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前用来吃饭的本领,现在只能算作一种兴趣

古人以前用来吃饭的本领,现在只能算作一种兴趣

琴棋书画

古时懂琴棋书画的人很多,而如今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古时的人主要凭这些来衡量一个人的才气,如今的时代也不再需要这些了,只是作为个人的一种修养,学习学习倒是很受用。我从小没有这个爱好,也觉得学习这个纯粹是浪费时间,没想到后来觉得学习琴棋书画的用处之大时,已经很晚了。学习它的最明显的好处是能锻炼人的耐性,还有悟性,促进智力发育,同时也可陶冶情操,让人的神情舒缓,身心放松。

为何从中华文化诸多技艺中,偏偏对这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呢?“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悟得其妙,原来琴棋书画对人的整体素质,有着全面培养的重要作用。

古人以前用来吃饭的本领,现在只能算作一种兴趣

(一)琴

琴,泛指懂音律,是指由听觉器官感知事物的能力。中国古代推崇正音雅乐,以“清幽平淡”为上,不以繁声热闹为趣。琴瑟、箫笛、胡琴,都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韵绵长,如此幽婉清雅的音乐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底蕴。儒家注重社会伦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稳节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闹的溺音淫乐。道家倡导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和谐。老子说:“大音希声”,正声应“简静”,静才会有空灵渺远的空间感,与万物合一的心灵体验。庄子提出“平易恬淡”为人生理想。“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文人逸士,以琴会友,觅知音,不竞不求,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对琴艺的体悟之深,要求之高,令人叹服。“身手皆静方能与妙道相融,与神灵相通。”,“故清者,大雅之原本……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必以贞静宏远为度……从容婉转”。“神闲气静,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心骨俱冷,体气欲仙。”“专精注神,感动鬼神。”这简直是修炼的境界。琴就是把外界的存在与人的内在感知联系在一起的有效方式,着重培养人的抽象的、潜意识的思维能力。

古人以前用来吃饭的本领,现在只能算作一种兴趣

(二)棋

棋,举子布局,审时度势,意图深藏,步骤严谨,则是高度凝练的逻辑思维修养。“古松流水间,唯闻棋声”,“闲敲棋子落灯花”,“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古人弈棋的乐趣可见一斑。闲暇时,下棋交友,益智增慧。下棋讲究棋品。弈棋情状种种,往往表现出棋手的性格修养。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围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

棋,宏观到宇宙势态的认知,微小到一粒粒黑白棋子的着落。如:天地阴阳,王政、兵法韬略等等。棋局如战场,黑白双方运兵布阵,攻占御守,斗智比勇。东汉文士应玚说:“博弈之道,贵乎严谨。”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细谋。历史上,儒释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等,都对围棋颂扬备至,认为从中收益匪浅。

古人以前用来吃饭的本领,现在只能算作一种兴趣

(三)书

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唐太宗在《论笔诀》中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欧阳询也讲练书法时要“澄神定虑,端己正容。”必须排除杂念、荣辱皆忘、全神贯注,达到入静专一的状态。然后,意在笔先,灵活自如地运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的布局之中,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力充沛,这又与气功不谋而合。

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故“正书居静以治动”,说明练楷书能养气安神,消除烦躁。而隶书因其书法沉稳秀拔,如林泉般清幽爽神,使头痛、失眠的人气血平和,情志自调。书法家长寿的原因就在此中吧。虽然字的造形是在纸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却在纸墨之外,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自有相契合之处。诚如老子的“道法自然”。释家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书法家悬腕运笔,掌虚指实,快而不急,慢而不滞。捕捉到“鸾舞”之姿,“龙腾”之态,可达浑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状态。

古人以前用来吃饭的本领,现在只能算作一种兴趣

(四)画

画,则是培养对事物精确的观察能力,提炼升华后的艺术再表现,练就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古代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文人画注重气韵和笔情墨趣,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画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以逸品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艺术水准,进入更高的审美创造天地,飘逸出尘。看似平淡天真,却格高无与伦比。简洁生动,得之自然,无可仿效。

唐代大诗人王维被尊为山水画之祖。他长于写景画景,展示清新明朗、淡雅脱俗的静中之美,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审美愉悦。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据《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宋代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屡治不愈。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维画的《辋川图》,每当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画卷时,就仿佛进入了那迷人的画境,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肠胃不适的症状一扫而光。经过几日的“画中游”,秦观的病竟逐渐好起来了。

一幅好画,能让人杂念顿消,洗尘净心,渐入佳境。可见书画家的人品、才艺、修炼的功力非同寻常,古代书画专著所讲的“定神”、“通神”、“神品”、“逸品”就是这个道理。

马云曾经就说过:“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学会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文化基本是玩出来的,死读书是可怕的学习!增加对生命感的体验,没有人可以阻碍艺术,

学习艺术不能当饭吃,但却是阳光空气和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