然趁機斷了他們的後路,前方同時也出現了攔路的西夏軍馬。

西夏軍隊再一次埋伏成功,把葛懷敏和數十名將軍還有近一萬兵馬包在了中央。這一戰再無懸念,雖然葛懷敏在最後時刻擊殺數名西夏兵仍被數杆長槍刺透身體落馬而死。隨他出城逃跑的大將曹英、李知和、趙珣、劉賀等十三位將領全部戰死。

宋朝仁宗朝三大敗之一,被將二代坑死的定川寨之戰

主將一死宋軍沒了主心骨,被西夏以優勢兵力四面夾擊,雖然剩餘宋兵各自為戰拼死抵抗,仍然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葛懷敏手下監軍太監王昭明和趙政僥倖逃脫性命,在大戰一起時便由數名親兵保護又得定川寨援兵幫忙狼狽逃回去,集結寨中六萬軍馬準備應戰。

可惜李元昊擊殺葛懷敏之後並未再全力攻擊定川寨,可以肯定地說李元昊也根本沒有把握打下定川寨。定川寨六萬守軍轉而在王昭明等人率領下順利突圍轉戰至籠竿城,三川寨之戰正式宣告結束。

大宋連經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敗,一戰不如一戰,西北局勢徹底惡化糜爛,大宋朝廷沒有從根本上去找原因,反而在懲處了相關人員之後接受文官集團的建議迅速派人與西夏李元昊接觸,正式拉開了和談的序幕。

公元1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北宋正式向西夏求和成功,西夏奪走的宋朝軍兵和人民全部不用歸還,另外北宋每年送與西夏7萬兩白銀,絹15萬匹、茶葉3萬斤,換來的唯一“勝利”是李元昊承認自己是“臣”宋朝是“君”,史稱“慶曆和議”。

對此我們真的無話可說,穿透歷史千年的煙幕,不知那些為國征戰長眠地下的將軍和士兵們在天有靈得知此等消息會作何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