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月亮與六便士》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有人說,這是一個渣男不負責任、拋妻棄子的故事,看了開頭就氣得渾身發抖,根本看不進去。

試想一下,你跟自己的老公恩恩愛愛幾十年,享受著孩子繞膝,家人團聚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你的老公出走了,要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連原因也懶得解釋。你絕不絕望?鬱不鬱悶?

如果《月亮與六便士》帶給你的感覺只是男主的渣的話,可能你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問題了。為什麼故事背後更大的意義你看不到?偏偏只關注到了男主的渣?

《月亮與六便士》刻畫的男主人公斯特里克蘭本來就是人間的另類存在,一個人能夠在有生之年鼓起勇氣,拋棄自己半生安逸,為了心中那點瘋狂的理想不顧一切,這一點本身就值得人尊敬。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看待某件事情的角度,往往代表現在所關注的點。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體驗。甚至在不同的時期,同一個人也能讀出不同的感覺來。

這也是為什麼張愛玲讀《紅樓夢》會有"每隔幾年又從頭看一遮"的做法,隨著人生閱歷的不同,我們對書中的人物會產生不同的認知。

我前前後後看了三次《月亮與六便士》,每一次給我的感覺都不一樣。書上的文字永遠都不會變,變的是讀書人的心態。

當我們讀書的時候,必要的代入感能夠讓我們產生更好的閱讀體驗,但是擺脫受害者心態,才能真正讀懂書本背後傳遞的意義。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初讀印象——受害者心態,讓人對男主愛不起來

我喜歡讀小說,因為喜歡那種代入感。代入感越強,看起來越帶勁,感覺自己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跟著作者的筆端去經歷了別樣的人生,悲歡離合經歷一遍之後,人生似乎也被拓寬了外延。

第一次閱讀《月亮與六便士》的時候,感覺特別差。作為一名女性讀者,我正好經歷了自己在家帶孩子的一段慘淡人生,對於自我和婚姻產生了嚴重的懷疑態度。

在這樣的狀態中,讀這本書的代入感讓我強烈地譴責起斯特里克蘭,甚至懷疑毛姆刻畫的這個人物。哪怕他是以高更為原型刻畫的,哪怕他最終在歷史上留下巨大的影響力,都無法挽救他不負責任的初入為主的直觀印象。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毛姆無疑對人物的刻畫是成功的。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斯特里克蘭憑藉著心中的那點突然產生的繪畫熱情,不管不顧拋棄自己的妻子、孩子以及自己承擔著的那部分社會責任。到了法國以後,跟接納自己幫助自己的朋友之妻發生關係。後來在島上遇到跟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讓妻子承擔了所有生活的瑣事,自己沉浸在自己對於繪畫的熱情之中。

斯特里克蘭的所有匪夷所思的行為,對於只想要世俗安逸婚姻生活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

對於對婚姻充滿幻想的人來說,小說最後斯特里克蘭的畫作聞名於世的成就也無法化解他身上沒有感情、沒有責任、沒有煙火氣息。

第一遍能夠讀完,全憑著自己對毛姆的喜愛和完美主義不願意中途放棄的那點執念。讀完之後,端莊地對著書籍扉頁說一句:我不接受用夢想這個詞語為渣男強行洗白的行為。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再次翻閱——守著已死的婚姻軀殼,不如衝破圍城勇敢的活成自己

再次翻看這本小說的時候,我已經度過了自己情緒悲觀的那段狀態,所以這一次代入感相對減弱,也讓我關注到了更多第一遍看書時沒有關注到的信息。

小說的敘事者我,第一次見到斯特里克蘭太太的時候,這個女人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她善良、不算漂亮但讓人舒服、樸素自反,愛好閱讀,喜歡結交作家朋友,對一切都感到有興趣,把家中佈置得淡雅美好,可以說是一個很完美的妻子。

斯特里克蘭呢,長相魁梧雄壯、穿上禮服顯得滑稽,像穿上正裝的車伕,五大三粗,一個善良、無趣、誠實的普通人,讓人只會敬而遠之的中年男人。

斯特里克蘭和妻子的婚姻早就沒有了感情,在發現斯特里克蘭離家之後,妻子根本完全不明白丈夫為什麼出走。她不瞭解他,他跟她之間沒有共同話題,斯特里克蘭更像是這個家的供養者。甚至在發現斯特里克蘭離家之後,她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面子問題,是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斯特里克蘭的妻子並不願意與斯特里克蘭離婚,一開始所有人都在為她們擔心,她帶著兩個孩子怎樣繼續生活下去。

這是很多女人在面對與丈夫感情破裂之後,不願意選擇離婚的最主要原因——不相信自己一個人的能力能夠養活自己和孩子。

然而,在斯特里克蘭開始了他苦行僧一般的繪畫生活的同時,妻子艾米也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她本來喜歡閱讀,後來乾脆幫作者們做起了打字的生意,甚至開辦了打字所。

這世界上沒有無法逾越的高山和峽谷,困難總比苦難多。與其守著一份沒有感情的婚姻,不如靠自己的雙手打拼回來的實在。

艾米沒有那麼偉大,她和斯特里克蘭的婚姻圍城不是她衝破的。但是她用行動證明了被男人從內部攻破的圍城,她也能靠著自己的熱情給一點點重建起來。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反芻餘味——關於成功的終極拷問,生活還有詩和遠方

是選擇世人認為的體面、壓抑自己的活著好,還是選擇為了心底的自在和對自我的完善和追求而活著?這是六便士和月亮的關係,該如何取捨?

毛姆在小說中提出了關於人生終極意義的拷問: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現代人常常會引用高曉松的“詩和遠方”來作為自己對夢想的比擬。很多年輕人誤以為詩和遠方指的就是遠遊,旅行成了實現這種夢想的最佳途徑。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然而,詩和遠方其實就是一個能夠安放自己靈魂的境界而已。這種境界,就是斯特里克蘭處在繪畫中時的確切感受:不需要物質來堆砌、不需要金錢來證明、不需要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來成全,只是自己遵循自己內心感受去行動,這是一種內在的安寧。

斯特里克蘭死守著清貧和困苦,也要堅持追尋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這與電影《海上鋼琴師》裡1900選擇終生不下船如出一轍。1900放棄了進入真實世界的機會,與自己生活、創造音樂奇蹟的船一起共沉淪;斯特里克蘭放棄了普世價值觀中的成就,帶著自己的繪畫激情與一團亂麻的生活糾纏半身。

一個人成功與否,不是讓別人來定義的,只有自己的內心覺得舒坦了才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月亮和六便士是對理想和世俗之幸福的隱喻,在小說中,為了創造衝突月亮和六便士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中卻不盡然如此。

閱讀《月亮與六便士》時,不要被自己的角色代入感左右了,用心看看每個人的際遇,提醒我們自己在撿六便士的時候,不要忘記頭頂那抹清淡如水的月光。

《月亮和六便士》: 擺脫受害者心態,看懂生活真正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