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作為海寧人

你一定聽說過

“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故事

還有“乾隆的身世之謎”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資料圖

海寧陳家的那些傳奇故事

一直在海寧人口中流傳

金庸筆下《書劍恩仇錄》中,就有乾隆與陳家洛的對話“你海寧陳家世代簪纓,科名之盛,海內無比。三百年來,進士二百餘人,位居宰輔者三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異數。”

而如今閣老已去

安瀾園盛景不在

但留下的是

那塊御賜“躬勞著訓”九龍匾

陳閣老宅裡那600多年的羅漢松

仍守望著陳家

期盼著團圓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陳閣老宅(網絡圖)

9月12日上午

海寧市博物館

22位陳家後人在這裡大團圓!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報姐瞭解到,

如今的陳家後人在各地開枝散葉

他們來自天津、來自安徽、來自嘉興

甚至是從海外歸來,

平時見一面很不容易!

今天,

他們首次這麼多人大團圓!!

他們即便是初次見面

也能感受到血脈中

延續了百年的親情

現場,大家都非常激動

尋 根

“一門三閣老”,說的就是陳家三位閣老,陳之遴、陳元龍、陳世倌。

陳樺,陳世倌的第九世孫,生於天津,長於天津,可她卻有一顆江南尋根的心。正是她,5年前得知了天津鹽坨與海寧陳家的淵源,才拉開了這場尋根的大幕。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陳樺

據陳樺回憶,2014年的一天,她在天津聽天津市地方誌辦公室原主任、南開大學客座教授郭鳳岐先生講天津歷史,“第一講就從天津鹽坨地講起,郭教授專門講到了天津鹽坨地與海寧陳家的淵源。由於我之前就聽人說我的祖上出生在天津鹽坨地,而且和海寧有關,這一聽激動起來,我就想弄個明白。”

陳樺說,過去由於戰亂等原因,老人們為了孩子的安全,大多不願講家族往事,但她還是在對多位長輩的細緻走訪中,核實了他們確實是海寧陳氏後人,“由於和老家這邊中斷聯繫100年了,大家都有回老家祭祖的想法,特別是我父親這輩年事已高的老人。”

陳樺的父親,90歲的老人陳光輝是陳世倌的第八世孫,他還是天津一位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的特級教師。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陳光輝(前排左二)

為幫大家完成心願,2015年1月起,陳樺就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尋找他們的海寧祖先。“我先是聯繫了海寧市政府,又找了檔案局,接著聯繫上了鹽官景區,景區管委會的徐豪傑先生說鹽官的楊利斌老師正在尋找海寧陳氏後人。於是,我和楊老師取得了聯繫。”

“當時兩人打電話,就好像在對暗號。”陳樺告訴報姐,由於還沒有完全確認,雙方都是小心翼翼,陳樺講出了自己的爺爺是陳汝霖,太爺爺叫做陳寶善,這才算“接上了頭”。

陳樺清楚地記得,2015年大年初二,她就迫不及待地從天津乘高鐵南下,“一到海寧,楊老師就拿著從圖書館蒐集來的資料,告訴我他已在《海寧渤海陳氏宗譜》裡找到我爺爺陳汝霖的名字,由此可確定我就是他們正在找的海寧陳氏的一位後人!”

“當時,我參觀了陳閣老宅,瞭解了祖上的很多事情,回去後把這些告訴給家人,我87歲的老父親就坐不住了,說這也是他一直未了的一個心願,硬是坐著輪椅在這個清明來海寧祭祖,臨出發的前一天他還在打吊針呢。”陳樺說,這次回來,她終於在家譜裡找到了太爺爺的名字,又是一個新的收穫!

陳氏宗譜六世至十一世(部分)

(請將手機屏幕橫過來看噢▼)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團 聚

2015年清明

陳閣老宅裡來了一群特殊的人

夾雜著天南地北的口音

正是陳樺等海寧陳氏後人一行

他們聚首海寧共同祭拜先祖

找回遺失百年的親情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2015年清明,陳家人首次海寧團圓祭祖。

這是他們首次團聚

不少人還是首次見面

但經過介紹和交流後

他們已像是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一樣親

陳光輝說,受“孝敬父母、立身勤儉、善心永存”等良好家訓影響,天津一支的海寧陳氏後人也非常優秀,“特別是我爺爺陳寶善,古道熱腸,富有同情心,鹽坨祖產被八國聯軍侵佔後,家境不寬裕也要以牙祭之財賙濟左鄰右舍貧寒人家。每年臘八節都要在天津李公樓搭棚舍粥,救濟老鹽坨地的難民,眾人叫他‘陳善人’,地方官府也為此將當地的一個衚衕命名為‘寶善衚衕’,沿用至今!”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2015年清明,陳家人首次海寧團圓祭祖。

今天,海寧陳家後人選擇在海寧市博物館團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陳閣老陳元龍的第八世孫陳福正在這裡舉辦“妙藏毫釐——陳福微雕藝術展”。

陳樺告訴報姐,陳福是今年聯繫上的,他是海寧陳家的驕傲,也趁著這個機會陳家後人一起大團圓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陳福,澳大利亞籍華人,1939年出生於素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美譽的江南巨族——海寧陳家,是清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陳閣老)的第八世孫。祖父陳其壽曾任清蘇州知府,民國時期為上海租界會審公堂唯一的華人法官,父母皆是醫生。陳福自幼受家庭薰陶,喜愛書法、篆刻、國畫及收藏傳統文化藝術品。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於陳福而言,對家鄉的愛更是一種肯徹到骨子裡的深沉,也是融入他靈魂與血液的一種情懷。幾十年來,他一直將海寧掛念於心,“我想要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回饋給我的家鄉,我的首次個人藝術展肯定要辦在海寧。”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陳福四兄弟

幾釐米見方

卻刻滿了道德經

毫釐之間雕刻出新天地

這就是微雕的魅力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道德經

從事微型雕刻藝術幾十年,由平面微刻至立體微雕,由中國文字微刻至微雕刻國畫和油畫,陳福精雕作品數百件。其中3件作品分別被大世界基尼斯評為中國之最,2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1985年1月微雕刻成“最小的立體微雕佛像”——《彌勒佛》,2.68毫米*2.35毫米。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2012年3月刻成“漢字最多的象牙平面微刻作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25毫米*80毫米,共刻8604字。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2017年3月自創中國式微雕刻油畫《江山如此多嬌》,被評為“最小的風景油畫”,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4毫米*6.8毫米。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在當天的開幕儀式上,他不僅向市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捐贈了自己的微雕作品集,還將特意為家鄉而作的微雕作品“立體牙雕陳閣老宅圖” 捐贈給了市博物館。他說,這是常年在外的遊子對家鄉的一片心意。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帶著對家鄉的思念與熱愛,陳福將陳閣老宅故址的模樣細細雕刻在6.7毫米*10毫米的象牙上。陳福告訴記者,陳閣老宅是他出生的地方,於他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而這幅作品的雕刻,也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從構思到選材到創作,整整歷時兩個半月。“將這幅作品留在海寧,也算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願。”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以細微見長的微雕甚至要用顯微鏡查看。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再來欣賞一下陳福的微雕作品吧——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滿江紅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紅豆 相思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春夏秋冬

今年7月,海寧市博物館開辦“江南巨族——海寧陳氏的榮耀輝煌”特展,陳福和陳樺就已來參觀過。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兩位陳氏後人第一眼看到的這塊匾,是採用上等香樟木精心雕琢而成的。御匾中間是“躬勞著訓”四個大字,其下雕有九龍,昂首奮飛,漫舞奔騰於雲海之間,因此民間也稱這塊匾為九龍匾。該匾是雍正皇帝賜陳詵原配夫人查氏的,以表彰她撫育五個兒子,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的功勞。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九龍匾之前一直陳列在鹽官陳閣老宅,陳閣老宅的主人陳元龍是陳詵的堂弟。陳福先生說他小時候就在住的宅子裡看過這塊匾,如今再次看到感動不已。陳樺女士還就這塊匾和大家講了講乾隆身世之謎的故事,在她的研究中,“乾隆是海寧陳世倌的兒子”這一段流傳得沸沸揚揚的“公案”彷彿有了更多佐證。

歲月變遷

時間洗刷不掉的是

血濃於水的親情

一起來點個

今天 22位陳閣老後人首次海寧大團聚!揭開5年尋根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