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遇到自私自利的人

新來的朋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大家好,這裡是第一心理課堂,今天分享社交心理學。有一句俗語叫“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這句話告誡了我們,走上社會以後,不要過於善良。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老好人”受到欺負。比如,加班的任務、髒活累活總是丟給他們,甚至還有恬不知恥的人,不僅不心懷感激,反而還會惡語中傷這些“老好人”。

心理學家: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遇到自私自利的人

許多年輕人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心裡懷著熱忱之心,充滿了激情,內心也多柔軟,所以往往容易受到“欺負”。比如實習的時候,常常學不到本領,而只是學會了一手打雜的功夫。很多人不得不感慨:做一個好人就註定被欺負嗎?

沒有節制的善良

從社會學角度看,沒有節制的善良意味著罪惡。那麼,什麼叫沒有節制的善良呢?沒有清晰的責任界限,明明應該是其他人完成的事,你卻出於好心幫別人做了比如今天應該輪到小王加班,結果小王隨便編了個理由,加上誇張的語氣,你一心軟就幫他加班了,這就是“沒有節制的善良”。

心理學家: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遇到自私自利的人

而越是沒有節制的善良,往往越容易碰上自私自利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在既定的規則下是無法生存的,規則會逼迫他們改變,可一旦有個“老好人”出現,他們也就找到了可以壓榨、欺負的對象。

試想一下,原本你是需要加班的,而周圍同事沒有一個人願意幫你加班,那麼你還有可能找藉口逃脫嗎?假如你意外的得到了一位“老好人”的幫助,那麼你第二次遭遇這樣的情況,還會不會下意識地想到他呢?你周圍的同事都看在眼裡了,他們遇到相同的情況時,會不會也想到他呢?

心理學家: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遇到自私自利的人

模糊了善良的概念

這就是“沒有節制的善良”的可怕之處,它不僅會模糊了責任的邊界,還會模糊了善良的概念,進而誘導出一群自私自利的人。善良絕不意味著你可以幫助別人承擔他分內的事,善良是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只是幫助人。

社會核心價值觀鼓勵大家做一個善良的人,但不是鼓勵大家做一個“沒有節制的善良”的人。前者是幫助弱者,後者則是沒有篩選地幫助一切人。

心理學家: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遇到自私自利的人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善良還會成為一個人的性格弱點。一個執著於“好人形象”的人,往往意味著他的自尊感不強,沒有自信。

他會把“判定好人”的權利交給任何人,連那些自私自利之人也可以評判他是不是善良的。這種心理的本質是“自卑”,行為背後的動機不是為了尋求社會公平正義,而是為了“取悅他人”。

心理學家: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遇到自私自利的人

所以,不是這個社會不需要“善良”,而是社會不需要“無節制的善良”。真正的善良應該是幫助弱小、訴諸公平正義、追求人類的共同幸福。

如公交車上給弱勢群體讓座、為有違公平的事件發聲和奔走等。而那些幫助好吃懶做、自私自利之人的善良不是真正的善良,反而會縱容好逸惡勞、欺善怕惡等惡習的蔓延。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