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國慶假期有閒,讀了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之所以選擇這本書,由頭有三個:

一是曾經在西西弗書店看到了定製版的《月亮和六便士》;

二是吳伯凡稱其為“被談論得最多、被閱讀得最少”的一部小說;

三是陳先發在復旦大學2018新生開學典禮的演講中使用了其中的兩句話。

這兩句話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

陳先發講,前一句話告訴我們,人要剋制對唾手可得的實際利益的誘惑,要有一種超越性的、更寬闊的眼界。

後一句教會我們,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從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

吳伯凡說,用“月亮和六便士”分別代表了兩個維度:平面的和向上的,這也是毛姆的一種世界觀。

闡發開來,既要跳出“舒適區”,在現有的生活之上設立一個新的維度,又要把“月亮和六便士”合起來,過一種矩陣的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西西弗書店將《月亮和六便士》作為第一本定製書,向讀者推薦,源自小說涉及的一個百年議題:“理想與現實”,值得探討和反思。

譯者傅惟慈在1994年寫的《譯本序》結尾處,呼籲讀者去追求崇高的理想,而鄙棄六便士銀幣。

完成這本書的第一遍閱讀,耗時不算太長。因為故事吸引人,翻譯得比較流暢,被情節牽引,遂認真讀下去。

每一章節的篇幅都不長,書尾兩張泛黃的空白紙張,恰好可以把閱讀中的遇到的關鍵語句、生髮的些許感悟記下來。

讀完,對於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不得不致以敬意。

正像文中所述那樣,他的偉大是真正的偉大,既有作品的不朽,也有個人的偉大。

生活中離奇可怕的行徑,性格里荒謬絕倫的怪癖,命運中悲壯悽愴的遭遇,吸引人,一個飽滿立體的藝術家,躍然紙上。

很難想象,一個人40歲了,為了要當畫家而丟棄工作,扔掉妻子兒女,不關心世界上的事,不在乎生活環境、生活條件,對名和利亦無動於衷,從來沒有想到做任何妥協和讓步,就是畫畫兒,畫一些自以為是莫名其妙的畫。

《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年輕時候的“我”以為這是“魔鬼附體”,到後來被他的精神生活所感動,直到尋訪塔希提島,方領悟到是對美的渴求,激勵著他東奔西走,終生跋涉。

思特里克蘭德對自己的命運從來也沒有抱怨過,從來也不沮喪。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詳、恬靜的。

因為他恰得其所,終於把他的內心世界完全表現出來。生而無名,死亦無聲。

對特立獨行者、對為某種使命而奮鬥的孤獨者,社會應該報以一份溫情和敬意。

不禁想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那句歌詞,還有“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句臺詞。

《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現在的人都很忙碌,不乏疲於奔命、疲於應付、疲於周旋者,空談理想者有之,寄託理想者大有人在,避談理想者也不在少數。

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些年少輕狂、意氣風發,孩提時代的稚語,求學生涯的憧憬,工作之初的誓言,是不是漸行漸遠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