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字词+课文详解+名著导读,值得收藏打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字词

系jì 窜cuàn 觅mì 跪guì 拗ǎo 攒cuán

确凿záo 轻捷jié 云霄xiāo 倘tǎng若 鉴jiàn赏

啄zhuó食 和蔼ǎi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yuān博 倜tì傥tǎng 淋lín漓lí 盔kuī甲

绅shēn士 机关 无从 宿儒rú 同窗

人迹jì罕hǎn至 人声鼎dǐng沸fèi

二、课文整理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重点了解《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等。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诗歌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2.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

空间顺序。

课文第1—8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

第10—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3.文章第九段有什么作用?并揣摩三个“也许”表达的情感。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个“也许”,反复揣测,是“我”对家人将“我”送到私塾去的原因的猜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其中又隐含着“我”不愿离开的无奈。

4.读第1段。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5.文章2-8段,作者写了哪三个难以忘怀的内容?

百草园的美景(乐见 美好)、美女蛇的故事(乐闻 神奇)、雪地捕鸟(乐事 有趣)

6.“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强调的重点是什么,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作用?

重点是“单是”后面的内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突出了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7.文章第2段以什么顺序描写园中景物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本段用了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方法,从形、声、色、味(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角度具体地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具体的赏析略)

8.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9.阅读7-8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句话总起全段,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用无味的冬天的百草图衬托下雪后捕鸟有趣的百草图。

②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动词略,作用: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10.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入学拜师、询问“怪哉”、习字对课、后院寻趣、师生读书、做戏画画

11.三味书屋的生活真的枯燥无味吗?又有哪些趣事呢?

不,①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② 折腊梅花;③ 寻蝉蜕;④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12.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13.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14.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15.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 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16.“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 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

17.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

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

18.文章的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中有关先生的描写进行评价分析。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三是开明、不太束缚学生。分析略)

作者对他是恭敬、不满(分析略)

19.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再塑生命的人》

一、字词

捡jiǎn 感慨kǎi 搓cuō捻niǎn 绽zhàn开

争执zhí 惭cán愧kuì 悔huǐ恨 激荡

奥秘mì 拼pìn凑còu 企qǐ盼 截jié然不同

疲倦不堪kān 小心翼yì翼 不求甚shèn解

混hùn为一谈 恍huǎng然大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cù 美不胜shèng收

二、课文整理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和作品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19个月就因病致哑,失聪失明。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十四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

2.划出提示层次划分的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并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三件事情 第一(1—5):“我”与莎莉文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第二(6—8):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单词。

第三(9—13):写莎莉文老师向“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有了求知的欲望。

全文概括: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活经历(略);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4.赏析文章第4段,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围绕“好奇、迷茫、脆弱“来回答

5.第5段最后一句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6.如何理解第11段的含义?

本句话点明中心,照应题目,表面上是水让海伦获得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其实是莎莉文老师的爱心、耐心和慧心给我带来和光明和温暖。

7.如何理解文题“再塑生命”?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论语》十二章

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时:按时。习:复习。亦:也。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 )

3.人不而不(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吾身:自我检查。谋:谋划。忠:尽力)

6.与朋友交而不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迷惑,疑惑)

10.不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其忧(忍受)

16.不如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之者不如之者(以……为乐趣)

18.(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我如浮云(对于)

22.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

23.择其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上曰(河流上,河边)

25.者如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

二、课文整理

1.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找出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句子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3.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内容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故事梗概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叙述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先生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五、重要内容

①《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主要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三件事。

②《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③《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六、轻松闯关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7年所作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其中,《 》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 》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2)《朝花夕拾》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记录,而且通过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态心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请举例说明。

如《 》中写 (人名)

相关情节概述:

(3)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后 ,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现在藐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4)作者回忆少年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股市”如“子路负米” 、____ 、____之类;,而____ 、____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____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

(5)《朝花夕拾中刻画的身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____、____

(6)《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指的是 ____

(7)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后来呢?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参考答案:

(1)《阿长与》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2)例如:①《阿长与》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3)范爱农

(4)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 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

(5)阿长(长妈妈) 衍太太

(6)绍兴城

(7)是个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的人;爱憎分明,为人正直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际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字词

系jì 窜cuàn 觅mì 跪guì 拗ǎo 攒cuán

确凿záo 轻捷jié 云霄xiāo 倘tǎng若 鉴jiàn赏

啄zhuó食 和蔼ǎi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yuān博 倜tì傥tǎng 淋lín漓lí 盔kuī甲

绅shēn士 机关 无从 宿儒rú 同窗

人迹jì罕hǎn至 人声鼎dǐng沸fèi

二、课文整理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重点了解《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等。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诗歌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2.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

空间顺序。

课文第1—8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

第10—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3.文章第九段有什么作用?并揣摩三个“也许”表达的情感。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个“也许”,反复揣测,是“我”对家人将“我”送到私塾去的原因的猜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其中又隐含着“我”不愿离开的无奈。

4.读第1段。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5.文章2-8段,作者写了哪三个难以忘怀的内容?

百草园的美景(乐见 美好)、美女蛇的故事(乐闻 神奇)、雪地捕鸟(乐事 有趣)

6.“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强调的重点是什么,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作用?

重点是“单是”后面的内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突出了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7.文章第2段以什么顺序描写园中景物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本段用了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方法,从形、声、色、味(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角度具体地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具体的赏析略)

8.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9.阅读7-8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句话总起全段,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用无味的冬天的百草图衬托下雪后捕鸟有趣的百草图。

②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动词略,作用: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10.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入学拜师、询问“怪哉”、习字对课、后院寻趣、师生读书、做戏画画

11.三味书屋的生活真的枯燥无味吗?又有哪些趣事呢?

不,①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② 折腊梅花;③ 寻蝉蜕;④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12.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13.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14.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15.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 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16.“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 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

17.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

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

18.文章的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中有关先生的描写进行评价分析。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三是开明、不太束缚学生。分析略)

作者对他是恭敬、不满(分析略)

19.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再塑生命的人》

一、字词

捡jiǎn 感慨kǎi 搓cuō捻niǎn 绽zhàn开

争执zhí 惭cán愧kuì 悔huǐ恨 激荡

奥秘mì 拼pìn凑còu 企qǐ盼 截jié然不同

疲倦不堪kān 小心翼yì翼 不求甚shèn解

混hùn为一谈 恍huǎng然大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cù 美不胜shèng收

二、课文整理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和作品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19个月就因病致哑,失聪失明。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十四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

2.划出提示层次划分的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并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三件事情 第一(1—5):“我”与莎莉文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第二(6—8):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单词。

第三(9—13):写莎莉文老师向“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有了求知的欲望。

全文概括: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活经历(略);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4.赏析文章第4段,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围绕“好奇、迷茫、脆弱“来回答

5.第5段最后一句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6.如何理解第11段的含义?

本句话点明中心,照应题目,表面上是水让海伦获得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其实是莎莉文老师的爱心、耐心和慧心给我带来和光明和温暖。

7.如何理解文题“再塑生命”?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论语》十二章

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时:按时。习:复习。亦:也。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 )

3.人不而不(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吾身:自我检查。谋:谋划。忠:尽力)

6.与朋友交而不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迷惑,疑惑)

10.不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其忧(忍受)

16.不如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之者不如之者(以……为乐趣)

18.(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我如浮云(对于)

22.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

23.择其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上曰(河流上,河边)

25.者如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

二、课文整理

1.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找出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句子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谈品德修养的: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3.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内容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故事梗概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叙述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先生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五、重要内容

①《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主要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三件事。

②《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③《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六、轻松闯关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7年所作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其中,《 》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 》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2)《朝花夕拾》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记录,而且通过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态心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请举例说明。

如《 》中写 (人名)

相关情节概述:

(3)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后 ,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现在藐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4)作者回忆少年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股市”如“子路负米” 、____ 、____之类;,而____ 、____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____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

(5)《朝花夕拾中刻画的身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____、____

(6)《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指的是 ____

(7)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后来呢?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参考答案:

(1)《阿长与》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2)例如:①《阿长与》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3)范爱农

(4)黄香扇枕 陆绩怀橘 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

(5)阿长(长妈妈) 衍太太

(6)绍兴城

(7)是个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的人;爱憎分明,为人正直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际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