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課堂 ‖ 楊強:寫詩用典的兩不原則

詩詞課堂 ‖ 楊強:寫詩用典的兩不原則

我們講寫詩要典雅。典雅是指文章、言辭有典據,高雅而不淺俗。可見,寫詩措辭有典據,講究用典,是很重要的。

所謂“典”,分為兩種:語典和事典。

一般讀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典上,卻可能並不知道語典實際上比事典更為重要。寫詩詞可以不用事典,但不可不用語典。

先說事典。事典是詩文裡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我們平常所說的典故,大多是指事典,因為這些典故都是有故事的。

比如“馮諼彈鋏”、“愚公移山”、“千金市骨”、“九方皋相馬”等等,這些典故都有具體的故事。我們問一個人:你知道“九方皋相馬”的典故嗎?其實,就是在問他知不知道這個故事。我們常說的詩詞用典,往往就是指運用“事典”。——這是明處的用典。

詩詞課堂 ‖ 楊強:寫詩用典的兩不原則

再說語典。語典就是詩文中引用的有出處的語詞。這一點,其實我在講課時,也反覆強調過,所用的語言要有依據,要有出處,不可自己想當然生造詞語。

古人寫詩,十分注重所用詞語的出處,幾乎是“無一字無來歷”的。無論李杜韓蘇等大家,皆是如此。至於“江西詩派”如黃山谷、陳後山等人,就更強調這一點了。——這是暗處的用典。

但是現代人在用典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在這裡,我想先指出一些用典中的常見問題,希望大家在往後用典時,要避免這些問題。

第一,不要機械地使用典故。所有事典及語典(包括一些替代詞)的使用,都是有嚴格的條件的。其中有三點至為重要:一是必須考慮語境;二是必須處理好前後之間的關係;三是表達的方式一定要妥當。

先說機械使用語典及替代詞的情況。比如上一講提到“莊周夢蝶”的典故,那麼古人的活用,有以“蝶夢”、“莊生夢”代指夢境的,以“莊蝶”、“夢蝶”代指蝴蝶的情況。這種替代用好了,可以使詩句很有味道。

但問題出來了,有的人寫詩,只要提到夢,就用“莊夢”或“胡蝶夢”替代,只要提到蝴蝶,就用“莊蝶”、“夢蝶”替代,既不考慮語境,也不顧及前後意象之間的關係,表達也不到位,最後寫出來的句子讓人覺得很尷尬。這是一種機械地照搬。我這裡打個比方。比如有人寫自己做夢來到了月宮中,用“莊夢”一詞代指夢,就寫成“莊夢月宮遊”。

說實話,這是不通之句。你要注意前後意象之間的關係,“莊夢”與“月宮”是無法產生聯繫的,強行寫到一起,只會不協調,從而導致不通。

我們寫詩,一定要培養敏銳的感受力,而不僅僅是理性的分析能力。“莊夢月宮遊”,這一句為什麼不通?有的人,需要別人解釋給他聽,才知道為什麼不通。但我不希望,等到我解釋之後,大家才明白為什麼不通。我希望大家有敏銳的感受力,因為“莊夢月宮遊”是不通之句,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掃一眼,就能感受出不通。——我希望大家能有這種感受力。有人寫詩說自己做夢來到月宮,遇到嫦娥,會寫成“莊夢遇嫦娥”。這一句豈止不通,真要寫出來,便是鬧笑話了。

莊周夢蝶,能跟嫦娥產生關係嗎?前後如此不協調,一眼就能看出不通。上面只是我虛擬的例子,但學員中確有類似不妥的。還有以“莊蝶”代指蝴蝶,說田野裡有很多蝴蝶,會寫成“田野多莊蝶”。這也是不通之句,至於為何不通,大家可以自己多想想,多感受。

詩詞課堂 ‖ 楊強:寫詩用典的兩不原則

再比如自己家門外有幾棵柳樹,就寫成“門外蘇公柳”,這倒不是不通,而是不妥。西湖蘇堤之柳,可以稱為“蘇公柳”,其他地方的柳樹,不宜隨便亂稱“蘇公柳”,這是有條件限制的。不是隨便吃一次鱸魚,便可稱為“張翰鱸”;不是隨便坐一次船,便可稱為“范蠡船”,要注意情境。

張翰是什麼情況下想起鱸魚,這個意象即便延伸,也要適可而止;范蠡在什麼情況下泛舟五湖。我在東湖隨便坐一次船,能自比范蠡功成退隱,泛舟五湖嗎?這是不合適的。

語典的使用,要巧妙自然。比如黃庭堅的“青州從事難再得”,“青州從事”代指好酒。因為好酒喝完了,難以再得到,所以說“難再得”。可是這個“難再得”,就是巧妙的語典使用,出自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最後兩句:“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李延年這首詩,大家都聽過。但黃庭堅的句子“青州從事難再得”,倘若我不說,恐怕大家想不到“難再得”三字是用李延年的語典。

說明他用得不著痕跡呀,而且這用得多妥當。怎麼品讀,怎麼分析,都不會覺得這個語典,有何不妥之處。

寫詩用典,是為了使詩歌生色;倘若不能生色,要果斷棄掉這個典故;倘若會破壞整首詩,更要堅決不用。不能為了用典而寫詩,或者為了用典而用典,這是主次顛倒了。這樣用典,會非常非常生硬。

詩詞課堂 ‖ 楊強:寫詩用典的兩不原則

第二,不要強行使用典故。這種用典,我覺得不叫用典,叫“塞典故”。不適合用典,或者不足以駕馭典故,而硬把典故塞進詩裡,這樣會把詩破壞得很嚴重。七絕以靈動見長,用典宜少。以不用典而流動自如最好,偶爾用一個典故能使之生色也不錯,個別情況下用兩個典,也無妨。我看有的人,七絕能用三四個典故,這樣“塞典故”,整首詩感覺會是七拼八湊的。七絕用典多的一例,李白的《秋下荊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用《晉書》中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裡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表示旅途平安。

如果我們出遊,旅途平安,是否可以用“布帆無恙”來表示呢?當然不可以。李白從荊門乘船東下,用的是帆船,可以這麼形容。你坐的是遊輪、火車,怎麼能用“布帆無恙”呢?因此,用典不能機械。

第三句“此行不為鱸魚鱠”是反用張翰“鱸魚膾”的典故;第四句是用語典,出自《廣博物志》:“剡中多名山。”也讓人想到王子猷雪夜訪戴,乘興至剡溪的故事。因為李白是頂尖的高手,故而能遊刃有餘地駕馭這些典故。何況,在李白所有的七絕中,像這種密集用典的例子,是非常非常少的。絕大多數是這樣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典故,本質上是一種點綴,使詩篇增色甚至昇華的點綴。但有的人寫詩的目的,就在於用典,似乎是為了用典才寫詩,這樣就寫壞了。剛開始用典,儘量少而精悍,不要大量“塞典故”,這是壞毛病。因為用典要反覆考量、打磨,思索自己要表達的內容與典故本身的契合度,以及前後句之間的關係處理等等。

以上內容選自詩享課堂楊強老師的詩詞課程《典故班寫作課程》。

他是誰?

詩詞課堂 ‖ 楊強:寫詩用典的兩不原則

楊強

號雪窗,網名帝鄉子,詩詞世界副主編。浙江衛視首屆《向上吧,詩詞》決賽總冠軍。曾獲第二屆“譚克平杯”青年詩詞創作獎,第三屆“國詩大賽”詩部榜眼,首屆“海嶽杯”詩詞大賽詩部行卷第一,詞部決賽第三。擔任“蘭鄉情”詩詞大賽詞部評委,第二屆“湘天華杯”詩詞大賽詩部評委。詩詞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詩刊》《國詩》《詩潮》等刊物,著有《雪窗先生詩詞稿》。

如果有願意學習詩詞用典的朋友,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

詩詞課堂 ‖ 楊強:寫詩用典的兩不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