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上過大學,卻自學成了一代國學宗師!

武俠界有一南一北兩大高手----南喬峰北慕容,而在我國學界也有一南一北兩大泰斗----南錢穆北胡適。兩位都是20世紀偉大傑出的學者,他們學術造詣頗深,真正是國之脊樑,推動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一代國學宗師錢穆的生平!

開智啟蒙,導航人生

1895年錢穆出生在無錫七房橋,彼時,錢氏家族家風嚴謹,秉承著“子孫雖愚,讀書須讀”的家訓,父親對他的學習格外上心、悉心教導。

聰明的錢穆正好也有天賦,7歲上學父親就發現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等到9歲時他已經對三國水滸等書籍裡許多章節倒背如流。

據錢穆回憶,有一次鄰居聽說這個9歲的小不點可以背誦三國演義,就讓他現場表演一段。錢穆大大方方的配上自己理解的動作演繹了裡面的一個橋段,鄰居大喜,之後不住的在錢穆父親面前誇獎他。錢穆聽到一片讚揚聲有點得意,而父親一言不發。


他,沒上過大學,卻自學成了一代國學宗師!


次日父親指著一座橋問他,那是什麼?錢穆答曰,橋。父親再問,把木字偏旁換做馬是什麼字?錢穆回答,驕。父親又問,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錢穆答曰,知道。父親彎下腰來溫和的問道,昨夜你是不是有點驕傲了?錢穆又羞愧又震驚。

父親的教育方式是不打不罵,循循善誘,點到即可。這樣的教育使得錢穆在學術上非常謙虛,為人上很懂分寸。

父親幫他啟蒙開智,後來的錢伯圭老師導航了他的人生。

錢伯圭聽說錢穆演繹三國的事蹟後教育他“這種書不要再讀,一開頭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亂,那是因為中國走錯了路。歐洲諸國合了就不分,要像他們學習。”

錢穆帶著這個巨大的好奇和疑惑開始了漫長的讀書生涯,這也促使他走上了國學及史學道理。

正如錢穆回憶所說“吾畢生之所學,實皆伯圭老師此一番話以啟之。”

自強不息,自學成才

錢穆一生留下了一千七百萬言的著作。有學者評價錢穆說“近人治中國通史者,首推錢賓四(錢穆)。”更有人說“錢先生的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並世無人能出其右。”

可見他的造詣之深學問之精,但其實錢穆最高的學歷是高中,而且還沒有拿到畢業證。究其原因是突然爆發的武昌起義,學校被迫停辦,17歲的他無奈輟學。


他,沒上過大學,卻自學成了一代國學宗師!


之後的時光因為家庭拮据他不得不在家埋頭自學,自學是真正考驗一個人自律和毅力的時候。18年的自學時光他沒有半分懈怠,源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痴迷,他大量閱讀,潛心鑽研。

在學習間隙,他在無錫,蘇州等地負責給孩子們上課。這是個正向循環的過程----自己學到的東西輸出給孩子們等於自己整理了一遍邏輯,而孩子們不斷的求知慾也促使他進一步精進自我。這讓他有了最深厚紮實的功底。

教書之餘又在刊物上發表了不少學術論著,比如《系年》《劉向、歆父子年譜》等。

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當看著錢穆那一長串著書書名時不禁想到,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然而偉大的人在時間的長河中開闢了一番大乾坤。

人生每一步路都不會白走!他成了唯一一位靠刻苦自學成才的學界巨擘。

厚積薄發,夢想成真

18年的蟄伏他終於等來了厚積薄發的時刻!當時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顧頡剛偶然間讀到了錢穆的《系年》這本書,並對此書讚口不絕。他沒有想到居然有一個默默無名的人有著如此深厚的史學功底,有這樣好的才華。他找到了錢穆並建議他不要在中學教書,理應去大學教歷史。

在顧頡剛的鼎力相薦下,錢穆離家北上。他要去的地方是一直盤桓心頭的夢想,也是他未及的遺憾---燕京大學。是的,他一直為自己沒有上大學而遺憾,燕京大學是他曾經的夢想,沒想到命運峰迴路轉,37歲的錢穆站在了燕京大學的講臺上,身份是國文系講師。

若是沒有父親的諄諄教誨,沒有老師的點撥導航,他走不上國學這條路。但如果沒有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努力,也絕不會此刻站在燕京大學的三尺講堂。

回首以往,來時路都是自己一步步留下的腳印。

錢穆非常珍惜在燕京的時光,無論是著作還是課程他都把枯燥的歷史拆解的生動活潑,簡單易懂,不學老學究那套:用詞佶屈聱牙,忽略可讀性只求博奧典雅,喜歡晦澀艱深的詞語。文化是用來普及的不是賣弄的!因此他的課深受學子們喜愛。


他,沒上過大學,卻自學成了一代國學宗師!


及至今天,我們去翻閱他的著作仍然會覺得平易近人,語言樸實易懂。然而,深厚的功底會令我們常讀常新。

當時胡適作為燕京大學校長,他的課也同樣受學生們歡迎。因此,南錢北胡的名號由北大學子們漸漸叫開來。

錢穆任教時,燕京大學的校務主要由監督司徒雷登主持。一天,司徒雷登設宴招待新來的教師,問大家到校印象。錢穆在會上直言不諱:燕京大學是中國頂級學府,也是最中國化的,但是教學樓為什麼以英文字母“M”“S”等命名?我們的中國文化體現在哪裡呢?

是的,對於一個研究國學及史學的學者來說,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校園是中國的,普及的文化是中國的,為什麼把文化搖籃以英文來命名?

這番言論引起了一眾支持者,為此,燕大特地召開了會議,最終採納了錢穆的建議,改“M”樓為“穆”樓,“S”樓為“適”樓,“貝公”樓為“辦公”樓,其他建築也一律賦以中國名稱。

這是中國教學樓命名史上的一次大變革,也是錢穆弘揚中國文化的真正開始。

之後是他學術生涯大放異彩的時候,《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歷史精神》、《國史新論》、《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等等著作陸續問世。在錢穆故居里有一面玻璃櫃,裡面滿滿陳列的都是他的著作。

其中有很多作品完稿於他的暮年時光,這位偉大的老人畢生都走在研究國學普及知識的路上。人生的最後時光他幾乎視力全無,卻仍然以口述的方式來記錄畢生所學,夫人在一旁執筆記錄。


他,沒上過大學,卻自學成了一代國學宗師!


92歲高齡時,錢穆留下了最後的學術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之後溘然長逝。

他用畢生寫就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他也用畢生精力推動了中國歷史文化前進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